来源:中国新闻网 刘彦君
中新社雅安5月14日电 题:探访“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
作者 刘彦君
14日上午,一场关于应急状态下如何整合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灾后重建的研讨会在雅安雨城区沿江路一幢小楼进行。这幢小楼以前属于雅安中医院,而现在,则是刚刚挂牌成立的“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中新社记者当日探访了这家服务中心。
“服务中心是由四川省和雅安市共同搭建而成,协同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有效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该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建向记者介绍。
“对于每一个想入驻服务中心的社会组织,我们都要先进行严格的申报和审核程序,通过评定后,服务部会通知其入驻并签订《入驻公约》。”中心服务部部长赵龙说,通过这种方式对社会组织进行摸底,中心会根据不同社会组织和团体的特点,在执行重建项目的过程中,将其派往最需要的地方。
在服务中心内,目前已经有包括壹基金、中国扶贫基金会、“4·20”联合救援组织等10余家社会组织入驻,“由于刚成立不久,服务中心目前还在大量的招募和统筹民间救援力量。”赵龙说,服务中心下设接待部、服务部、项目部和综合部四大部门,负责指导各县区服务中心的工作。
在接待部办公室中,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对准备入驻的社会组织进行申报登记、注册,而综合部的工作人员正在把从各县区收集上来的信息进行汇总,并通过服务部按需派遣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展开志愿服务。
在整个运转过程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由项目部完成,“我们主要负责公益项目的对接、申报和审批,以及项目实施后的跟踪和协调服务。”服务中心项目部部长刘玥说。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项目助理刘洋告诉记者,他们目前正在执行服务中心发布的“义仓行动”项目。“该项目主要是为了孵化一批本地的社会组织和自愿者,因为每一个社会组织都不可能长期呆在这里。”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将各种社会组织集中在一起可以相互碰撞和沟通,能够更好的为灾区群众,特别是青年、妇女、残疾人的就业、创业项目扶持和服务工作提供正能量。”在服务中心成立同一天宣布挂牌入驻的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助理王军说,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能够大大的提高办事效率,减少了执行项目时与各级政府对接的时间,避免资源的浪费。
在办公区三楼转角处的办公室内,还驻扎着服务中心从北京师范大学特邀过来的专家组成员,专门为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建立服务中心把各种民间和社会救灾力量集中到一起参与灾后重建,本身就是一个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创新。”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张欢指出,这种模式是空前的尝试,在之前的抗震救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地方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运转模式能够将来自民间的、极为珍贵的公益热情,及时高效地转化为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正能量,使每一个项目都能落到基层、落到实处。”
张欢表示,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团队将对服务中心的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做一个整体的培训,协助探索出一套完整的运转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信息化的快速对接,从而不断优化服务流程。
“服务中心的存在是根据灾后重建的需求而定,当社会回归到正常的发展状态了,服务中心可能就会解散。”四川大学团委副书记徐海星说,但作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创新,它的发展模式、运转机制和体系构建等宝贵经验为以后灾害的发生和社会应急事件突发的应对留下宝贵的经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