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新华网呼和浩特1月22日电(石榴、姜玉坤、王天德) 提起去年12月退役的沈阳军区某炮兵团一连三班几名老兵,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王家店乡空巢老人陈福贵情不自禁地吹起了葫芦丝,一曲《接过雷锋的枪》诉说着老人对“兵儿子”的赞许和思念。
自1976年开始帮扶孤寡老人以来,三班坚持37年学雷锋不断线、不松劲,共接力照顾137位孤寡、空巢老人,用一腔真诚和爱心诠释了当代革命军人勇于担当、服务人民的精神追求,被驻地群众亲切称为“塞外雷锋班”。
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关怀”
说起1976年冬天那件往事,团政委张志坚饱含深情。
当时,正随部队执行任务的三班战士,在路旁救起了一位昏迷不醒的老人。老人叫丁富,因承受不了丧子之痛而精神失常。把老人送到家,见土坯房四面漏风、锅里的红薯白菜汤结满冰碴儿,战士们落泪了。
时任班长王庆和当场承诺:“丁大爷的生活,以后我们负责照顾!”从此,买米送面、担柴挑水、端汤送药……三班战士接力照顾老人12年,直到1988年老人去世。
近些年,战士们发现,随着时代发展,孤寡、空巢老人们不愁吃穿了,却更需要精神关怀。定期登门探望、陪老人聊天、读报、煲“电话粥”、心理疏导……如今,为孤寡、空巢老人送精神食粮,成为三班学雷锋的新举措。
从“技能便民”到“智能惠民”
北风掠过,塞外草原的气温骤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
晨曦未露,雪花扑面。像往常一样,班长姜长龙早早起床,戴着头灯,拉着“节约箱”出了门。沿着营区的垃圾桶,一个接一个翻找,纸壳、矿泉水瓶、易拉罐……营区29个垃圾桶,他翻了个遍。
多年来,一代代“塞外雷锋班”战士坚持轮流捡拾废品,把废品化作资助困难群众、失学儿童的一笔笔善款。
在三班的资料袋里有这样一张清单:“今资助王家店公社小学学生付宏1.6元钱、张诚8毛钱……”落款时间为1976年4月3日。
这可能是三班最早的一笔捐款。像这样的清单,班里积攒了厚厚一摞。一页页泛黄的纸张,写满了2653笔捐款记录:资助贫困学生149人,帮扶救助贫困群众上百人。
起初,三班学雷锋有4件“传家宝”——节约箱、理发箱、补鞋箱和自行车修理箱。随着社会的进步,这4件“传家宝”似乎快过时了。
如今,战士们买来农业技术书籍,收集致富案例光碟,与电钻机、电焊机和切割机等工具一起,分装成3个箱子,“4件宝”升级成了“7件宝”,“技能便民”拓展为“智能惠民”。
近年来,三班向驻地群众传播大棚蔬菜、蘑菇种植、节水灌溉等9项农业科技,惠及6300余户百姓。
从“业余帮助”到“专业互助”
一本“好人好事备忘录”在三班传递了37年。
翻阅备忘录,一个显著的变化引人注目——过去记载的,多是战士们利用业余时间帮别人缝衣、打饭之类。
如今,备忘录里,上等兵赵小亮的名字后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战士小王轻度焦虑,两次疏导,还在继续;2012年11月28日,给四连上心理咨询课……”
“赵小亮毕业于济南大学心理学系,有专业心理咨询师证书。”团长张洪新介绍说,不到两年,赵小亮给官兵上了48节心理咨询课,举办3期心理骨干培训班。经他辅导帮带,全团有123名官兵拿到心理咨询师等级证书。
与赵小亮一样,三班战士“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官兵。毕业于沈阳医学院的田鹏,帮战友预防训练伤,利用3个多月时间编写出《科学预防训练伤手册》在全团推广;毕业于西南大学法学系的上等兵张述阳,帮9名战友亲人打赢官司,挽回经济损失20多万元……
没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和敬业精神而单纯追求社会担当,一时一事还可以,长期坚持就很难。三班战士深谙这个道理。他们苦练专业技术,是全团闻名的“神炮班”。瞄准操炮、诸元计算、数传信息,人人都有一手绝活儿。
为把本领传出去,他们把“好人好事备忘录”制成网页,倡议开展技能交换活动,有绝活儿大家分享,带动了全团官兵的专业技能素养不断提高。(完)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