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照片 > 正文

山村“候鸟”老人的冬日生活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3-01-16

来源: 赵语涵

山村“候鸟”老人的冬日生活(图)

村里老人享受冬日阳光。

山村“候鸟”老人的冬日生活(图)

家人聚会很温馨。

山村“候鸟”老人的冬日生活(图)

想孙子的时候,就看看照片。

  在众多山村,“冬”和“闲”是挂在一起的。曾经,没有农活儿的冬季对于留守在山村里的老人来说是一段寒冷而寂寞的日子,窝在热炕头,一天两顿饭,老人们默默挨过冰冷的冬仨月,直到过年的热闹降临。但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怀柔山区的汤河口镇庄户沟门村却发现,如今,山村老人的冬日过出了一种别样的滋味儿。

  村里有群“候鸟”老人

  冬日里的山村更显冷清,村里走动的人不多,一些人家的院落甚至落了锁。庄户沟门村的村书记告诉记者,这些人家的老人进城过冬去了。

  儿女在外工作、在城里买房,这让村里近年来多了一批“候鸟”老人。侯兰琴前两天刚刚跟老伴儿回到村里,如今,每年进城过冬成了老两口的习惯。

  “今年冬天挺冷,去年11月份,儿子、儿媳妇儿就把我俩给接到了怀柔城里。”侯兰琴告诉记者,往年跟老伴儿除了春节回村,都要住到3月份才回村。

  “今年咋这么早就回来了?”“咳,老头子死活呆不住啦!”侯大妈语气里带着点又好气又好笑的无奈,“就想着他那些牌友呢,说住城里每天不是看电视就是睡大觉,没劲,吵吵着要回村里来,儿子、儿媳妇儿都劝不住。这不,一大早儿又找牌友打牌去了。”

  劝不住老伴儿,侯大妈只好跟着提前回了村,“就当提前为过年准备准备吧。”侯大妈说,虽然现在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在外面工作,一些老人也在冬天被接进了城,但是到了过年前,大伙儿都会纷纷回村过年三十儿。“村里敞亮啊,大院子、大屋、大口锅,过年就得是这个劲儿。”

  进城过冬,不少老人都觉得不适应,刘奎仕、梅淑云老两口也是这样。往年一到冬天,老两口就被儿子接到怀柔城区住。跟儿女离得近了,还能天天看见孙子、孙女,老两口心里别提多欢喜了。可住了一段时间,老两口却有点不自在了。“这住楼房不接地气,上楼下楼的忒麻烦,想遛个弯儿,一出门全是人和车,真不如村里安静自在。”

  这不,今年冬天老两口找了个辄,说是家里还有过去留下来的煤没烧完,就没去城区住。“现在天天中午都去村口晒晒太阳,跟着老街坊们聊聊天儿,挺好。”梅淑云笑着说。

  当然,也有老人喜欢进城过冬的生活,侯兰琴就说自己挺享受在城里过冬的日子。“住楼房既暖和又干净,挺舒服的。”侯大妈向来就是个爱干净的人,回村后每天都在家打扫、收拾屋子,没一刻拾闲儿,可大妈还是觉得不满意,“这农村怎么打扫它也赶不上城里的楼房干净。”

  儿女买车常回家看看

  六点半,梅淑云比起往日早起了半个小时。今儿女儿、女婿回来,她心里惦记着就有些睡不踏实,“回来一趟,就想着给他们做点好吃的。”梅淑云的笑容里,透着每个母亲对儿女的那种天然的宠溺。

  “爸、妈,回来了。”九点,女儿、女婿拎着大包小包进了家门。“不是说了不让买东西吗,家里啥都不缺。”梅淑云嘴里嗔怪着,眼里的笑意却掩不住。

  “瞧您说的,回家哪能不带东西呢?”女婿笑着说。一边,已经三十多岁的女儿见到母亲却自然而然地撒起了娇:“妈,我一大早儿就出门了,没吃啥东西,饿死我了,家里有啥吃的赶紧给我拿点?”

  梅淑云听了赶紧打开电冰箱,拿出一个面包,“这是你姐前两天回来给我买的,赶紧吃两口垫垫底儿。”金橘

  女儿吃上了面包,梅淑云又从冰箱里拿出水果洗好摆上了桌。美国提子、金橘、草莓……“都是儿女回家给买的高档水果,前两天过阳历年,他们都回来了。”

  梅淑云有五个孩子,都在怀柔城区上班。“以前觉得路远,不让他们老来回跑,如今孩子们都买了车,国道又新修了,从怀柔城区到村里不到一个小时,几个孩子轮着回来,几乎每周都有人来陪我们老两口过周末。”梅淑云笑呵呵地说。

  梅淑云今年70岁了,老伴儿比她大十岁,耳朵不太好使。别人说话,他基本上听不见,就笑眯眯地坐在一边,看着老伴儿絮絮叨叨。当然,儿女们绝不会忽视沉默的父亲,他们多次带着父亲去区里、市里的医院配上最好的助听器,只可惜效果不甚理想。

  “上次去同仁配了助听器,但是用了一段时间后也不太管用了。”女儿有点无奈,但是她也有自己的办法和窍门儿,“我爸爸的耳朵啊,并不是你跟他大声喊就能听见了,你越大声说他越听不清,关键是你要慢慢地说,他就能听懂了。”每次回来,女儿都要“慢慢地”陪父亲聊上一会儿。外人看来,这样的对话有点累,但在女儿看来,她喜欢跟年迈的父亲有这样的沟通,“爸爸他需要有人这样陪他说说话。”

  “虽说儿女在外面工作,但现在交通方便了,就跟在身边一样。”梅淑云告诉记者,由于今年冬天格外冷,家里取暖的炉子前两天坏了。一个电话,儿女们就赶了回来,帮着找人修理,还给父母新添了个小炉子。

  年关前的忙碌和期待

  过完阳历年,因为厂子里没有什么事儿了,村民崔江东的大儿媳妇儿黄九云就回了村,想多照顾一下家里老人。儿媳妇儿的归来让崔大爷嗅到了一丝团聚的气息,年关近了,接下来,家里的儿女们会陆陆续续地回来,直到年三十儿热闹守岁。

  虽然儿女都在外工作,但跟一些“候鸟”老人不同,因为老伴儿身体不好,崔江东不想折腾,无论冬夏都一直守着老伴儿,生活在村里住了三十年的老房子里。冬日里,虽然没了农活儿,但崔江东说自己可没怎么觉着闲。

  冬天天亮得晚,但崔江东还是六点就起了床。烧水、做饭、添炉子、喂猪……尽管已经76岁了,但老爷子身板还相当硬朗,几乎操持着家里的一切大小活计。今冬接连降温,山里气温最低时达到零下25℃,老人把火炕烧暖的同时还不忘家里的两头猪,“我多弄了点稻草,给它们铺上,也别让它们冻坏了。”

  除了忙活家里,这两年,崔江东还当上了生态林管护员,冬季是护林防火的关键时期,崔大爷认真执勤看山,丝毫不敢马虎。今年,在儿女的反复劝说下,崔大爷不再看山了,可老人依旧闲不住。一有时间,老人就开着电动车到2公里外的山上去捡些柴火,“今年冬天冷,家里煤烧得快,我上山多捡点柴火,把炕头烧得暖暖和和的,老伴儿身体不好,快过年了可别生病。”

  忙忙叨叨中,年关近了,这段时间,崔江东一天天数着日子过。“孙子打电话说,阴历二十放假,到时候就过来。”崔江东有三个孙子、一个孙女、一个外孙女,一到放假,孩子们都会回到村里。“那时候,家里可真是热闹,都是我看着,晚上就都睡这炕上。”崔江东指着屋里的大通铺,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在期待孩子们回来的日子里,老爷子每天都要盯着墙上孩子们的相片,看上好一会儿。“这几个大相框是儿子给买的,把孩子们的相片都放进去,好让我平时想的时候看看。”崔江东指着一一给记者介绍起来,“这是老大家的,这是老三家的,对了,老四家的相片最多了,上次老三家的还吃醋了,说爷爷这儿怎么就老四家的相片最多。”崔江东絮叨着这些家常琐事,默默期盼着过年时的团聚。

  记者手记

  年轻人外出工作,老人在村里留守,的确是京郊山区多数农村的现状。但在城乡一体化的今天,京郊的留守村里除了寂寞和期盼,更呈现出有别于一些外地留守村的特点。庄户沟门村的情况仅仅是众多京郊山村的一个缩影。如今的京郊山村,不再是封闭的、割裂的。借助便利的交通条件,城乡距离无限拉近,子女们可以常回家看看,老人们也可以到城里小住,在这个“最冷”的冬日里,城乡间密切的沟通互动让山村里的老人感受到的是一丝别样的暖。

 

【责任编辑:严家芬】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精彩图片更多>>
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发展,既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也是共青团重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