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1月8日,郑州市一家母婴店拿出5万多元衣物进行义卖,打算筹集善款,帮助一位双胞胎脑瘫患儿的母亲,但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虽也有人留下千元善款没拿任何商品,但更多的人光拿不给钱、多拿少给钱,一些顾客抱着一堆衣服,在捐款箱中投下10元、20元,还有的只投下几个1元硬币……一场义卖,看尽百态,令店主和患儿母亲五味杂陈,直言很受伤。(1月9日《大河报》)
爱心不设防,直接暴露于市井,是对社会心态估计不足,对活动的策划不够细致,将多元的社会单纯化,难免遭遇市侩,导致爱心被揩油、被践踏。
人上一百,各样各色。能有人为爱心而慷慨解囊,就有人对爱心不屑一顾。类似慈善义卖活动,因与商业结合紧密,更容易被民众误解。1元钱起价的义卖,如果缺乏有效的宣传,在满街都是“大跳楼、大放血”的现实语境中,仅依思维惯性,就会有人认为,“ 1元钱”不过是一次幅度较大的“大跳楼、大放血”而已。从另一方面讲,善心不能以钱的多少而论,“ 20元也是献爱心”存在现实合理性,新闻中,有人放下20元拿走200元的商品,能怪他没爱心还是没头脑?爱心活动借商业发力,如果没有良好的策划和宣传,本身就容易引起争议。
慈善义卖在国外具有多年的历史,社会的接受度较高,并有成套的规则,已属成熟的慈善方式。尽管如此,外国人在我国的慈善义卖也遭遇“中国式”的尴尬,一个月前驻广州各国领事馆的义卖活动,善款中竟有5000元假币,说明慈善义卖这一舶来品,以外国人的方式也遭遇水土不服,而对此经验不足的我们,更应该在活动之前做足功课。
慈善义卖被揩油,爱心被蒙尘,与其怪罪社会爱心不足,爱心回馈缺乏,倒不如想想我们对慈善义卖和对社会心态有多少认识。一次受挫不应该否定一种慈善形式,更应加强探索与积累,用“教训”来规避爱心蒙尘之羞,形成可供借鉴的慈善义卖方式。
罗志华(时评人)
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