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田豆豆
郎坤在辅导孩子功课。 本报记者 李维娜摄
“海蜇、海星是怎样形成的呢?”“水母为什么是透明的?”2012年12月30日,武汉理工大学教师郎坤和她的志愿服务队带领数十个小朋友走进武汉博物馆,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逸夫博物馆馆长徐世球教授为孩子们讲解海洋知识。
“这是我们‘梦想走读’系列活动的第二季,参加活动的大多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城市困难家庭的孩子,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帮助他们融入城市,找到梦想。”郎坤说。而就在这样的志愿服务中,郎坤也追寻着自己的“青年梦”。
“志愿服务让我收获纯粹的快乐,也让我成长。” 郎坤说。2004年,来自北方的满族姑娘郎坤考上武汉理工大学。这个“80后”姑娘,不像同龄人一样关心穿着打扮,却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了志愿服务中。
2005年3月的一天,郎坤从报纸上偶然看到一篇关于“屋顶小学”的报道,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郎坤找到了“屋顶小学”,并在学校招募志愿者,组织了志愿团队,定期到学校为孩子们提供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课程。他们还一边支教,一边募捐筹资,资助贫困的农民工子女;她们定期组织孩子们到武汉理工大学校园参观。一个叫文贵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大学可真大、真好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考进郎坤姐姐的学校!”郎坤打心眼里高兴:“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梦想啦!志愿者播种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希望!”
2008年夏天,大学毕业前夕,郎坤又参加了学校“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赴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支教。郎坤教的是英语课,学生90%以上是农村留守孩子,基础差,对学习英语缺乏兴趣。经过努力,郎坤的“快乐英语、激情英语”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一年后的毕业考试中,她的200多名学生平均分达到91分。
“我们帮助了孩子们,而孩子和乡亲们最真、最纯、最温暖的情感,又何尝不是帮助了我们。”从贵州回来,郎坤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去掉了浮躁,开始更多关注人们内心的需求。
返校读研后,郎坤依然经常到武汉周边农民工子弟学校调研,参与创建面向全武汉农民工子女的“彩虹计划”志愿服务体系。去年3月,武汉理工大学成立了“郎坤志愿服务队”。2012年3月起,郎坤主动要求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江汉区团委挂职。
作为一名志愿服务的组织者、管理者,郎坤现在更多地去琢磨怎么让志愿服务变成“更炫”、“更酷”、“更时尚”的活动,吸引比自己更年轻的“90后”学弟学妹参与。“爱青春,爱时尚,更爱责任;爱公益,爱孩子,也爱成长;我就是我,我是‘关爱行动’志愿者,我在这儿,你在哪?”这是郎坤为志愿者招募设计的“凡客体”宣传词。玩微博、设计创意志愿者服饰等等,郎坤花的心思还真不少。
“农民工子女是小雏鹰,希望有一天,看到他们变成雄鹰,翱翔在祖国的蓝天!这就是我们的梦想。”郎坤说。
本报记者 田豆豆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