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参与 > 正文

善意的街头救助为何屡屡遭拒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3-01-06

来源: 梁冬、王子辰

  新华网哈尔滨1月5日专电(记者梁冬、王子辰)在近摄氏零下30℃的风雪中,街边衣着单薄的流浪乞讨者却坚持拒绝被救助。这是记者不久前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跟随救助站人员在严寒中实施救助行动时常常看到的尴尬场面。

  政府街头救助受阻

  “我不需要救助,我也不走。”在齐齐哈尔市某商业区街边,在滴水成冰的严寒中,一位正在跪地磕头乞讨的老人一边“哈”着“白气”,一边对上前询问的救助站工作人员说。

  据这位李姓老人讲,他每天能讨到几十元钱,足够自己生活用,无需救助。在现场记者看到,当工作人员试图再次说服他时,老人气呼呼地推开了他们。

  齐齐哈尔救助站副站长李锁斌说:“类似这样的场景,入冬以来在我市已多次发生。”

  几位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对一位穿着单鞋的女乞讨者印象尤其深刻。“当时,从外貌判断约五十多岁的她正向路人磕头讨钱,我们上前表明身份,拿出棉鞋想请她换上,并说可以搀扶她到救助站,但却被她断然拒绝。”

  工作人员说,随即她立即起身,迅速收拾自带的讨饭缸和坐垫,麻利地装进背兜里。“感谢政府,感谢你们的关心。我不去救助站,自己能回家,请政府放心!”他们转述这位女乞讨者话说。

  “这段时间,我们对市里繁华商业街上的流浪人员逐一尝试救助,但很多人拒绝,甚至连准备的棉大衣和棉鞋等也没送出去。”救助科科长赵凤阁说。

  职业乞丐?畏惧心理?

  齐齐哈尔救助站工作人员认为,“职业乞丐”可能占到了街头流浪人员的80%。哈尔滨救助站副站长张岩峰对这个估算也表示认可。他说,一个例证是,目前哈尔滨城区内流浪乞讨人数明显减少:“职业乞讨行当里有这么个说法,夏天北上,冬天南下。”

  齐齐哈尔救助站站长彭福军说,国家近年来开展专项打击拐卖、逼迫儿童乞讨的活动,当地未成年人流浪乞讨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仍然有一些人“租了房子‘跑单帮’,白天出来乞讨,晚上回去睡觉”。

  齐齐哈尔和哈尔滨的救助工作人员都表示,东北的冬季天气实在寒冷,为防止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人员遭遇不测,两地自入冬以来都加大了“扫街”力度,对车站、繁华街区、地下通道、桥梁涵洞等区域重点巡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救助站工作人员也表示,虽然“收容遣送”改为“救助”已有多年,但流浪人员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对相关规定很不清楚,甚至对“去政府的地方”还是有些畏惧感。此外,根据有关规定,“救助站对流浪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

  民间组织应发挥巨大“救助”潜力

  记者在哈尔滨市救助站看到,宿舍窗明几净,有电视等文体设施,每餐两菜一汤主食管饱,但能容纳150多人的多个房间远未住满。

  虽然眼前这些硬件设施较为优越,但张岩峰也坦承,用于街头巡查的车辆急缺,即使天天在街上转也不够。而哈尔滨城区面积大,救助站人手相对不足。但他也说:“只要有需要,我们就是雇车也去拉回来!”

  彭福军说,齐齐哈尔的救助专项基金相对比较充裕,但由于是专款专用,所以用于救助车辆购置和场所设施改善的资金十分匮乏。

  此外,物价上涨也造成了很大困扰:“比如说流浪人员的伙食标准是20块一天,现在外面大葱都得好几块钱一斤,如果吃饭的人数较少、形不成规模效应,就很难买菜。”他说。

  一些专家则呼吁民间力量的介入,“一些民间个体和组织应更加灵活也更积极的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董鸿扬说。

  在北京通州,“随手街头救助”活动现场负责人樊银华则几乎天天从早上8点半一直忙到深夜12点。“大部分通过快递和邮政从全国各地过来,也有北京周边的人把物资送到我们这里。”樊银华说,“现在库存大概有十万多件。”

  “经过接收和整理程序,我们就会召集志愿者一起去街头发放,主要是冬衣冬被,也有包装食品如方便面和火腿肠。”樊银华介绍,固定的志愿者大约有几十人,还有活动前通过微博召集的。

  “救助站的救助主要是以自有场所为基地展开,而民间组织可以采取分发物资等灵活的形式。”董鸿扬认为,“在国外有很多民间组织承担各种社会职能,既节省行政成本,更能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应当以政府购买的形式支持、培育民间组织做救助这样的社会工作。”(完)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严家芬】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精彩图片更多>>
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发展,既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也是共青团重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