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最新消息 > 正文

留守儿童的留守之家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2-05-23

来源:

  5月8日,记者来到这个被商都县妇联命名的“留守儿童之家”。四年级二班的董蕾芳头一天晚上刚给妈妈汇报了期中考试成绩:语文106分,数学99分。

  “两地诉亲情”

  乌兰察布市常住人口家庭户79万户,外出务工人员70万人,2010年底全市留守儿童达1.24万人,成为全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最多的城市。该市依托学校和社区,从生活救助、学习帮扶到心理疏导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截至2011年底,共建留守儿童家园8处。

  董蕾芳今年12岁,家住商都县十八顷镇察卜淖村,但她家在村里的房屋没人住,父母在东胜打工,姐姐在职中上学。当被问到想不想父母时,她毫不掩饰地说:“说不想爸妈那是假的,好在每周可以用姐姐的手机给妈妈打三回电话。”

  给妈妈打电话,是董蕾芳最喜欢做的事。集宁区、卓资县、商都县、察右后旗、察右中旗开展了留守儿童与父母“两地诉亲情”活动。留守流动儿童家园大多建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学校。老师们在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联系的同时,也要求学生主动和家长保持经常性联系。除了用电话联系,还指导学生给远在异乡的父母写亲情书信,以此给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心灵沟通搭建平台。

  商都县希望小学副校长吕达维介绍,该校用于“留守儿童之家”的软硬件投资达2万多元,设有图书档案室、文体活动室、心理咨询室等,配备了电视、图书以及各种文体器材。课余时间,孩子们可以自由出入“留守儿童之家”,读自己爱读的书,交流想说的话,玩好玩的棋,看喜欢的节目。

  刚刚从“心海导航室”出来的留守儿童王情一脸兴奋,谈到自己的理想,她说长大了想当医生,将来要治好妈妈的小儿麻痹症……这真诚而质朴的愿望,让在场的人鼻子发酸——孩子长大了,知道心疼父母了,懂得感恩了!“心海导航室”的作用,就是让孩子们倾诉心事,让老师帮助孩子解开心结。

  “留守妈妈”

  “将心比心,谁家的孩子不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乌兰察布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商都县实验小学教师高月荣总是这样告诉自己。

  几年来,她始终把留守儿童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她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把“问题”留守儿童带回家,给他们洗洗衣服,做点好吃的,让孩子们感受家的温馨。在高月荣的努力下,30多名面临辍学的留守儿童重新回到了课堂,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留守妈妈”。

  高月荣的班级里,有一个叫张宏伟的学生,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外出打工。他和比他大两岁的姐姐只好由双目失明的奶奶抚养。张宏伟每天上课无精打采,和老师“顶牛”是家常便饭。如何帮他走出困境和阴影?是高月荣每天都要琢磨的事儿。她常利用星期天帮张奶奶打理家务,为张宏伟补习功课。老师的真诚感动了祖孙两代人,现在张宏伟“乖巧”多了,学习成绩也跟了上来。

  商都县希望小学共有200名教职工,每名职工至少和1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承担起代理家长的职责,聘请的保育员分别在男女宿舍与留守儿童同吃同住。“现在,留守儿童的条件不错,不仅就读环境好,学费、书费全免,还有住宿补贴。”该校教务主任董玉珠说。

  “结对帮扶”让更多的人进入到关心留守儿童的行列。集宁区、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建立的留守儿童家园均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特别是商都县希望小学,于2006年在全市中小学中率先建立了导师帮扶制度,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目前该校的帮扶活动社会影响面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参与到其中来。广州名门闺秀集团总经理钟悦从2005年开始捐助商都女童11名,为每个孩子每年提供700元助学金;玫琳凯(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资助商都留守儿童50名,每人每年400元……

  眼下,乌兰察布市妇联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向全市发出“关注留守儿童”的倡议书,倡议爱心人士争当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努力为留守儿童做好事办实事,同时积极捐建留守儿童家园。

  【记者补记】最缺心理辅导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化德县德善乡大学生村官李苗苗,利用工作空余时间对村里留守儿童进行了历时半年的调研,她的调研报告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德善村位于化德县长顺镇西部15公里处,呼满大通道横贯东西,交通便利。该村有3个自然村,216户共1231人。目前,德善村中心学校留守儿童38人,占全校学生的95%。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他们负责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

  通过调研,李苗苗对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有了深刻的了解:留守儿童通常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再者,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爱,这影响了孩子的价值取向与人生取向。

  对此,李苗苗非常担忧:“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她结合自身师范毕业生的优势,在县妇联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于2011年协调德善村中心校建立了全市首家村级留守儿童之家,经常开展“手拉手共成长”“欢乐满校园”“让我为您洗洗脚”等系列活动。空闲时间她还经常与留守儿童一起畅谈人生理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记者 皇甫美鲜)

  【点评】问题在农村出路在城里

  江西宜春,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李细秀老人的5个孙子孙女,同时溺亡于村后的一口水塘。出事时,李细秀得到孙子报信,急忙向村里人求救,然而,却没有找到一个能下水救人的年轻人。这个季节,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

  这个事件的发生,让人们再一次将目光对准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不是一个新鲜词汇,早已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痼疾”。年轻的父母背井离乡出去打工为了什么?为了让孩子的明天更美好,为了让老人的生活更无忧。于是,“空心村”里有了空巢老人苍老的背影和留守儿童不谙世事无处求解的苦痛。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和监管缺位,让这个

  群体游走在这个社会的边缘。我们不禁要问,留守儿童的未来在哪里?乌兰察布市是自治区留守儿童数量最多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留守儿童学校,进行代理妈妈托管,组织结对帮扶……能做到的都做得很好,但是关乎血缘的母子、父子亲情,却是任凭哪般努力也无可替代和给予的。政府只能为生活在农村的孩子解决部分问题,治标难治本,只是权宜之计。表面上看,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农村,但出路却在城里。

  如果留守儿童能够跟随父母进城,能够进政府出资建立的公办或民办幼儿园、小学、中学,能够享受不受户籍限制的各项保障,能够有尊严地和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城市,这些还是问题吗?(赵曰)

来源:大众网

【责任编辑:何欣】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精彩图片更多>>
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发展,既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也是共青团重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