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张西流
5月6日,距江西宜春市区80余公里的一个小山村,李细秀老人在外玩耍的5个孙子孙女在水塘溺亡,只有最小的孙子生还。出事时,李细秀曾急忙向村里人求救,但是却没有找到1个能下水救人的年轻人。因为在这个季节,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去了。(齐鲁网相关新闻:江西5名留守儿童溺亡全村找不到年轻人救援)
5名留守儿童溺亡,只因村里找不到一个年轻人施救,如此残酷的现实,令人痛心疾首。试想,要是这些儿童能够得到社会和学校的教育与关爱,能够得到父母和家庭全心全意的照看和管教,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可见,5名留守儿童溺亡的背后,不仅是留守儿童生命安全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城乡二元分化,以及由此导致的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难等现实困境。
记得有句歌词:“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唱出了孤儿的忧伤。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有妈的孩子也像根草,他们已经成为变相孤儿。不可否认,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面积向城市转移的今天,全国有近5000万留守儿童散落在广大农村各个角落里,像野草一样自生自长。由于长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他们的性格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由于长久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失却了畅通的倾诉渠道,他们可能产生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而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为艰难。加上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导致孩子们厌学、逃学、辍学情况非常严重,有的流落街头,甚至走上犯罪之路;有的不幸被拐骗或利诱,成为血汗工厂的童工;有的遭遇溺水、车祸等意外事故,生命之花过早凋谢。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最好的成长就是与父母在一起。可是,因为面前横亘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户籍的限制,使他们在父母打工地,安放不下一张小小的书桌,除非交上不菲的赞助费或有机会跻身各种资源缺乏的民办学校,可是他们的父母却往往拿不出这笔钱。这群可怜的孩子,在父母为之流血流汗、奉献无数的城市,就这样被义务教育拒之门外,小小年纪,只能与父母骨肉分离,留守农村。
近年来,年年在喊“用工荒”,岁岁都是“民工慌”。农民工慌什么?除了慌工资待遇和权益保障之外,更慌老家的田地会荒废,留守儿女教育、安全没有保障。既然城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那么,城市就应该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接纳他们的子女入城读书。要知道,让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接受教育的首要条件,就是要破除户籍制度对他们入学的限制,以居民身份和年龄作为登记入学的依据。其实,户籍与学籍脱钩并不存在技术问题。关键是,政府是否具有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权利的决心和勇气。美国政府对非法移民子女一视同仁地提供等同于本国国民的义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国,国民待遇怎能因为城乡身份的差异而被差别对待?
可见,当今社会始终没能为农村儿童创造一个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儿童教育本应是一个需要国家强烈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城乡二元分化的长期存在,情况反而愈演愈烈。这是农村年轻父母的悲哀,也是全社会的伤痛。因此,解决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异,保证农村孩子能够在城市平等入学,显得尤为迫切。此外,部分地方正在进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就地就业的政策引导,也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