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冯丽丽,女,汉族,1981年10月16日出生于北票市南八家乡,大学文化。让人无法相信,这位普通的女子竟然成为一名活跃在128名留守儿童中间的志愿者。她的满腔热情,她的一颗爱心,她的无私奉献精神,把那些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孩子的生活变得丰富、变得多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为孩子们创作的童话故事集《讲给留守孩子们的故事》和《留守儿童梦幻奇缘》已分别由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和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免费发送给留守儿童,在留守的家园里谱写出一曲平安和谐的颂歌。
冯丽丽的事迹不仅感动了三燕大地,而且也引起国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香港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辽宁电视台《新北方》栏目、《回眸》栏目、《大海热线》栏目、《黑土地》栏目和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等先后予以报道。她先后被评为北票市“十大杰出青年”、“平安建设先进个人”以及“首届感动辽宁十佳综治人物”;被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精神文明办、辽宁省教育厅聘为辽宁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辅导员”。2009年7月28日,她应邀参加省关工委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同志听了她的专题汇报后和她合影留念。
这位一贯坚持不因善小而不为的青年女性,在劳作之余发现一些父母常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时表现得孤独冷漠,有时发呆打蔫,缺少灵性和感恩,有时又像脱缰的野马打打闹闹,这让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孩子们影子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甚至在不停地撞击着她的心灵。冯丽丽萌发了一个想法——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善周围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于是她开始有意识地接触这些留守儿童,利用双休日、放学后和节假日给这些孩子讲故事,教他们唱歌跳舞,和他们做游戏、猜脑筋急转弯……逐渐把冷落的庭院、树下、溪旁变成了乐园。
冯丽丽以一个母亲的敏感和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走进了更多的留守儿童,成为一名北票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者。每当走进一个留守儿童,冯丽丽都要过摸底关、信任关和融入关。她用自己的爱心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用自己的奉献向留守孩子的家长们证明了她的关爱是一份免费午餐。
4年来,冯丽丽亲密接触的农村留守儿童128名,分布在5个乡镇、11个村。她为这些孩子建立了档案,孩子的乳名、身高、特征、爱好、特长表现、家长的姓名、务工去向等都一一记录在册,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档案,成了她得心应手的信息资料库,不仅成了她找到关爱切入点的指南,也成了每个孩子翔实的成长记录。
几年间,冯丽丽先后给留守儿童赠送图书1000多册,笔800多支,笔记本600多个,为他们无偿借阅图书3000多本,给他们打电话几千余次,与他们通信百余封,每当给孩子们寄信,她都不会忘记装上一枚邮票和信封。她自费穿行在这些孩子们中间,行程达万余公里,投入达4万多元,为这些孩子解决了心理、情感、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达千余个。
冯丽丽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无论在精力,还是在情感、资金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付出,克服了重重困难。有的孩子学习遇到难题,她去辅导;有的孩子病了,她送去药品、罐头和月饼;有的孩子生活有了困难,她就慷慨解囊;有的孩子辍学了,她就请求有关部门帮助,让他重返校园;有的孩子的父母闹矛盾闹离婚,她就想方设法去劝解;个别孩子即将滑向危险的边缘,被她苦口婆心地拉了回来;孩子们过生日,她都会打电话表达祝福,方便的送上一个生日蛋糕;有的孩子遇到了情感问题,她就给予疏导和指点……
有一对姐妹的父母是聋哑人。2007年正月,冯丽丽去看她们,得知她们父母正在闹离婚,当她看见可怜的两个孩子泪眼汪汪,当她看见年迈的爷爷,当她看见贫寒的家境,当她看见一对聋哑人风雨飘摇的婚姻,她把两个孩子一把搂在怀里禁不住流下了热泪。冯丽丽掏出身上仅有的100元钱塞到她们爷爷手中后,顶着呼啸的北风,推着自行车足足走了两个小时才回到家中。第二天,她走了100多里地到孩子们的姥姥家劝说她们的妈妈回家。但由于夫妻俩积怨太多,加之语言上的障碍,让她失望而归。回来后她就想法学了几天简单的手语,又找上村主任,带着两个孩子去了她们的姥姥家,让她感到欣慰的是,这个聋哑妈妈终天回到了孩子们身边。
台吉镇有个苦命的孩子,5岁时妈妈就永远地离开了她,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年迈的姥姥姥爷不但浑身是病,还经常因姥爷酗酒打姥姥而闹得家里鸡犬不宁。孩子说:“我今年15岁了,没有过过一个生日,也没有欢欢喜喜地过一个年。”当冯丽丽和其他孩子一提到学校的事情时,小女孩的眼睛就充满了泪水,自卑地低下头。回到家,她整夜未睡。第二天,她鼓起勇气去请求有关部门让孩子上学,最终在妇联的帮助下,孩子重返校园。
一个17岁的大三女孩,父母出去打工后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今年她的生日是在冯丽丽家过的,冯丽丽为她准备了生日蛋糕,在“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中、在烛光中,她甜甜地笑了,眼泪从脸上淌下来,这是她第一次吃生日蛋糕。
而冯丽丽自己却以清贫和简朴为乐趣。有时她舍不得打车,独自一个人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她发着高烧也不失约,照常和孩子们开展活动。她舍不得到饭店吃饭,每次都是带个馒头咸菜,或者干脆不吃了。孩子们和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把她当成好阿姨、好老师、好姐姐、好朋友。为尽最节省个人生活开支,把有限的每一元钱用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上,冯丽丽租了一间9平方米的小房。很多留守孩子不止一次地在这个小屋里跟她聊天谈心,跟她说着甚至对爷爷奶奶都保密的心里话。在这个小屋里,冯丽丽给孩子们写了一封又一封信;在这个小屋里,她为孩子们创作着一篇又一篇童话故事和小说;在这个小屋里,冯丽丽写下了几百篇关爱日记。小屋有着太多的故事、有着太多的难忘,它不仅是一些留守孩子除了家以外的又一个港湾,更是她守望留守家园的一个哨所。
与孩子们接触久了,冯丽丽逐渐了解了孩子们身上的缺点和小毛病,她针对孩子们的特点和不良习惯,按照启智、明理、育德的思路,用孩子常见的小动物编写成童话小故事,既不伤害孩子们的自尊心,还潜移默化地教育了他们。
冯丽丽的第一篇童话故事是《小花脸猫喵喵》,是根据西沟村的留守儿童冯雪的特点写成的。冯雪上学前班,不爱洗脸,天天都像一只小花猫一样。当冯丽丽把《小花脸猫喵喵》讲给她听时,她的脸红了。从此以后,小冯雪改掉了这个小毛病,变成了一个干净可爱的小女孩。
冯丽丽觉得童话故事教育孩子很有效果,便激发起了创作童话故事的灵感。接着她又写了《两头驴子》来教育挑食的孩子;写《没有主见的小花猫》来教育没主见、懦弱的孩子。她为这些孩子们创作童话故事百余篇,被当地百姓和一些新闻媒体誉为“故事大王”和“童话作家”。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讲给留守孩子们的故事》一书是从她创作的百余篇故事中筛选而成的,共收录故事54篇,是她与这些留守孩子接触、交流、互动的成果。这54篇故事,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源于她对这些孩子的54次发现。
《留守儿童梦幻奇缘》是冯丽丽继《讲给留守孩子们的故事》问世后的一部新作。她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方式和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冯氏关爱体系和模式,也实现了从最初哄孩子到育孩子,从生活关照到理性关爱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