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由于昆明旧城改造,城中村拆迁等原因,居住在城郊结合部的外来务工人群工作早出晚归成了必然,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放学后无人照管也就成了惯例。在六甲街道办事处,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比例至少达到1:5。
针对六甲街道辖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为集中的情况,官渡区将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阵地——“七彩小屋”设立在了六甲一小,并于2011年11月17日正式开班上课。在这里,青年志愿者负责20多名农民工子女的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
“目前,班上共有26名学生,都是由四五六年级每班根据家庭情况综合考量推选而来。”“七彩小屋”负责人金绍荣老师介绍。10名六甲一小的年轻老师组成的志愿者团队每天除了辅导学生完成作业之外,还负责开展阅读、文体和视频观看活动,辅导至6点结束,不仅大大减少了学生无人照管的时间,学生在学习成绩上也有明显进步。
开班半学期 成绩向前跨大步
放学后,上五年级的王金国和同学一起来到教室。他穿着一套略显宽大的灰色小西装,黑黑的眼珠滴溜溜转个不停,满脸机灵相,见到记者起初还扭扭捏捏,但不一会儿就笑嘻嘻地凑到记者面前搭话。
王金国和爸爸生活在一起,收入来源全靠父亲卖菜所得,可父亲每天收摊回家已是七八点,而那个时候,王金国早已经放学三四个小时。以前,王金国放学后和同学一起看电视、打游戏,成绩是四五十分。而现在,他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来到“七彩小屋”,在志愿者老师的帮助下完成作业。“一个学期后,他的语文成绩已经从57.2分提升到88.9分。” 金绍荣翻出学生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对比成绩单。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七彩小屋”26名学生成绩都有进步。
提高学生成绩仅只是“七彩小屋”的目的之一,金绍荣对班上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都了解得一清二楚。“这些孩子的父母由于工作繁忙,加之本身能力有限,对孩子的教育总是力不从心。我们的工作,不仅要让学生们在学习上有进步,还要照管、教育好学生。”
物资不足 乒乓球桌做课桌
除了课外辅导之外,老师还为学生们准备了丰富的课外活动。完成作业之后,学生们由老师组织阅读、文体、视频观看等活动。“现在班上接通了网线,老师们上网搜集一些益智、教育类视频放给学生们看。”金绍荣指着教室角落的电脑介绍,除此之外,教室里还有体育用品、手工用品等。 “劳逸结合,有学有玩,学生们每天放学都自觉到‘七彩小屋’来。”金绍荣笑着说。
尽管“七彩小屋”模式已经初见收效,但是面临的困难也不少。 金绍荣说,场地限制和物资缺乏是“七彩小屋”面临的主要困难。 “七彩小屋”是由六甲一小教师食堂改建而成,不到60平方的房间里。由于物资有限,乒乓球台暂时充当了大课桌,12个孩子坐课桌椅,另外14个孩子团团围坐在乒乓球桌边写作业,看书。
除此之外,课外图书缺少也是一大问题。王金国最喜欢音乐课。他说:“想看点音乐方面的书,但是书柜里都没有。”阅读角的书籍由共青团官渡区委捐赠和学校自筹而来,金绍荣打开书柜,《史鉴》、《莎士比亚故事集》等书籍也成列在书柜中,他说:“部分书籍是捐赠而来,并不适合小学生阅读。”
打造关爱农民工子女品牌
共青团官渡区委副书记吴小军表示,目前,“七彩小屋”仅在六甲一小设点,“由于人力和物资限制,尚没有能力在全区范围内将‘七彩小屋’模式进行广泛推广,但共青团官渡区委要着力将‘七彩小屋’模式精品化,整合资源,逐步推进,将‘七彩小屋’打造成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的一项品牌项目。”
“志愿服务需要社会更多的人参与,关爱农民工子女也需要更多的人奉献。”吴小军表示,开办“七彩小屋”的初衷在于为团员青年和青年志愿者提供经常性志愿服务的阵地,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课余学习和活动的场所,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投入到志愿者工作中来,共同关爱农民工子女。(记者 赵茜)
来源:昆明信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