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张琴
一阵清脆的铃声后,重庆市綦江区草坪小学的孩子们从教室里欢快地飞奔而出,唧唧喳喳的喧闹声,打破了海拔900多米的柴坝山上的宁静。见到生人,孩子们一下子拘谨起来,惟有6岁的周苇幸凑上前来回答记者的提问。当记者问周苇幸爸爸在哪儿时,她的一句“爸爸在广东看电视”,引来了小伙伴们的笑声。
原来,周苇幸的爸爸在广东打工,闲时没有别的去处,只能看看电视。
目前,我国有5800多万和周苇幸一样的留守儿童。在农村人口占57%的重庆市,留守儿童有235万人,约占农村未成年人总数的一半。草坪小学58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占了一大半,而且大多家庭贫困。
当了25年乡村教师的张开平说,学校的孩子们一般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由于离校太远、家庭贫困,加上缺乏父母关爱,一些孩子出现了营养不良的情况。
为了让山里娃吃上热饭和增加营养,重庆市实施了“蛋奶工程”和“爱心午餐”。2010年投入资金7.98亿元,惠及5000多所学校的278万名学生,仅在綦江区,就有10万中小学生受益。每个村小学还获得财政补贴800元购置为孩子们热饭的设备。
记者来到草坪小学时正值课间,孩子们正在等待着每天免费发放的“蛋奶”。记者走进教室,本来喧闹的教室因为来了生人而突然变得安静。记者提议唱首歌,孩子们推推搡搡没人举手,在老师的一再要求下,他们勉强唱了一首走调的流行歌曲。当负责值日的同学领来了鸡蛋和牛奶时,刚才还拘谨的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领到自己的那份后,大家都在座位上津津有味地吃起来,还比赛谁剥鸡蛋壳剥得快、剥得好。
“妈妈在外地打工,家里穷,以前不可能每天都吃鸡蛋和喝牛奶。”7岁的罗雪说。邻桌的陈权说:“奶奶65岁了还在种地,我不能说想吃这个想吃那个。学校发鸡蛋和牛奶后,我感觉身体比以前棒多了!”曾昭群在电话里把学校发蛋奶的事情告诉了远在新疆打工的爸爸,“爸爸可高兴了,在电话里一直笑,还让我好好读书。”“现在不用吃冷饭了,还发鸡蛋和牛奶,我很喜欢学校。”开朗的欧姗说。
在教室的一角,孩子们的饭盒堆在一起。记者揭开其中一个,发现里面是一两左右的白米饭和几块豆干。这个饭盒属于黑黑的小脸上忽闪着一对大眼睛的谭碧月。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谭碧月没有吃掉鸡蛋和牛奶。在老师的催促下,谭碧月几口吃完了鸡蛋,却小心翼翼地把牛奶放进了抽屉里。“留给奶奶喝。”她小声地对记者解释道。
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尚书村小学,能吃上蛋奶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件高兴事儿。三年级一班的王远银说:“高兴呀,牛奶的口味有好几种,我喜欢草莓味的。”
实际上,重庆市开展的“蛋奶工程”只是全国关爱留守儿童诸多措施中的一部分。自2003年以来,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如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积极探索代理家长、寄宿之家、托管家园、亲属代管和亲情连线等关爱模式。与此同时,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也加入进来,通过各种方式关爱留守儿童。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明华教授长期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并连续两年提交相关议案。他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能否解决好,不仅关系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家庭的幸福稳定,还关系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下午2点30分,吃过鸡蛋和牛奶的孩子们又开始上课。“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惟一的家园,地球不仅要养活地球上的人,还必须养活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山里娃的读书声穿透了柴坝山上的薄雾,久久回荡……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