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摘要:“爱心课表”是以6岁至14岁在京农民工子女为主要服务对象,针对“信念养成、学习成才、素质提升、亲情关怀、身心健康、社会融入”六大类需求,兼顾青少年成长发育周期特点,对各类志愿服务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设计的内容实用、形式新颖的系列“爱心”课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度化安排和社会化动员,逐步形成“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关爱农民工子女课程体系。
一、思路做法 2011年3月,北京团市委、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正式启动“志愿北京之蓝天行动”——北京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以下简称“蓝天行动”),并专门成立市、区(县)两级项目办公室。按照“人性化设计、制度化安排、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的工作思路,以充分满足在京农民工子女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设计推出“爱心课表”,为在京农民工子女用心定制一份营养均衡的关爱套餐。围绕“结对”学校全年36周课程安排,组织开展36次志愿服务活动,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
(一)用心设计,确保“爱心课表”营养均衡。为准确把握在京农民工子女的实际需求,“蓝天行动”项目办特邀请北京市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相关专家组成课题组,面向全市16区县的20所“接对”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发放2000余份需求调查问卷;并实地走访学校,听取教职人员意见,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在此基础上,梳理提炼在京农民工子女的六大类需求,即信念养成、学习成才、素质提升、亲情关怀、身心健康、社会融入。这些需求涉及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伴随孩子们的成长发育全周期。 针对在京农民工子女的实际需求,“蓝天行动”项目办积极整合各类志愿服务资源,规划设计各项“爱心课程”,用心编制“爱心课表”,力求做到让每一名农民工子女乐于参与,学有所获。“爱心课表”的课程设置有别于学校的课堂教育,更侧重于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首批推出的志愿读书会、参观博物馆、成长话题讨论、体验快乐运动等四项“爱心课程”,既有传统文化的传习、又有城市文明的洗礼;既有心灵的交流与沟通,又有身体的体验与锻炼,具有良好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传习国学文化。以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主编的《中华人文精神读本》为统一教材,青年志愿者向农民工子女讲解“爱人如己”、“盛德日新”等主题故事,引导孩子们通过国学文化传习,涵养自身德性,提升自身修养。
★参观博物馆。在青年志愿者带领下,农民工子女走进北京各博物馆,亲身感受北京历史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学习自然科技、文化艺术等知识。
★成长话题讨论。青年志愿者引导农民工子女开展成长话题讨论,就个人关心的学习、生活、社会话题阐述观点和看法,有意识地帮助大家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察方法。
★体验快乐运动。根据农民工子女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将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合作示范项目“快乐足球”进行推广,让农民工子女在快乐运动中锻炼身体,学会协作,获得自信。 图1为部分月份爱心课表内容。
图1 爱心课表
(二)悉心培训,确保“爱心课表”取得实效。据统计,全市已有150余支志愿服务团队与125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建立长期“结对帮扶”关系,5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以在校大学生志愿者为主。为确保“爱心课表”取得实效,“蓝天行动”项目办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自身特点,重点加强志愿服务团队建设和志愿者骨干培训。 按照“农民工子女所需,志愿者能为”的原则,“蓝天行动”项目办制定《“志愿北京之蓝天行动”志愿服务项目手册》,明确项目背景、主责单位、实施主体等内容,指导各志愿服务团队根据“爱心课表”内容,招募选拔符合一定条件的志愿者,具体承担“爱心课表”的日常开展。 为提高志愿服务团队的管理水平和授课技能,“蓝天行动”项目办在丰台区新发地小学举办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培训班,对全市100多个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进行现场培训和辅导,帮助大家尽快掌握“爱心课程”的实施方法。邀请北京大学雷原教授以《中华人文精神读本》为教材,讲授“爱心”示范课,为志愿者现场“说课”,传授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同时,发放《“志愿北京之蓝天行动”项目培训手册》,内容涵盖了服务农民工子女所需的知识、技能及“爱心课程”教案模板。 在此基础上,依托16区(县)项目办,各大中专院校团委、“结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对所有志愿者进行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促进团队内部建设,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增强志愿者专业素质。
(三)精心实施,确保“爱心课表”有序开展。在“蓝天行动”项目办的统一部署下,“爱心课表”从3月5日起在全市“结对”学校同步启动。依托“课后四点班”、兴趣小组等活动载体,志愿服务团队每周三下午四点定期开展“爱心课表”活动。在具体实施中,“蓝天行动”项目办以学年为管理周期,对“爱心课表”实施全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定期总结各志愿服务团队好的做法和经验,并及时进行推广,整体推动“爱心课表”有序开展。 北京市第二外国语大学“友谊班”结对模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各院(系)班级与朝阳区星河双语打工子弟学校各班级进行了“友谊班”结对。以班级为单位,选派一至两名大学生志愿者担任班级辅导员,具体负责该班级“爱心课表”的策划实施,并帮助推进班级文化建设。内容包括:班风口号、主题班会、板报、刊物(或班级博客)等班级展示。板报及班级刊物将采取定期检查的方式,由二外团委志愿者工作部和朝阳区星河双语学校辅导员共同参与评分;每学期结束之际采用班级展示的形式对班级一学期开展的“爱心课表”活动成果进行验收。
(四)真心服务,确保“爱心课表”赢得孩子喜爱。在“爱心课表”实施过程中,“蓝天行动”项目办重视听取孩子们的服务反馈,把赢得孩子们的喜爱作为“爱心课表”开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明确要求志愿服务团队根据“结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课程安排,保证志愿服务质量;同时,希望志愿者要做孩子们的贴心朋友,注重交流,保护个性。 朝阳区将台洼小学“蓝天足球队”。2010年7月,北京化工大学以学校足球队队员为核心组建志愿服务团队,帮助将台洼小学成立了北京第一支农民工子女足球队——“蓝天足球队 ”,首批35名小队员来自全国近30个省市。队伍成立之初,志愿者为每一位孩子进行了身体基本素质的测试,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训练计划。每周定期开展足球训练,帮助大家掌握足球技术,感受足球运动的魅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快乐足球项目,帮助孩子们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拼搏精神。目前,志愿服务团队服务时间累计已达650小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较好的服务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效果启示
“爱心课表”推出以来,以扎实有效的志愿服务带动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农民工子女,形成了关爱农民工子女的良好社会氛围,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一)探索了“蓝天行动”初步运行机制。“爱心课表”通过对志愿服务内容、形式、周期等要素进行制度化安排,把志愿服务、社会资助、活动项目等各类资源有序引入农民工子弟学校,为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优化环境、创造条件。“爱心课表”在全市“结对”学校的同步开展,整体推动了“蓝天行动”的全面启动,并有效促进了运行机制的初步建立。
★项目实施前期,以“结对”农民工子弟学校为重点,开展“在京农民工子女需求调研”,制定“爱心课表”。
★项目实施中期,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及时掌握“爱心课表”开展情况,总结推广基层好的做法和经验。
★项目结题时,面向农民工子女开展“爱心课表”满意度调查,征求意见建议,撰写评估报告。
(二)推进了志愿服务站的普遍建立。为确保“爱心课表”的延续性和长期性,“蓝天行动”项目办采取“学校德育主任+街道(乡镇)团委负责人+志愿服务团队负责人”的管理模式,在全市“结对”学校推行志愿服务站建设,完成一块标识牌、一册志愿服务台帐、一本志愿者登记簿、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块工作展示板、一个心愿箱、一张联系卡、一个爱心书架等“九个一”的基础配置。志愿服务站作为终端综合服务平台,统筹协调“爱心课表”的进度安排、人员配岗,以及课程开发等。目前,全市125所“结对”学校已全部完成建站规划,20所示范站点已投入运行。通过冠名合作方式,北京电视台将在九个区县的农民工子弟学校相继建成60所左右“BTV温暖小屋”。
(三)推动了“爱心课表”不断发展。经过一个学期的平稳运行,“爱心课表”已在全市“结对”学校落地生根,并呈现出勃勃生机。吸引和凝聚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企业、专业机构和社会爱心人士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蓝天行动”项目办乘势而上,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与市文物局、市公园管理中心等单位建立起合作关系。中国科技馆新馆、首都博物馆、李大钊纪念馆、宋庆龄纪念馆等全市35家博物馆、名人故居首批成为北京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示范基地;天坛、颐和园等11家市属公园为农民工子女开辟“绿色通道”,提供讲解服务。北京电视台推出“感恩社会 服务北京”公益行动,60多名知名主持人作为志愿者,带领农民工子女开展“寻访最美北京”暑期发现之旅,身体力行地帮助孩子们快乐成长。 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教授发起的大医博爱志愿者服务总队集合全国100多位医学专家,为“结对”学校的农民工子女义务筛查和免费医治先天性心脏病。 “蓝天行动”项目办通过“N+1”模式,让在京农民工子女更多地享有社会融入机会,亲身感受社会关爱的温暖。同时,也不断丰富完善“爱心课表”课程体系,促进“爱心课表”创新发展。
三、专家点评
火车运行围绕时刻表安排,学校运行围绕课程表进行,目的就是一个:把全年或一学期各种各样的工作统一到一个中心、一条主线上来。小小课程表作用之大,不可小觑。北京团市委从细微处出方法,借鉴学校课程表的设计思路,创造性的开发了“爱心课程表”,以此统领全年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各项活动。 “爱心课表”和学校课程表配套落实,伴随着学龄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节奏,和学校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有了这个课程表,就有了具体的时间设置,志愿服务活动就有计划可依,有章法可循。活动围绕着“爱心课程表”,课程表围绕着服务对象,服务对象反过来也受到课程表的制度约束。这样就充分体现了以孩子为中心,儿童利益至上的重要原则。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也就从条条框框走向了操作层面。 “爱心课程表”推广和复制的条件简单,易实行,一张纸串起了方方面面,价值甚大。这个项目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在于此。
具体归纳起来,这个做法还有以下特色:
(一)创新。北京团市委、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以“爱心课表”为载体,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丰富多样的选择。拿到“爱心课表”的农民工子女,对于可以获得哪些志愿服务一目了然,使他们与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二)有序。通过细致规范的管理确保了项目的有序推进。“蓝天行动”专门成立了市、区县两级项目办公室,建立起有效的分层管理机制,加强对志愿服务的监督与推进。项目办还制定了《“志愿北京之蓝天行动”志愿服务项目手册》,配发给每个对接班级的志愿小组,对项目实施前期、中期和结题时的工作提出明确目标,使每一位志愿者对项目背景、主责单位、实施主体、实施步骤心中有数,既强化了对项目的管理,又增强了参与项目的志愿团队的凝聚力。
(三)高效。志愿服务所需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研究资源都是非常宝贵的,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避免重复投入,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资源的效用,完成志愿服务的目标。高效的志愿服务管理方式既能够提高志愿服务效率,又有助于树立志愿服务良好形象,吸引更多人参与到项目中,同时为服务对象以及志愿者本人带来最大的效益。
(执笔人:乔晓鹏;点评专家:卢德平、赵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