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厦门网
新闻中心的志愿者为外籍记者解决电脑联网问题。 (厦门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刘东华 摄
新闻中心问询台里友善专业的志愿者。(厦门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郑晓东 摄)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杜世成 王绍亮)在厦门会晤新闻中心现场,有一群穿着蓝白制服或红色制服的志愿者,细致入微的服务,让人如沐春风。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人点头微笑致意,遇到任何问题或需求,都能及时得到解决。他们就像一只只勤快的“小蜜蜂”,通过一整天不停歇的劳动,换来整个新闻中心的温暖有序。
随叫随到的“小队长”
2日傍晚6时多,新闻中心媒体共享区里依然一片忙碌,境内外记者发稿打字的声音几乎成为一种背景音,每个角落都能听得到。有需要帮助的记者或嘉宾,哪怕只有一个眼神,旁边就有穿白色制服的志愿者过来微笑询问。
“队长,这边来一下。”站得笔直,戴着耳麦,正扫视全场的许定灏听到耳机里的呼叫声,赶紧走向大厅的另一侧,与队友解决一个新出现的问题。他是华侨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系大三学生,在许多学弟学妹的眼中,是个有威信的学长。大家叫他“队长”,其实并不是正式的头衔,只是这个区域由他协调。
“他们的服务如果哪里出了偏差,你都要前去处理吗?”“我一般是给他们正常调整工作,或根据实际情况,稍微变化服务位置;他们一般是不会出问题的,平时训练了太多次,任何情况我们都有好几套方案。”他说,他们来之前,已经训练了半年以上,好多情况都模拟了许多次。
书本摆放永远那么美
新闻中心进门的左边,有一个区域是外宣品摆放区,这里的图书和报纸杂志是免费向记者、嘉宾赠阅的,有英文书籍和中文书籍,大家走到这里,遇到问题,都会跟旁边的志愿者求助。书籍不断减少,志愿者们要及时“补货”,开箱、搬运。上桌等,每本书不但要摆上台面,还要摆出各种花式造型,确保台上的书本永远那么美,而且所有的造型都是志愿者自己的创意。为此,即便在空调很足的大厅内,她们也常常累出一身汗。
集美大学大二的学生郑涵悦和蔡丽萍一直在这里忙碌,她们为了解答各种问题,要事先将这些书本报刊研究透,面对任何想要了解的记者和嘉宾,都尽量让他们得到满意的答案。
连站半小时从不靠墙
华侨大学大三女生张代珂是新闻中心的一名志愿者。昨天晚上,她站在过道上,每当有人从她面前经过时总要微笑一下,笑得很甜。
“我看你总是用一个姿势站着,不累吗?”记者关心地问道。她说,不累,在报名志愿者时,每个人都要进行体能测试,然后还请厦航的专业人员给她们培训。还有,她的岗位是站半个小时就有人过来替换一下,两个人轮班。记者发现,她站的位置离墙只有10厘米,她站时一动不动,也没有“偷懒”去靠墙。她笑着说,即便真的站累了,也不能靠墙,要展现厦门志愿者的风采。
张代珂说,在选拔志愿者时,要求很高,除了体能测试,还有英语面试,5分钟的时间里,要和面试官用英语交流;还有心理测试,做两套试题,测试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到了7月下旬,他们还开始密集培训,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培训内容,比如礼仪、法律法规、应急救援、消防演练等。
张代珂说,厦门会晤是国际盛事,很高兴有机会能到这里当志愿者,每天可以见到那么多国际友人,感觉很荣幸。同时,还可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交往能力,对自己来说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央视名嘴董倩:志愿者服务无可挑剔
董倩接受厦门日报社融媒体记者采访。(厦门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陈理杰 摄)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杜世成 王绍亮)“厦门的干净、美就不用说了,这次来的最大感受是厦门人让人感动,比如志愿者的服务让人如沐春风。”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倩说。
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刚刚从一档直播节目下来,一听说是厦门的记者,她加重语气说:“啊,厦门太好了,美,干净,我来过多次了,如今你们的城市更美了!”她最后特别强调,这次,我还有一个很大的感受是,厦门人给我的感觉“好!”她以志愿者为例,说不管在什么场所,无处不在的志愿者举手投足间的微笑服务,总是让人感觉“那么舒服”。每一种动作和服务,都考虑得特别周到,“度”把握得特别好,让人无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