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志愿观察 > 正文

上海市志愿者协会迎来成立20周年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7-08-09

来源:东方网

  原标题:助推社会进步 志愿服务迎来最好的发展时代

  20年间,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统筹管理全市志愿服务工作,上海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受访者供图

  据《青年报》报道,30多年来,随着“志愿服务”逐步深入人心,“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被社会普遍认同。近日,上海市志愿者协会迎来了20岁的生日。协会发展的20年,也是上海志愿服务蓬勃生长的20年。其作为一个响应时代和民心而生的机构,在管理统筹全市的志愿服务工作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志愿引领、服务保障还是对接民生,多管齐下的推动正让上海的志愿服务迎来最好的发展时代。

  光荣历史

  市志愿者协会响应民心应运而生 志愿服务迎来最好的发展时代

  当代中国的志愿服务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

  1981年,团中央等9个单位联合倡议在全国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要“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要“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环境美”,不久之后,又发起“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三热爱”活动,统称“五讲四美三热爱”,它们逐渐走进中小学教育,也变成了那个时代的流行语。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志愿服务的雏形在上海这座城市渐渐丰满起来。一家家工厂、单位成立起了学雷锋小组,上海自行车三厂的轻工学雷锋小组成了当时的杰出代表,南京路上好八连每月20日的集中服务也树起了响当当的口碑。而在各个社区里,工作成效走在全国前列的街道、居委会更是掀起了一股“学雷锋、做好事”的浪潮,秉承着“邻里守望”的中华民族传统,随处皆是“邻帮邻、户帮户”的“随手公益”。

  这一番热潮在1997年迎来了里程碑意义的举措。当时,《解放日报》上刊登了一封群众来信。一位市民在信中写道,在“文革”之前,社会上一直有机关、学校每周四开展义务劳动的“惯例”,然而“文革”之后这一好传统很可惜没有恢复,如今自己很想参加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但是却找不到相应的组织报名参加。

  没想到,这位市民的来信一经刊登,一石激起千层浪,报社收到蜂拥而来的信件,很多读者都来信表达了相同的观点,表示自己也很想参与学雷锋活动,但是不知道去哪里找组织。

  如此大的社会反响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久后,市委领导指示市精神文明办,在群众大讨论的基础上,整合上海资源服务力量,统一协调上海志愿服务工作。由此,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应运而生。

  1997年7月27日,对很多热心志愿服务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在人民广场的喷水池前,来自四面八方的近千名志愿者聚集在一起,伴随着艳阳高照,彩旗飘扬,上海市志愿者协会成立了。“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民广场这个地标都没有举行过大规模的群众性集中活动。而市委选择将志愿者协会的成立仪式放在影响力最大的市中心举办,其意义不言而喻。”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振民回忆道。

  志愿引领

  志愿者成为全世界了解中国的名片 宝贵精神从“暂时”变为“平时”

  随着志愿服务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志愿服务工作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在上海市志愿者协会成立不久后,就迎来了一个“练兵”的契机——第八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召开。经过有关部门多次商议,八运会首次在组委会设立志愿者部,由市文明办、团市委和市志愿者协会共同组成。

  清理场馆、维持秩序、微笑服务……志愿者个个满怀热情积极上岗,当时的相关领导还带着志愿者们一同到比赛场馆里擦椅子,一擦就是一上午。上海市志愿者协会第一次参加全国性赛事的组织管理工作,就取得了“开门红”,优质的志愿服务得到了各界的肯定和赞许。

  特奥会、女足世界杯、APEC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此后,在协会的组织和管理下,上海重大赛事、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中都开始涌现志愿者的身影。而到了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更是成为了上海志愿者服务的“大检阅、大学校、大考场”。从迎世博600天,到办世博184天,无数“小白菜”、“小蓝莓”志愿者们的优异表现,不仅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成为了全世界媒体报道的热点,成为全世界了解中国、感受中国的一张特殊名片。

  世博会后,宝贵的精神和传统从“暂时”转向了“平时”,更加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充溢在申城各个角落。交通文明志愿者、地铁志愿者、场馆导览志愿者、医院导医志愿者等各个领域的志愿者活跃在服务岗位上。每逢“3·5学雷锋日”、“12·5国际志愿者日”,更是有数千场志愿服务活动在申城同时举行,形成这座城市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

  多重保障

  人身保险全覆盖 表现优异多激励 为志愿者解除后顾之忧

  成立20年来,除了组织开展大量志愿服务活动,上海市志愿者协会还承担着一项重要的“使命”:为志愿者有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安全、卫生等有力保障。

  首当其冲的是保险保障。据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俞伟介绍,对于目前注册的志愿者,无论是在参与志愿服务还是来回的途中,上海市志愿者协会都会依托中国人寿保险,为在上海志愿者网注册的志愿者统一购买意外险,解除志愿者们在服务过程中的后顾之忧。据了解,去年就发生了一起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突发急病身亡的事故,幸而其是注册志愿者,最终由志愿者协会出面,家属得到了21万元的赔付。

  而在人身保障之外,法律保障也紧随其上。如果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发生了法律纠纷,市志愿者协会则会为其聘请公益律师,维护志愿者切身利益。据介绍,曾有一位“市民巡访团”的志愿者,在一次巡访过程中,由于要曝光不法摊贩,引来被曝光者报复,被打受伤。事发后,市志愿者协会挺身而出,为其聘请律师,最终维护了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对于杰出志愿者、优秀志愿者的表彰和激励,也成为了志愿服务长远发展的推动器。在市志愿者协会的积极推动下,各类激励实践不断推出,如启动志愿服务时间兑换一体机,联手三甲医院为全国道德模范、杰出志愿者等先进典型免费体检,为优秀志愿者提供1000张迪士尼门票等。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和单位也愿意和市志愿者协会合作,做感谢和鼓励志愿者背后的志愿者。

  对接民生

  促进社会共治“最后一公里” 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已达231家

  而作为构建基层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在基层志愿服务工作的推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去年,上海市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将“完善100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民生服务功能”项目纳入到市政府实事项目,通过打通促进社会共治共享的“最后一公里”,力图使志愿服务真正扎根社区,切实增强志愿服务的惠民功能。

  为此,市区两级财政在去年投入了7791万元,这一市政府实事项目不仅提前超额完成既定目标,而且获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159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在去年达标,其中的100家优质达标单位每家还获得了30万元的市级财政经费补贴。而根据2017年截至至今的最新数据,如今达标的中心已经达到了231家。

  自贸区、奉贤海湾旅游度假区、嘉定工业区……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普通意义上的街道社区里设立社区志愿服务中心之外,一些拥有着大量企业和白领,同时也需要大量志愿者的旅游区、工业区等功能区也设立了志愿服务中心,使其功能不断扩展,全面覆盖。

  “市志愿者协会通过完善供需对接、注册认证、项目孵化、资源整合等九大功能,将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打造成为系统性、集成性、交互性的志愿服务终端平台,基本实现了以社区志愿服务中心为重点、基层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全覆盖的目标,使之成为完善志愿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共享共治的重要引擎。”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俞伟说。

  数说志愿

  志愿服务发展20年,成长几何?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上海市志愿服务发展状况,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办公室、上海市志愿者协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和上海市统计局联合开展了面向全市的注册志愿者和市民的问卷调查,并在今年发布了《上海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6)》。根据统计,上海市的志愿服务情况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1、志愿者注册人数和注册率不断上升

  2007年8月,上海在全国首次实行志愿者实名注册制度,之后又逐步完善了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建立了注册志愿者库,招募、储备、培养了一支常态化和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每年上海实名认证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超过260万。

  从年龄上分布来看,20岁以下的占比4.3%,21-30岁的占比15.3%,31-40岁的占比15.3%,41-50岁的占比11.9%,51-60岁的占比19.2%,61-70岁的占比23.7%,70岁以上的占比10.3%。可见,总体而言,年龄分布比较平均,其中又以21-40岁以及51-70岁的人数居多。在性别分布上,注册志愿者中男性所占的比例为46.1%,女性所占的比例为53.9%。

  从上海实名认证注册志愿者的注册率来看,从2009年开始,每年都呈现不断递增的趋势。2009年时注册率仅为0.1%,而到了2016年,注册率已经达到10.77%。

  2、志愿服务时间双休日成首选

  在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上,35.4%是利用双休日,31.4%是利用工余或课余时间,5.2%是利用节假日(包括寒暑假),25.3%的志愿者表示“只要工作需要,任何时间都可以”,还有2.7%是利用其他时间,包括利用工作时间。与2015年相比,志愿者利用双休日做志愿服务的比例有所上升。

  3、帮助他人是首要目的

  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以帮助他人为首要目的,志愿者未来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较高。从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首要目的来看,排在首位的是“希望帮助有需求的人”,选择比例为51.2%,可见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处于利他性。此外,选择“单位、学校或社区要求”、“希望增加社会阅历、丰富工作经历”以及“个人兴趣爱好”也占有一定比例。与2015年相比,选择目的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4、志愿服务持续参与意愿高

  对于未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94%以上的志愿者表示会继续参与,其中,28.1%的志愿者表示自己会继续参加,而且会增加参与时间,57.6%的志愿者表示自己会参加,保持现有参与时间。

  5、纳入征信系统最具激励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从志愿者选择的对提高志愿者服务积极性最有效的激励机制来看,排在首位的不是表彰、不是证明、更不是物质报酬,而是将“志愿服务时间计入社会信用体系即信用鼓励”,选择比例达到43.7%。选择其他激励机制的比例相对少得多,其中,选择“建立健全‘时间银行’制度,将来换取相应服务”的占比15.0%,选择“倡导并突出无偿奉献”的占比13.4%,选择“提供求职或求学使用的服务证明”的占比12.3%,选择“及时宣传表彰志愿服务中优秀事迹”的占比9.4%,选择“适当提供基本服务报酬”的占比5.3%。总体来看,相比较物质鼓励,志愿者更注重的是信用鼓励和道德、精神鼓励。

  6、志愿者培训趋于常规化

  志愿者能够参加到志愿服务中,除了要具有志愿服务中的理念和精神之外,专业性的知识和技能、服务过程的组织与管理等也必不可少。在实践中,这三者成为志愿服务中心关注的主要焦点。调查显示,从培训内容来看,主要以“志愿服务过程与组织管理”(78.0%)为主,可见,当前培训的重点还在于相关知识技能、精神理念以及过程中与组织管理。

【责任编辑:刘亚楠】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志愿快播
志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