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青年志愿者工作在参与创新社会治理
过程中的思考与探索
团上海市委副书记 刘刚
下面由我向大家汇报,上海团市委围绕参与社会治理开展青年志愿者工作的一些情况。
结合具体工作,我们主要有两个体会。一是工作中“头重脚轻”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主要是指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期聚焦赛会志愿者和援外志愿者等两个方面,忽视了对志愿服务项目培育和发展。二是鸿雁书记讲话中提到的“群雄并起”问题值得重视。这主要是指,我们做了许多工作,但是在青年志愿者工作“群雄并起”的大格局下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形势,积极探索通过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壮大自己。
去年,上海市委的一号课题是“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经过认真思考,形成一个重要共识,就是相比其他工作,青年志愿者工作作为共青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路径,最能体现团的特色、最能发挥团的优势、最有利于扩大团的影响、最能强化团青关系。过去,我们将志愿者工作定义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参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路径”,现在,我们又加了一句话“青年志愿者工作也是共青团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如何进一步挖掘青年志愿者工作在基层社区的内涵,如何让青年通过青年志愿者工作团结凝聚到团的周围,如何发挥青年志愿者工作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这些都是“群雄并起”背景下我们无法绕开的重要命题。
结合上海的工作实际,我们认为,更好推进下一步工作必须注重三个“结合”。
第一,注重社会化普及与专业化建设相结合。一方面,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热情普遍高涨,但他们开展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和社会实际需求相去甚远。比如,大学生很愿意为社区里的自闭症儿童开展志愿服务,但他们又不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一些专门的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不高,因为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动员。因此,如何将青年的志愿热情和专门社会力量的专业有机结合,让他们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这方面的探索我们一直在进行。几年前,我们开始推“百团进千居”项目,就是推动高校、企业的团组织进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让这些具备专业水平的青年,通过志愿服务发挥专业特长的同时,也能满足社区和青年需求。近期,我们将成立上海医师志愿者联盟以及10支左右的市级专业志愿者组织,进一步将专业志愿服务力量下沉到社区。
第二,注重多元化的发展与制度化建设相结合。志愿者的服务如何记录和评价,是一个共同的难题。当前,社区治理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格局,组织主体、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参与方式、参与内容更加丰富。这种情况下,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对志愿者服务进行有效评价。前期,我们与上海市经信委协商,实现了志愿服务记录和城市征信系统的对接,将志愿者的具体服务行为记录纳入到个人的信用系统,与每个人的信用报告实现有效衔接。目前,我们已将第一批81579条志愿服务信息,提交到信用平台入库。今年5月-8月还将联合市征信办共同推进实施和宣传这个项目。我们认为,结合征信工作可以更好推动志愿者注册工作。尤其在上海,中学生出国留学积极性非常高,如果能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提升个人信用,将对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形成极大激励。此外,我们也正在借力上海高考改革试点,努力推进中学生的志愿服务工作。我们与上海市教委合作,将高中生参与志愿服务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考录取的重要依据。经过协调和争取,这项工作由团市委牵头实施。我们认为,这不仅有助于加强高中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更是一项加强中学共青团工作的“利好”。
第三,注重项目化建设与品牌化发展相结合。我们发现,当前志愿者工作的最大瓶颈,是从广义来看,我们的项目供给无法满足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需求”,其实,各类社会公益项目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从项目化建设的角度来说,我们始终要求基层团组织要努力培育工作项目,扩大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形成典型示范。同时,我们也努力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通过合作共办、互惠共赢,为他们的一些创意项目提供支持。针对让这些项目,我们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同样为这些项目在团的系统内传播扩散提供舞台。
坦率说,在上海,相比团组织的活动,一些公益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更具创意、更吸引青年,但他们在资源保障等方面的困难同样突出。因此,我们也希望,通过合作让他们的好创意、好项目能够在基层团组织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项目越来越多、品牌越来越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