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要闻 > 正文

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座谈会交流材料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5-05-21

来源:

    编者按:2015年5月7日晚,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座谈会上,北京、上海、山东、湖北、广东、重庆等6省市团委负责同志分别就新形势下青年志愿者工作中的改革、创新、发展作了交流发言,现将6省市发言材料编发,供参考。

    建立全方位志愿服务工作保障体系

    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团北京市委机关党委书记、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主任 郭新保

    保障环节在整个志愿工作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志愿者的切身权益,影响着志愿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牵动着志愿服务管理的整个链条。因此,建立完善的志愿工作保障体系,是关系到志愿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北京奥运会以来,在团中央的指导下,北京团市委抢抓机遇,推动形成了包括“体制、法制、资金、技术、权益、文化”等6个方面的全方位志愿工作保障体系,促进了全市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发展。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从体制上巩固共青团在全市志愿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中央和北京市高度重视志愿工作,团市委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推动形成了“党委领导,文明办、社工委、综治办、民政局等党政部门齐抓共管,共青团具体协调实施”的志愿工作体制,并在全市各区县和街乡逐步推行,克服了过去各自为政的弊端,凝聚了工作合力。同时,将志愿者协会改造提升为全市的枢纽型组织,由分管共青团工作的市委副书记担任联合会会长,形成了定期听取汇报、研究志愿工作的领导机制。我们还积极争取市里政策支持,把团市委志愿中心提升为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并于2007、2010和2014年实现3次扩编,事业编总数达到43个。这些措施从体制机制上为全市志愿工作提供了保障。

    二是推动制度建设,夯实志愿服务法制保障基础。2007年以来,团市委联合相关部门推动出台了《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志愿者工作的意见》和《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明确了全市志愿工作发展目标、工作体制、保障机制,确立了志愿者实名注册、服务记录、星级认定、培训管理、保障激励等基本制度。除了政策法规,团市委还十分重视“软法”和“微制度”建设。在大学中推动志愿服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分、进档案”;在全市中小学推进把志愿服务纳入学生德育评价体系,启动志愿服务标准化建设工作,根据APEC等重大活动经验梳理形成《北京市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标准》,提升了志愿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三是加强资源整合,广泛争取志愿服务资金保障。一是发起成立北京志愿服务基金会,每年政府专项投入1000万元,形成了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二是积极争取政府购买服务资金,2011年以来,累计获得市级财政购买支持1206万元。三是通过承接应急志愿服务、扶老助残等政府职能,每年争取项目资金超过1000万元。四是广泛开展社会化募集,进一步拓宽了工作经费来源渠道。目前,每年市一级志愿工作经费总盘子超过3000万元,并逐年递增。此外,团市委积极协调区县财政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基层团组织志愿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四是推动信息化建设,为志愿工作提供技术保障。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参与起草全国志愿服务信息化基本规范,为志愿服务标准化工作贡献力量。二是研发推出“志愿云”信息系统。2014年,受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委托,我们以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系统技术为基础,吸收很多兄弟省市志愿者信息系统优点(比如,广东“志愿时”、江苏志愿打卡器、福州微时刻、西安志愿聚、杭州志愿汇),运用大数据理念和云技术,研发推出“志愿云”信息系统和手机APP软件。“志愿云”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志愿者实名注册、服务记录异地转移等问题,目前全国已经有15个省区市使用和接入“志愿云”,注册志愿者超过860万,到6月下旬总数将超过1千万。三是与兄弟省市共同推动技术共享、数据互通。在信息化工作过程中,我们跟很多兄弟省市互通有无、共建共赢,实现了技术的共享和数据库的通联。这些合作,一方面促进了信息化水平的共同提高,另一方面实现了数据的互联互通,方便了志愿者。

    五是以志愿者保险为牵引,完善志愿者权益保障体系。去年6月,北京市推出了覆盖全体实名注册志愿者的人身意外险。实名注册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和往返路途上发生意外的,最高可享受120万元意外身故保险,24万元意外医疗保险,附加200元/天住院补贴和1万元紧急救援险。保险的推出为全市252万注册志愿者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保障。工作中,我们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采取了“财政出资保障、企业让利履行社会责任、社会组织具体实施的运作模式,实现了工作机制的创新和政策的突破。

    六是大力培育志愿文化,为志愿事业发展提供文化保障。我们在全市推广“奉献、友爱,善良、诚信,平等、正义,开放、包容,快乐、充实,凝聚、成长”的共24个字的志愿核心文化要素,推广“志愿蓝”“志愿帆”“志愿证”等文化载体,实施“志愿家庭”计划,打造城市志愿文化,让志愿精神和志愿文化在青年和全体市民心中扎根,为志愿工作的发展壮大提供深入持久的动力。

    在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有四点体会:

    一、党政的政策保障是基础。志愿服务在中国还是一项新兴的事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仍然处于爬坡成长期,没有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很难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因此,抓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首先要牵住政策保障这个牛鼻子。现在,我们国家从顶层的志愿服务立法到政策,再到一些落到细处的制度,都不是很完备。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政策扶持,为今后志愿工作的长远发展打牢基础。

    二、争取社会化支持是方向。志愿工作的发展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资源支持。特别是在社会领域中,企业和各类组织支持志愿公益的热情很高,通过社会化募集争取资源是破解志愿服务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去年,志工部组织的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在社会化动员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整合了社会资源,创新了动员机制,实现了供需有效对接,给我们很多启示,充分体现出了未来工作的方向。在这方面,北京的意识、观念、能力跟兄弟省市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今后要更多地学习经验,大胆创新,加大社会化动员的力度。

    三、志愿者权益保障是重点。去年,中青志协成立了志愿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北京也是委员会的成员,我们体会,团中央的这个举措真正体现了志愿工作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了对志愿者的关心关爱。北京最近一些年在志愿者权益保障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从前段时间对全市青年志愿者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实践中仍然存在志愿者权益没有得到尊重甚至受到损害的情况。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团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切实维护好志愿者权益,保护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让青年通过志愿服务获得成长。

    四、志愿服务文化保障是根本。志愿服务工作从根本上讲是社会动员工作,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良好的志愿氛围,没有志愿文化的有力支撑,很难推动工作持续发展。在这方面,北京今年借鉴广东等兄弟省市的经验,把志愿文化建设放到突出位置,通过完善形象识别系统、推出志愿文化产品、深化志愿理论研究等途径,打造志愿服务文化驱动力,为志愿工作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保障。

【责任编辑:李博晶】

1 2 3 ... 6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精彩图片更多>>
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发展,既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也是共青团重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