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日报 许琴
青奥会上百万志愿者打造出最美“中国名片”,后青奥时代志愿服务仍在延续
4月7日下午,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总结表彰大会在宁举行。青奥会期间,逾百万名青奥会赛会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用灿烂的微笑、饱满的热情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世界各地宾客的赞誉,铸就了最美的“中国名片”。青奥会已结束,但青奥志愿精神已在南京“生根开花”。
百万志愿者拼搏奉献,成为最美“中国名片”
青奥会赛会志愿者被称为“小青柠”。青奥会期间,两万名“小青柠”为204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3787名运动员、27个竞赛场馆的观众,提供了超过两百万小时的“国际化、有特色、高水平、全方位”赛会志愿服务。
赛会期间,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1岁的“小青柠”,创造了志愿者岗位诸多“之最”:交通运行团队志愿者每天凌晨3点就起床,成为最早上岗的志愿者;迎送团队志愿者每天坚持到午夜送走最后一批客人,成为最后离岗的志愿者;网球、足球、橄榄球等赛场上的志愿者毫无遮挡,成为最暴晒的志愿者……
很多人一定还记得青奥会开幕式当天的那场大雨,在雨中奋战过的志愿者们印象更是深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鲁一民记得,那天,他和19名小伙伴下午3点半上岗,一直坚持到晚上11:30。雨一度下得很大,但他们一直站在雨中维持入场秩序,雨水都顺着胳膊直往下流。“我们在雨中淋了8个小时。”鲁一民说,不同肤色的运动员从他们身边经过时,纷纷竖起大拇指。
青奥期间,还有逾百万城市志愿者在全市旅游景点、机场、车站、医院、宾馆等服务窗口、公共场所和部分社区,用微笑迎接各方来宾。
建邺区奥体社区志愿服务站的站长汤英霞是一名城市志愿者。从2014年7月20日上岗到8月底青奥会结束,汤英霞没有休息一天。“每天早上6点半准时到办公室,开始排班、调度、开晨会……”汤英霞说,一个多月里,她顶着烈日在志愿服务站点间穿梭,总里程接近1000公里。
“我们每一位城市志愿者,都深爱着这座城市,为了青奥顺利举行,大家心甘情愿地付出。”汤英霞说。
收获无数称赞,与青奥一起成长
志愿者们默默奉献,收获了无数好评。去年8月28日是南京大学志愿者李秋实最难忘的一天。“当天,李克强总理来到青奥会志愿者之家看望我们。”李秋实说,当时他为总理佩戴志愿者手环并汇报了工作。总理说,你们作为无名英雄,虽然没有奖牌,但挂在胸前的服务标牌就是奖牌。
同一天,在国际奥委会举办的答谢早餐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为南京青奥志愿者颁发奥林匹克杯。他说,青奥会的成功离不开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之前,在场馆,他还给志愿者团队留言:“向优秀团队致敬!”
伊朗代表团长沙纳兹评价“所有的志愿者都展示出他们青春洋溢的一面,体现了‘工作细致入微,服务宾至如归’的青奥志愿者精神!”
除了受到外界的各种好评,志愿者们在参与和奉献中也磨练了意志,增长了才干,收获了成长。
在高尔夫球场志愿者中,最辛苦的莫过于场地管理助理,来自南京林业大学的陶星冉就是其中一员。对他来说,除了能经受暴晒,体力在服务时也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近一个月的培训时间里,他白天上志愿者课程,晚上回校后还要“加课”4000米长跑训练。他说,训练虽然苦点累点,却获得了体能和意志上的提升。
青奥文化村的志愿者队长姜茜元说,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去那么多国家,但在青奥村能了解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丰富他的人生阅历。他还学会了怎样待人接物,结识了很多国家的运动员,与他们建立了深厚友谊。
后青奥时代,志愿服务精神在延续
青奥会早已结束,但青奥会留下的志愿服务精神仍在延续。不少在青奥中成长的志愿者坚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成为学校志愿者的骨干力量。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志愿者在社区、养老院、医院等城市的各个角落奉献爱心。
4月1日,南京儿童医院的肾病区,传来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南京农业大学的志愿者赵晓坤和小伙伴们正在陪孩子们画画、搭积木……赵晓坤告诉记者,他们每周三、六、日都有志愿者陪孩子们玩,有时还会专门设计一些主题活动。
青奥会期间,赵晓坤是体育场的一名观服志愿者。“虽然我们已经脱下了‘青柠装’,但志愿服务并没有结束。”赵晓坤说,青奥会留给小青柠的不仅是一段温馨的回忆,更是一种志愿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的大学生陆彦方,青奥期间是一名安保志愿者。青奥结束后,她又在中国科举博物馆当上了讲解志愿者。陆彦方说,只要时间和精力允许,她想一直做志愿者。
在奥体社区,青奥会之后,城市志愿者们的服务也一直没断过。站长汤英霞告诉记者,志愿者们经常一起看望社区孤寡老人,国家公祭日期间,她又组织一群志愿者在交通路口执勤。
采访中,很多青奥志愿者表示,他们会一直坚持做志愿者,并且向大家传播志愿文化。本报记者许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