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厦门9月2日电(记者丁小溪 许雪毅 王卓伦)“阳光里,我是三角梅,默默开在鹭岛大地,奉献是我们的宗旨,志愿是我们的名字……”在日前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志愿者出征仪式上,首次“亮相”的厦门青年志愿者之歌《阳光里,风雨里》,为志愿者们吹响了出发的号角,伴随着金砖巨轮扬帆起航,笑迎八方来宾。
迎接“金砖时间”,厦门志愿者“全城总动员”
吹响集结号,全城总动员。
为全方位服务好这次国际会议,自今年初开始,厦门陆续设立了一批志愿服务驿站,推动开展了多项志愿服务活动。眼下,志愿者们已活跃在各个社区、街道和主要站点,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提供服务。
在国内外媒体云集的新闻中心,安全检查、设备调试、物品运输……志愿者们正在做着最后的准备。
在中山路商业步行街上,身着红马甲的城市义工志愿者随处可见。他们热情地回答着来往游客的各种提问,全力做好会晤外围保障。
在久负盛名的鼓浪屿,志愿者忙着洁净家园,宣传文明出行、垃圾不落地、礼让斑马线……
来厦门14年的台湾同胞马克是一位民宿老板,也是厦门思明区义工联盟中的一员。他注意到身边很多人正在以点滴行动热情迎接厦门会晤:民宿门口的阿伯,义务为门前的花花草草浇水;碰到问路的游客,当地人会停下脚步,细心回答……
“厦门会晤在家门口举办,我们倍感骄傲。会晤选择厦门,是对厦门文明素养的一种肯定。”马克说。
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作为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厦门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一带一路”倡议中“海丝”与“陆丝”在这里交汇,文明、开放的基因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
据统计,厦门目前共有3000多个志愿者组织和50.5万名注册志愿者,相当于每八名厦门常住人口中,就有一名志愿者。
家家都是东道主,人人都是志愿者。此次会晤,厦门人将以温馨周到的志愿服务工作,为“金砖”烙上闪闪发光的厦门印记。
践行“金砖精神”,厦门志愿者“愈忙愈精彩”
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张张微笑的脸庞、一次次贴心的服务,是厦门志愿者对“开放、包容、合作、共赢”金砖精神的最好诠释。
8点上班,9点为媒体团组领取证件,10点熟悉行车路线,13点去机场接机,16点送客人回驻地,举牌指引、答疑释惑……对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学生何鑫蕾来说,作为志愿者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忙碌、充实,并快乐着。
这个接人待物总是笑语盈盈的女孩子说:“志愿者的微笑是一个城市开放包容的表现。我们要‘笑迎金砖客,礼仪待嘉宾’,用实际行动传递金砖精神。”
“志愿者需要展现的就是自信、阳光、亲和力和灵活性。”获评“厦门会晤十佳礼仪教员”的厦门航空乘务长王拓说。
王拓已为厦门会晤培训志愿者约3000人次。“这些优秀志愿者将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和金砖精神的践行者。”
据统计,这次志愿者招募重点面向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10所在厦高校,同时还招募了部分北上广及在厦高校中金砖国家留学生志愿者。
3万余名报名者经过笔试、面试、体能测试、心理测试,最终确定2000多人入围,直接为会议提供志愿服务。选拔比例约15:1,竞争十分激烈。
选拔入围后,志愿者接受了外语、礼仪等“全方位”培训,在翻译、咨询、注册、接待等百余个岗位上为厦门会晤做服务工作。
志愿服务不分国界,金砖精神携手共建。
俄罗斯女孩梦兰是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研二学生。她早早就报名成为厦门会晤志愿者。梦兰希望发挥自己的俄语优势服务同胞,向俄罗斯朋友介绍厦门、介绍中国。
“我很高兴能够以志愿者的身份为金砖合作、为厦门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梦兰笑着说。
描绘“金砖新色”,志愿者精神“一代传一代”
大批青年志愿者的加入,为此次厦门会晤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近年来,从APEC北京会议到G20杭州峰会,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此次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伴随着一次次主场外交和大型国际会议的成功举办,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力量”越发彰显、“中国声音”愈加自信有力。
而一场场外交盛事,也让一批批青年志愿者迅速成长起来,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中承担起更加重要的使命。
“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像一股强大的力量,将我们拧成了一股绳。忠诚、使命、奉献这些词,是每一名志愿者所应具备的素质。”曾在2014年APEC北京会议期间担任志愿者的外交学院学生朱冠臻说。
共青团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秋喜表示,希望通过厦门会晤,将厦门的青年志愿服务推向新高度,同时通过青年志愿者的展示,把这座城市美的特质传递给全世界。
“此次会晤,厦门将继承和弘扬我国志愿者在近年来主场外交活动中展现的东道主精神,为四海宾朋提供周到、温馨、专业的志愿服务,弘扬金砖精神,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魅力,助力金砖合作开启下一个‘金色十年’。”赵秋喜说。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一代代志愿者将有更多机会亲身参与我国波澜壮阔的外交实践,迎来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朱冠臻说,作为志愿者,我们的使命就是更好地在国际社会中传播中国的理念、价值。而这一使命必将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而实现。(参与记者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