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青年志愿者
在中国西部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有这样一支不可忽视的志愿力量——研究生支教团,而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就是其中的一员。十多年来,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数百位支教团志愿者们扎根于西部的土地上,在这里实践自己的理想,奉献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将知识传授给西部的孩子们。
2016年,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从189所高校研究生支教团中脱颖而出,成为被授予共青团中央“2016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称号的十所高校之一。“最美支教团”是由共青团团中央、光明日报社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举办的活动,聚焦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群体,每年从服务的全国高校志愿者团队中,选出十支具有代表性的支教团。“最美支教团”是对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十多年来工作的肯定。一年年的薪火相继,志愿者们不仅向西部传递着知识与热情,也收获了宝贵的成长和满满的感动。
傍晚,进入12月依旧温暖的元谋
活动
如果说阳光给大地带去了温暖,那么支教团给服务地带去的,就是他们的活力和热情。更是与元谋这片孕育东方人类的热土交相辉映的活跃思想。
在云南元谋,他们参与和筹划了元谋一中的多项活动,并发挥自身特长为活动增添了不一样的风采。比如参与元谋一中迎新活动,协办国庆演讲比赛、成人仪式等大型活动,举办多场大小讲座,深入参与团委各项工作等。
其中,“青年讲坛”是同济大学元谋支教分团的品牌活动。元谋一中的同学们爱听,也听得进这些哥哥姐姐们的话。“我最不后悔的事情是来到元谋这片土地,将自己一年的青春献给支教事业。希望同学们都能学会管理自己,有朝一日回顾青春时能做到不后悔。”同济大学支教团团长陈俊百在青年讲坛上动情地说道。他给高一、高二同学们作了精彩的讲座收到了非常好的反响。支教团另三名成员也都将会与学生们分享自己对于青春,对于梦想的感悟和忠告。
元谋一中青年讲坛
自第一年起,“同济文化月”便成为了李庄中学校园活动的重头戏。支教团从策划、彩排、到组织全程参与,活动从最初的主题班会、同济校友讲座、征文活动逐渐发展壮大,每年的4月,丰富精彩的活动贯穿全月。除了隆重的同济文化月,支教团的成员们活跃在大大小小校园活动的舞台上,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同济大学退伍大学生为李庄中学新生进行军训
支教团作为同济与李庄中学的桥梁,在他们的工作之下李济间的情谊更加深厚,李庄中学与同济大学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第八届支教团成员号召同济大学学子为李庄中学学生捐献军训服装,并邀请了退伍大学生来李庄为新生军训,让他们的学习军人作风,培养坚毅品格。2016年,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盟的留学生们来校交流,在第十一届支教团的组织下和李庄中学高中部的学生们进行了精彩的互动,为他们展现了环境保护的第二课堂,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留学生来校交流
奉献
在团结中学,有这样一间小房间,藏在教师办公室中,逼仄狭窄的空间里塞下了桌椅、电脑、功放、话筒等设备。这里就是团结中学广播站,在这里,我们听见团结。
“给你的天空划一道绚丽的亮色,给你的世界奏一曲动听的欢歌……”,晚饭后同学们都准时守候着广播里传出的声音,因为在这里,有最美丽的文字,也有最动听的音符。
从同济大学扎根团结中学以来,《听见团结》已开播两周年。在今年支教团的推动下,广播站的活动愈发丰富。在添置了话筒等设备后,广播站的播出形式就从录播改为了直播,这给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每周二的《文化沙龙》和周四的《音乐广场》交替播出,每一位同学们都可以通过投稿、竞猜等方式等参与到广播站活动中来。
“广播站是同学们很好的一个发声平台,因为完全属于同学们自己。”作为广播站的指导老师,顾乾恒老师说到,“这个工作趣味很足,同学们既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也一定程度提高了普通话水平。”
顾乾恒在与同学播出《音乐广场》
在长新中学,支教团的特点是将老师们的专业特长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来自云南省本地的文照涵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结合自己专业知识,对全县48所中小学进行了实地测绘,帮助云龙县教育局及时地掌握各所学校的现状条件,为“教育均衡”政策在当地的推广和落实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能发挥自己的所学,为云龙县教育的长远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我觉得很开心也很有意义。”文照涵说。
测绘图纸手稿
来自吉林省的陈桐杰,同样利用专业特长,从开始做的教育均衡统计软件、教育“三进三促”网站、公众号开发、学校电子书包,到现在正在学校做的优生数据培养软件,规模从县城到学校,许许多多的日夜使得在最后得到满意的成果,大大提高了当地对数据统计和应用的效率,于此同时还帮助学校进行维护设备等工作。
陈桐杰对自己开发的软件进行使用培训
来到团结中学以后,支教团的老师发现,那些学习兴趣足、成绩较好的同学们缺少互相交流的平台。在这个想法的推动下,通过支教团老师们的各方努力,兴趣培优班应运而生。
每晚的最后一节课,同学们都积极地跑向培优班教室,这里就是他们学习的一片天地。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课目陆续上线,支教团老师们的教学工作也更为繁重。“虽然自己会累些,但是每次看到同学们求知的眼神,看到他们上课是激烈的讨论,我就知道我们做的是值得的”杨淼在上完一次初二年级的数学培优课后说道。适当难度的学习内容让同学们有了更高的积极性,一下课时不时就有同学围在老师们的办公桌前“高谈阔论”。
培优兴趣班的建立也包含了三位老师的“私心”——接触更多的孩子。由于平时在学校里老师们接触的几乎都是自己班的学生,对于其他班的学生很少有了解的机会,培优兴趣班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培优兴趣班的建立,可以让我们和学校里更多的孩子接触,帮助影响更多的孩子是我们支教的原因,也是我们创办培优兴趣班的目的之一。”
这里就是支教团老师们的教学试验田,他们在这里种下一滴希望,用心浇灌一片未来。
杨淼在为培优班授课
互助
同济大学支教团和元谋早在十几年前就结下了缘分。许多的学生都是在一届又一届支教团的影响下成长的。今年高二的一位学生杨翠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早在去年,她就和17届支教团的仲秋月成了课堂下的挚友,今年,她又通过方勐同仲以及她的资助人继续保持联系,成绩也一天天更上层楼。
九月底,支教团的四位成员一起将来自同济大学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助学善款,送到了元谋一中五十余位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手上。对于支教团来说,这一份钱款,不仅帮助他们减轻生活上的压力,也传递了一份鼓励与希望。而这,正是他们来到西部支教的原因所在。
元谋 爱心助学仪式
这学期中,元谋支教团得知了本校高二学生思义扬罹患白血病而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的噩耗,立即与学校及他的家长沟通,利用线上筹款平台发动各界进行捐助,虽然募得的金额不足以支撑全部治疗费用,却为这个乐观的孩子增添了活下去的希望,让一个遭到重创的家庭感受到了人间暖暖的爱。分团四人还利用假期时间前往思义扬所在医院探望,看到病床上的思义扬面色已经稍显红润,四人心里都是满满的欣慰。思义扬说:“我最大的希望能早日回到老师同学的身边!一定不辜负支教团老师们对我的期望!”
17届元谋支教团留下过这样的一句话:“即使自己注定是孩子们生命中的过客,也要在他们的青春里留下积极的痕迹。”其实从另一个意义上理解,一届又一届同济大学支教团对于元谋一中的孩子们来说从来不是过客,他们像一列火车的不同车厢,陪伴着这里的孩子们穿越崇山峻岭,助力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关注学生,不仅在课堂之内。在李庄,支教团的成员们着眼于学校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第六届支教团成员建立了“宜宾市翠屏区青年志愿者协会同济支教团志愿服务队”,将古祠堂“张家祠”设为基地,致力于李庄留守儿童之家的活动和管理,先后完成了电子阅览室布置、节日亲子活动等工作。支教团的成员们也积极开展了助学活动。从最初的自己募集基金,到联系同济大学与同济校友捐赠,十一年间,数百名李庄学子得到了来自同济各方的数十万爱心助学金得以更好地完成学业。
周致远在晚自修为高三学子补课
白梓迪辅导美训生
“感谢你那份踏实的信赖”:
此前在云龙,陈桐杰、文照涵和张榕芳两次给云龙一中高三的学生分享了学习心得和备考经验,每次都是从晚上7点开始到10点一直场面火热,看着台下学弟学妹们的目光,澄澈而坚定,让老师们也仿佛回到了高中。
“师哥,我的理综总也学不好,做了好多题也没上来怎么办?”这是一次座谈会结束后,学弟学妹们继续围着三位老师时的一句问题。而这样许许多多的问题还在继续,老师们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给出自己的建议,最后在不舍和下一次的期待中挥手告别。
三位老师与一中学弟学妹继续保持着线上联系。“感谢你那份踏实的信赖”,这是许多云龙一中学弟学妹对三位支教团老师说的话,一位同学也把这句话留在了陈桐杰老师的空间留言上。
张榕芳说:“与他们分享自己的做题技巧,回答他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感觉像是多了一群弟弟妹妹,真心希望他们能不断努力,取得好成绩。”
云龙一中学习座谈会
同舟共济,团结一心
陈丹霞受理资助工作以来,将团结中学“一对一”爱心资助的受助学生情况一一厘清,搭建起“资助人—支教团—受助学生”形式的沟通平台,形成了完善、系统、有效的资助渠道,使得资助工作高效开展。
在陈丹霞心中,更希望看到的是孩子们受到资助以后能有所进步。“如果说是资助,我更希望同学们把这些钱看作是对他们的激励,是对他们自己努力学习、积极面对生活所取得的成绩的肯定”,她说,“希望同学们能真正地自强起来”。这些资助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温情。在她的组织下,同学们把这些温情汇聚起来,组成一个学生社团——同心社。
就如同团结中学和同济大学的校名,“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同心社的每一场活动都传达着这个信念。通过组织爱心义卖、学习结对等方式,受资助的孩子们也向同学们给出了自己的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帮助他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困难或宏大,爱就在身边”,陈丹霞对同学们说。
同心社的学习互助小组
“老师,谢谢你”
“乾恒,你帮去看看87班的字明同学吧,他打球把手指划破了一些”陈桐杰急切地说道。刚说完,两人一起到了87班的教室。
在校园生活中,学生们总有些磕了碰了的,所以顾乾恒一直就在办公室备着消毒水、棉签等物品,以便为同学们随时处理一些小伤口。
当时正是晚自习的一个课间,还没上课,两个老师就站在门外等候字明回教室。“老师,你们站门外干啥呢?”看到两个老师一齐站在门外还不进教室,同学们感到奇怪。“你咋啥都要问呀?还不快进教室做你的作业去!”陈老师有些“不客气”地笑着对同学说,说着还拍了一下同学的肩膀,孩子们便嘿嘿对着老师一笑,闪进教室里去了。
“字明,老师找你呢!”听到老师喊,字明还心虚地躲着,不情愿地挪着脚步。“难不成又找我来背书?”心想。当得知老师们的来意,他也就伸出了手,还小声向陈老师嘟囔道“还以为又要找我背书、订正作业呢,嘿嘿”。
看到划破的手指,顾乾恒端详了一下眼前的这个同学,听到刚刚他说的话,便知道这必然是个够“跳”的孩子。先是用双氧水冲洗了一下,再用棉签蘸上碘伏擦拭伤口,“洗手的时候可当心了啊,等结痂了才好。你这是右手,写字什么的这些天还得当心些。”顾乾恒边说,一心只顾着眼前的这受伤的手,他见字明也没做回答,处理好伤口便把东西收拾停当,准备回办公室了。“老师,谢谢你!”字明说着深深鞠了一躬,一脸真诚。这一鞠躬,确确实实让顾乾恒怔了一下,才忙说着不要紧之类的答语。
本也知道这个学生的确成绩不好,平常也闹,确确实实没想到他会对老师一次简单的关爱有这么真诚的举动。
“真真应该惭愧的是我,我该为我潜意识里对学生的区别看待而感到羞愧”,事后顾乾恒对陈桐杰说。
“其实成绩好坏只是学生很小的一方面而已,我是一个老师,我应当看到每一个学生心中最真诚的那一面,这是每个人最宝贵的地方。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孩子,每个都是不同的自我。能在初中三年这最灿烂的时光给他们带去学习的快乐,其实反过来对于我自己,在孩子们身上看到的,是更为重大的一种教育。”
顾乾恒给孩子们准备的消毒水
感动
一届又一届的同济支教团在这里留下了许许多的故事,在支教团中也留下难以磨灭的感触和感动,今年三个支教地,四所学校,不同的人讲述同样的情怀。
从高楼林立的上海来到数千公里之外山清水秀的云南,元谋分团的四位成员经历的不仅仅是环境的转变,更是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陈俊百和方勐分别担任着三校生班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李悦和吴玥两位女生则承担了初中部全部五个班的生物课。尽管有时候连上几节课下来,声音都变得嘶哑,却都抵不过逐渐和学生们亦师亦友和眼看着学生们一点点进步的喜悦。令方勐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天上课前,他发现讲台上有一个学生为他准备的水果。他说:“那一瞬间心里充满无以言表的喜悦和感动,觉得为学生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教学是支教团做的最多的事情,其中也许会有疲惫和各式各样的困难,但是他们收获的,却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感悟和与学生们的珍贵情谊!
从黄浦江畔的同济大学溯流而上,一脉相承的缘分,也似乎冥冥之中注定了李庄与同济77年的情谊。李庄是同济的第二故乡,一句话可见一斑:同济是李庄的同济,李庄是同济的李庄。支教团的成员早已成为了李庄人。从踏入李庄的第一天起,李庄中学的老师们就将他们当作了自己的家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十一载岁月,一代一代的同济人也见证了李庄的发展,市区到李庄的沿江大道开通了,游客中心落成了,同济大道建成了……每一年,支教团的成员都会自发回到李庄看一看熟悉的古镇小巷和熟悉的人们,也欣喜地看到李庄越来越好。同济与李庄的故事还在延续,他们是故事里走过和停留的人们。
从同济到团结,又是从一个家走向了另一个家。典型的团结一天从6点55分天还黑黑时候的早读开始,日均3-4节课、辅导学生、处理学生工作,因为不愿将就、不想马虎,每天三个人回到宿舍的时候都已经是十一、二点。在学校现有的9个教学班中,研究生支教团的三位老师就覆盖了8个班级的教学工作,教学科目涉及到历史、英语、美术等,包括初一、初三年级所有班级的历史课程、初二年级的英语课程以及全校的美术课程的教学。这对于初上讲台的三位老师来说,既是面对的挑战,更是肩负的责任。尽管如此,他们都知道自己心中,也知道彼此心中这两个月感受到的爱,收获的感动远多于此。
长新亦是常新,在长新中学感受最大的便是孩子们的努力、踏实,拥有理想,欣欣向荣。作为第一批来到长新中学的支教分团,心里总会有着些许压力,却也有着更多的热血和激情,在校园离帮助丰富着校园文化和活动的同时,不断加入着自己更多的想法。陈桐杰说:“现在听到学生那一句‘老师好’不知不觉已成为心里最大安慰和动力,在早上5点钟看到许多孩子们已坐在教室自习,感到深深地触动,孩子们在努力,我们岂能偷闲?”尽自己的努力帮助这里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谁说我们没有收获。我们来到这里,生活在这里,这里终会留下我们的足迹,终会留下我们的故事。
一年太短,我们只能是孩子们生命长河里短暂的陪伴,所以更会格外珍惜,每一天都格外用心用力的工作、生活,虽然每一件事虽小,但在前进的路上,将会步步坚定。“征途变作归途,他乡终成故乡。” 作为同济人,在西部扎下根来,传递着知识,传递着希望,也将自己的痕迹留在西部,践行自己青春的承诺。
供稿:同济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