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李光忠家庭全家福照。
资料照片
新春时节,贵州省大方县理化乡大塘村李光忠家里格外热闹:4代35口人坐满3大桌,“要是整个家族来齐了,有近80口人”。席间,年届九旬的李光忠不停地给86岁的妻子陈国英夹菜:“这个软和,你可以多吃点”。“自从老伴的腿摔了以后,我就给孩子们签下了军令状,要全心全意照顾好他们的母亲。孩子们都监督我呢!”李光忠说着,害羞地笑了……
有爱的家庭氛围源自李光忠、陈国英夫妇两人一直以来对家风建设孜孜不断的努力。李光忠退休前为理化乡党委副书记、陈国英为村民组长。夫妇俩育有9个子女,子孙四代培养出22名大学生,有7人是教师。这对于偏远山村的家庭来说,实属不易。除了对子孙谆谆教导,在老家的寨子里,受老两口淳厚家风的影响,全寨20多户人家无赌博、偷盗行为,邻里间互助友爱,亲如一家……
一纸婚约
“国英同志,我们在革命中认识,婚前的相好条件有以下几条……”
“严以修身,忠党爱国,忠孝并举,读书为先……” 李光忠家里的墙上,挂着一幅边框已有些褪色的家训。老人虽年事已高,却依然能熟背这44个字。
时钟拨回1951年8月李光忠步入婚姻殿堂的前一天。他手写家书,向未婚妻陈国英念了这样一封信:“国英同志,我们在革命中认识,婚前的相好条件有以下几条:一、听共产党的话,海枯石烂不变心;二、敬老爱幼,热情关心同志和群众;三、支持我的工作,不拖后腿,减轻我的压力;四、多做有益于党和人民的工作;五、共同当好好丈夫和好妻子。这五条你能做到我就同意。”陈国英看着这个即将成为自己丈夫的“憨小伙”认真严肃的面庞,笑着把字签了……婚后的日子里,这对伴侣一直坚守“婚约”,相守到老。
好家风的传承重在对子女的教育。“做事做官先做人”,这是老人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二儿子李春富上世纪70年代是民办教师,因为嫌每月10元钱的工资低,想改行去电站,就跑去找乡里的魏书记“走后门”。没想到回家后,挨了李光忠一顿臭骂:“你要是一个人图安逸走了,学校的娃儿谁来管?”听着父亲的教诲,望着墙上的“家训”,李春富打消了辞职念头,在学校一直干到退休。
李春富有位体己的妻子——黎道英。李春富的奶奶瘫痪卧床3年,黎道英每天推老人去晒太阳,帮老人翻身擦背,寒来暑往,从无怨言。“这是做小辈应尽的义务,孩子们都会看着;我现在怎么对奶奶,我媳妇将来就怎么对我。”黎道英心里明白“榜样”的力量有多大。
一颗热心
“首先要自己做到,别人才会听你的”
采访间隙,村民张祥辉来到李光忠家里:“我是来还钱的”。原来,一个月前张祥辉向老人借了1000元用于买牛发展生产,现在手头宽裕了,就赶忙来还。
上世纪80年代,羊场镇的陈光强考上大学,交不起学费和路费,李光忠老人给了80元钱;素不相识的李中文娶媳妇没钱,他给了100元钱……妻子陈国英已经记不清丈夫到底拿了多少工资接济别人。
让李光忠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并没有因此埋怨他,而是把父亲当作追赶的目标。大女儿李春华回忆说,小时候时常觉得父亲是一棵伟岸的大树,为周围的人遮阴。
在村民黄彩明眼里,李光忠一家人都是热心肠。村里哪家夫妻间有点小矛盾,邻居间有点小摩擦,都喜欢找老人帮忙调解,老人也十分乐意。“首先你要自己做到了,做好了,你才能劝别人,别人也才会听你的。” 李光忠说。
老人的言传身教,换来村民们的爱戴和敬重。侄媳妇王开珍家里刚杀了头年猪,开了两小时车给老人送去新鲜的猪肉;村民张玉祥遇到赶集日都会先到家里询问老人缺点啥,帮着买;村里的小孩看见老人都争先恐后围上去打招呼……“这是相互的,老人对大家好,我们自然也对老人好。” 黄彩明说。
一份传承
“我学我父亲,我儿子学我,我孙子学我儿子”
“丁零零”,清脆的铃声打断了记者与李光忠夫妇的聊天,陈国英接过电话,原来是大女儿李春华。
“妈,你今天身体咋样?吃饭了吗?衣服穿的多不多?”陈国英还没说上话,就被大女儿一连串的问题给问住了,言语里尽是关心。
原来,之前陈国英老人摔伤后一直坐轮椅,女儿很担心母亲的身体,“只要不在身边,她每天都会给我打一个电话”,陈国英幸福的表情写在脸上。通话快结束的时候,李春华在电话里叮嘱母亲,“这两天变天了,很冷,你要多穿点,我过两天就回来了。”
从1990年起,李光忠就用自己的工资设立家庭奖学金。凡是考上高中、中专、大学的子孙,都有奖励,500、1000元不等,以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今,子女们为了报答二老,几年前设立了孝敬基金,每年每人给老人2400元,让老人们出去旅游,安享晚年。
1992年初,65岁的李光忠退休。他更加注重通过订阅党报党刊和看新闻汲取思想营养。一些报纸被他保留下来反复阅读,做成剪贴本,关键地方还划上横线。老人常说,有国才有家。一个对党对国家不忠的人是不可能把家庭经营好的。60多年的时间里,李光忠写下了140多本日记。
“父亲那么大年纪了,都还在认真学习,坚持写日记,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习?”李春富说,他现在也像父亲一样,每天坚持读书看报。
去年底,李光忠一家获得大方县“和美家庭”的荣誉,李光忠说,从当初结婚的五条婚约到近几年来整理的家规、家训,这是一个家庭为社会做的一点小事,但这些小事累积起来,就是整个社会的大事。
“家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学我父亲,我儿子学我,我孙子学我儿子,我们一起影响身边的人,让好家风代代相传。” 李春富说。
好家风 有营养(记者手记)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一句唱词,道明了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家风、家教的关系。
李光忠夫妇二人,牵手六十余载,夫妻恩爱、母慈子孝,全家幸福快乐。他们秉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其言传身教影响着邻里、村寨,甚至更加广阔的区域,促进村风、寨风、民风更加淳朴。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社风好、国风好。现代社会已然进入“小家庭时代”,社会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家庭单位,而越是在这样的“小家庭时代”,越需要家风的熏陶、规范和引导。
家风正,则自身正。良好的自我修养,需要良好家风的熏陶。作为普通家庭,李光忠的家风在朴实无华的言语之中道出了为人处世最基本的正确价值观。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营养剂。好家风需要长期“润物细无声”,几十年如一日,几代人共同遵守传承。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当很多人感叹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候,重拾家风的意义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和急迫。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08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