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22岁的小伙子,用自己的善举点亮了他人的生命。这个冬天,甘肃农业大学学生赖鑫捐骨髓救人的感人故事温暖了很多学子的心。
2013年,来自贵州省六盘水市的赖鑫考入甘肃农大动物医学院。进入大学,赖鑫一边做好学业,一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2013年11月,他在校园里看到中华骨髓库招募志愿者活动后现场留下了自己的血液样本,成了一名志愿者。
当时,赖鑫并不是很清楚捐骨髓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多一个人加入资料库,就能给其他人更多生命的希望,也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配型成功。“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小到只有30万分之一的几率。”赖鑫回忆道,当时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的讲解,大致知道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几率很低,报名当志愿者就算存了一个希望。
2016年3月4日,赖鑫接到中华骨髓库甘肃省分库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他与一名血液病患者初步配型吻合,并询问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赖鑫没有犹豫,当时就表示愿意捐献。
接下来,赖鑫进一步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知识。他上网查资料,询问医生。了解到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量仅为正常人体内造血干细胞总量的5%~10%,捐献后1周~2周,血液中的血细胞即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对捐献者的健康不会产生不良影响,这更加坚定了他捐献的信心。
自那以后,赖鑫一边备战全国“生泰尔杯”大学生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一边配合分库完成了捐献前的高分辨检测及体格检查。最终,赖鑫的各项指标完全符合捐献条件,是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提供者。
配型初步吻合后,赖鑫打电话告诉父母,要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当时家里人虽然担心,但因为只是初步配型成功,还没确定一定能捐,并没有强烈反对。等到高分辨检测结果出来,赖鑫正式告知家人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
“我妈知道我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消息后,吓得一晚上没睡着觉。”赖鑫理解家人的苦衷,就耐着性子给父母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知识,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他每天打电话给爸妈普及移植知识,同时一遍遍告知他们这件事的意义。
终于,家人被赖鑫的诚意和善念打动了,同意他去捐献造血干细胞。
2016年11月30日,赖鑫启程前往广州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
“如果不是亲自参与捐献,我可能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了解仅仅只是一个概念,也可能会因为不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过程而感到恐惧,会觉得捐献者付出了很大代价……”赖鑫告诉记者,其实整个捐献流程走完,对捐献者没有丝毫损害,只是占据了个人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但对于受捐者来说,你给予他的是重生的希望”。
赖鑫说,能给另一个素不相识的生命带来希望,这是一生中值得骄傲的事。
在赖鑫善举的感召下,甘肃农大登记在库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已超过500人。如今,赖鑫走在校园里,会有许多同学投来敬佩的目光。在甘肃农大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有人留言:“赖鑫像是太阳一样,温暖这个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