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聚焦 > 正文

以爱筑城 移民之城如何成为爱心典范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5-10-1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数以万计的城市义工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成为深圳最闪亮的名片之一。

  “共享阳光·爱心穿越”活动自2006年启动以来,已帮助数百位残障人士走出家门,沐浴阳光,感受社会关爱。

  关爱地贫儿童“燃料行动”首创于2003年,已连续举办多年,推动了深圳市将地中海贫血症纳入少儿医保。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深圳何以成为闻名遐迩的爱心之城、文明之城?我想就此讲两个问题:一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爱和慈善的地位;二是对深圳“大爱筑城”,推动公益慈善国际化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以爱筑城,人类城市发展不期而然的共同选择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集中容纳了人类文明的丰硕成果。关于城市的特征和功能,学界有不同的视角和说法。其中,美国学者乔尔·科特金在其著作《全球城市史》中指出,世界各地的城市尽管有种族、气候和地点等方面的差异,但其发展是具有普遍性的,从其发轫之初,就带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承担着某些共同的功能,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神圣(sacred)、安全(safe)、繁忙(busy)。所谓“神圣”,大意是城市维系着人们的宗教信仰、精神支柱、情感纽带、道义约束、市民属性认同等,是精神皈依之地。它与人身安全、商业活动构成城市基本的三元素。而如何使人们在精神上皈依城市呢?答案纷繁复杂,但归根结底是一个“爱”字。

  纵观人类早期的城市,有很多是建立在“神之爱”的基础上的。人们把城市置于神灵的庇佑之下,这时候的城市,是承载“神之爱”的圣地,从两河流域的乌尔古城,到古埃及底比斯,以及代表古印第安文明的特奥蒂华坎古城,集中彰显“神之爱”的神殿、庙宇,成为最普遍、最主要的景观。虚幻的“神之爱”可以慰藉心灵,但不能解决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在城市人际交往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呼唤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和关爱。耶稣说:“你们要彼此相爱,像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圣经·约翰福音》)。老子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81章)。孔子则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孟子则描绘了邻里关系的美好图景:“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滕文公上》)。这构成城市的第二层次之爱,也是最有普遍意义的人文之爱。

  随着城市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家园和庇护场所的需求与日俱增。从世界上看,诞生了兼具学术及慈善性质的柏拉图学院;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则产生了由宗教组织以慈悲济世为宗旨参与建设的六疾馆、孤独园等社会救济、慈善救助机构,它们成为今天公益慈善组织的雏形。这时候的城市,成为以“神之爱”和“人之爱”来支撑的家园。时至今日,人们在新建一座城市的时候,仍然在延续这一传统。

  “爱”,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任何价值都没法跟“爱”的普遍性、“爱”的包容性、“爱”的厚度与温度相比拟。对“爱”的信奉、推崇,以及由此诞生的慈善事业,是世界各大宗教信仰、各种思想文化的共同交集、共同核心。基督教最大的两条诫命就是“爱神”和“爱人”;伊斯兰教的最高宗旨是“敬主爱人”;佛教以“慈悲”为中心,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虽然不直言“爱”字,但其教义的核心都是“大爱”。中国儒家的“推己及人”之爱,道家的“物我无别”之爱,等等,都能引发共鸣,形成强大的感召力。因此,“以爱筑城”,用“爱”来引领、推动和筑就城市文明,是城市发展的应然选择。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两个“不期而然”:一是城市的发轫总是不期而然地以爱作为基石;二是各种优秀学说与宗教信仰总是以爱为核心,奉爱为固柢。我想这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是人类发展的外化需求,人群既要相处,社会既要发展,而每个人又各有诉求,只能以爱为最大公约数;第二是个人发展的内化需求,唯有爱可以化育人类自心,使个人快乐、幸福,因之具有永恒的魅力。

  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城镇化进程,既催生了璀璨的城市文明,也衍生了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社会冲突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对此,城市理论研究泰斗刘易斯·芒福德主张“城市应当是一个爱的器官,而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和陶冶人”。

  把城市作为一个爱的器官去培育,是对城市功能和本质的精湛见解,为我们开展慈善事业提供了新的视野。这是芒福德的主张,也是深圳的自觉实践。毋庸讳言,中国经济特区的定位,使深圳有别于大多数城市的建城史。强力的跨越式发展,为人们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追求财富的成功案例,但也更易使人目迷五色、心理失衡。快速的城市节奏,一再打破人们的生理节奏,因逐利而冷漠、因竞争而相残等现代城市病也更鲜明地影响深圳,但这些都正在被深圳人克服。深圳在文明建设和慈善事业发展中,都走出了不俗的步伐,这来源于城市领导者,尤其是广大市民一直以大爱筑城、把城市作为“爱的器官”的自觉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就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以爱筑城”就是我们落实这一根本任务的路径选择,也是深圳迈向国际化、现代化和更文明城市的重要手段。

  

  关爱行动,深圳“大爱筑城”的观念与实践

  深圳从2003年起,每年在全市组织开展一届“深圳关爱行动”,这项全城共襄的盛举成为深圳“大爱筑城”的重要载体。这是一个由党委政府倡导、媒体推动、社会组织运作、以慈善活动为主体的全民参与活动。

  (一)催生观念先行

  深圳是一个以观念立市的城市,这里首先生长观念,然后再生长高楼大厦。“深圳十大观念”里,关于“爱”的观念就有两条。其中,“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展示了一种豁达睿智的境界,一种澄澈宁静的情怀;“来了,就是深圳人”则坚实奠定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包容、和谐共处的关系基础。另外,深圳创作的大型儒家交响乐《人文颂》,在联合国总部等世界各地奏响,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等价值观,引起强烈的国际反响。“关爱行动”则直接蕴育了“助人者最乐,行善者最美”、“阳光·辛勤·感恩”、“用爱拥抱每一天,用心感动每个人”、“日行一善”等许多以“爱”为核心主旨的精神理念。这些理念如同空气,使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在日日吐纳之间,焕发出“爱”的圣洁之光。在丛飞、孙影、郭春园、李亚威、“英雄巡警陈文亮家庭”等“爱心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仁者爱人”、“大慈大悲”、“齐同慈爱”的人生真谛和华彩光辉。

  (二)培育家国情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渔村一跃而成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化都市,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与帮助。深圳也坚持“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每当国家遭遇灾难、人民需要支援的时候,总是第一时间作出响应,伸出援手。据不完全统计,从1995年开始,深圳安排各类帮扶资金物资累计达215.77亿元,援建各类民生福利项目13059个,惠及新疆、西藏、甘肃陇南等全国13个省区107个县(市),受益人数逾200万人次。其中,“十一五”以来深圳社会捐赠资金总额达75.5亿元,募集物资1555万余件。除部分用于深圳的公益慈善项目外,大部分用于国内其他地区,如众多深圳的企业通过设立基金会的方式在内地援建学校、爱心图书室等。深圳的公益组织还在新疆喀什等地设立社工站、开展残疾人培训、就业培训等,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工作。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深圳2006年发起的“募师支教”行动,吸引了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万人报名参与,先后招募19批1200多名支教志愿者,分赴18个省500多所乡村学校支教,惠及学生达20万人。在三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发布中,深圳综合指数均位列三甲,摘得最高级别的“七星级慈善城市”称号,被称为全国最具爱心和最慷慨的城市。

  (三)营造爱心家园

  丰富多样的爱心项目像阳光一样无所不及,无远弗届。爱之阳光,庇寒恤孤,让各类需要帮助人士免于困苦。“关爱环卫工人”、“青年驿站”、“募师支教”等一大批爱心项目,把“爱”带给了低保困难群众、来深建设者、未成年人、残障人士、英模烈属、特殊职业群体以及边远贫困地区的人们,激励人们在困厄中奋力前行。爱之阳光,泽被自然,让小草绿树、花鸟虫鱼自由生长。“蓝天工程”、垃圾减量分类、旧衣物回收、生命关怀、湿地保护、动物保护等爱心活动,引导人们共同关注生态环境、呵护自然生灵。爱之阳光,关照心灵,不断提升着人们的幸福感。“美丽星期天”、“万场电影惠百姓”、“心理关爱大篷车”、“幸福促进中心”等爱心项目,深厚滋养了人们的心灵。

  (四)协力爱心力量

  1.新闻媒体“施雨降水”。在深圳,新闻媒体既是爱心活动的宣传者、报道者,也是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他们策划推出的“感动深圳”晚会、“公益金百万行”、“明星爱心物品慈善拍卖”等爱心活动,唤起了社会各界对爱的强烈关注,在深圳上空营造了爱的“积雨云”,条件成熟则化云为雨,为需要帮助者带来爱之“甘霖”。

  2.爱心企业“掘井蓄水”。众多爱心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热心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并直接发起了一批有创意、有影响的爱心活动,如中航集团的“蓝粉笔”乡村教师培训公益行动、富士康集团的“6 1”公益慈善系列活动,等等。这些爱心企业,如同一口口爱心之井,为“关爱行动”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持。

  3.广大市民“润心掬水”。热心的深圳人积极投身于各类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活动,为“爱”贡献着点滴力量。目前深圳义工已经发展到110万人,每年人均服务260小时,城市U站和志愿服务点遍布各个角落。深圳也是全国无偿献血人数和总量最多的城市。截至2014年底,全市累计有272.7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献血量达545.4吨,救助伤病患者90万人次。深圳还是全国器官捐献人数最多的城市。截至2015年3月,深圳市红十字会累计接受各界爱心人士4000多份器官及遗体捐献登记,实现多器官捐献163例,眼角膜捐献704例,遗体捐献199例。

  4.公益组织“修渠引水”。2010-2014年,深圳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从796家迅速增长到1880家,年均增长率达30%。各类公益组织积极发挥专业资源优势,策划实施公益项目,如“壹基金”的“温暖包”项目、“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月捐”等,如同修筑了一道道明渠,把社会的爱心引流到有需要的群体中。

  5.关爱行动“建库调水”。面对社会无穷的爱心资源和众多的求助需求,“关爱行动”积极搭建平台,“建库调水”,为民间公益组织、公益项目与政府、企业、基金会等资助方以及公众之间牵线搭桥,汇聚公益信息、整合公益资源、扶持公益组织、孵化公益项目。其中,从2012年起,每年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年度慈善盛会。作为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一项有益探索和创新举措,慈展会凝聚和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慈善理念、对接慈善资源、推动现代化扶贫济困、培育“新公益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推动慈善事业快速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掀起了全民慈善的“蝴蝶效应”。深圳成了公益慈善事业的“理念流”、“项目流”、“人才流”和“资金流”,推动了深圳公益类社会组织快速增长,捐款量和项目量名列全国前列。

  为将慈展会办出品牌、办出水平、办出世界影响,今年第四届慈展会着力突出专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办会特色,努力将慈展会办成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公益慈善年度盛会,办成全球性的公益慈善众创空间:一是首设国际公益和众创空间展区,近200个国内外国际化组织和项目机构负责人参展参会;二是引入公益创投、公益创客及“互联网公益”等创新模式,着力凸显展会打造公益慈善众创空间的发展定位;三是健全资源对接平台的系统规则,创新开展“公益合伙人”计划,着力打造更具创新性的资源对接平台;四是借鉴达沃斯论坛的模式,组建慈展会议题委员会,优化提升会议研讨的运作模式与核心价值,切实打造更加高端化的研讨互动平台;五是发布中国首个民间社会企业认证办法,为一批社会企业颁发首批“民间执照”,加快推动社会企业培育、认证和发展;六是切实建立社会化的办会机制,将展会主要筹办工作交由专业机构承办,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切实推进展会筹办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今年参展参赛组织达2558个,与去年同比提高30.5%。

  (五)重在制度建设

  在“大爱筑城”的探索实践中,深圳一直注重把广大市民群众作为“爱”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首倡精神;而政府则充当一个“守护者”、“守夜人”的角色,通过出台政策、加强立法、表彰激励等措施,为“爱”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坚实的法律后盾、有力的政策保障。这种角色定位,使“爱”的意念在市民当中自由生长,各种充满“爱”的善行义举——日行一善、每周做一次义工、月捐一元、垃圾分类、旧衣物随手捐、绿色出行、乘车让座、开车让人等,蔚然成风、积习成俗。

  在“关爱行动”的多年推动下,一系列爱心项目和举措逐渐固化成了长效的制度安排,如“燃料行动”推动地中海贫血症纳入了少儿医保,关爱劳务工的一系列活动推动深圳设立了“来深建设者关爱基金”,社区各类爱心活动促进了“善行银行”的推广建立,“关爱行动”本身也成立了“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善行义举还带动了相关领域的立法进程,促进了《深圳经济特区无偿献血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深圳市义工服务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出台。

  研究显示,近年来,深圳的关爱指数有了大幅的攀升,目前市民群众对“关爱行动”的知晓率和满意度分别达86.5%、84.5%,越来越多的深圳人愿意加入“关爱行动”的行列,用“爱”推动城市文明进程。

  十二年的“关爱行动”向我们表明,凡财富聚集之地,必有乐善好施之人;凡包容多元之处,必有美德善行之举;活的文化,必将孕育出引领风尚的新的传统。当一座城市选择以“爱”为根基,把“爱”作为一个支撑价值信仰的精神支柱,一种维系社会共识和道德秩序的精神纽带,一个提供心灵慰藉和情感归属的精神家园,必定能激发全体市民的无限创造热情与强大建设合力,深刻推动城市文明进程。(作者为国务院参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 ■ 王京生)

【责任编辑:李博晶】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