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您是怎样加入到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这个大家庭的?
答: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和一些朋友想着要为灾区做些什么,于是主动找到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此前,我对协会早有耳闻,他们做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支教支医等项目很有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汶川地震后,我和朋友们特别想做一些事儿,我甚至有过亲自冲上前线参与救援或者心理辅导的冲动。但转念想想,自己并不具备一些专业知识,最后只能强忍着,心想不能再到前线去添乱。于是,我们决定自筹善款启动512心灵守望计划,请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给予指导。
这项计划早期侧重对灾区师生的心理素质评估、个体干预、团体心理辅导,与36所四川德阳的学校签订服务协议,为每所学校培养1名心理辅导老师,并由心理专家进行巡回讲座;计划发展至今,个体干预项目逐渐弱化,转而着重强调在全国各地学校开展大范围的心理辅导讲座。其间,得到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大力扶持。协会的工作人员从项目的可行性、系统性和操作层面一一帮助我们进行分析和研判,调动四川省青联的力量,帮助我们一起协调、制作方案。
问:512心灵守望计划启动之初,有没有遇到过什么意想不到的困难?
答:当然有。我们几个发起人原先都没有什么从事公益事业的经验,一些想来很简单的事儿,到了实际操作阶段会发现困难重重。
就拿第一次筹款来说,我们在震后一个月举办了一个小型的筹款晚会。一些应邀前来、对项目并不太熟悉的人会提问,“同样是捐那么些钱,如果我把钱花在购置帐篷、援建抗震救灾小学上,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把钱花在心理干预、心理辅导上,效果怎么看得出来?”
实际上,我们自己很清楚,震后第一年,我们的项目确实帮助和拯救了不少对生活失去信心的老师和学生。这就是一种理念上的碰撞,我们不得不花大把的时间向未来可能的捐款者解释,为什么要做心理干预,效果怎样显现。甚至连我们自己团队内部成员之间,都常常会有这种理念上的碰撞。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发现,偏重个体干预的心理辅导越做越深,越深越难。好在这项计划第一年最终筹到了580多万元善款,此后每年都能筹到100多万元,数目不算大,但一直坚持了下来。
问:在组织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些人和事令你印象深刻?答: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一个是512心灵守望计划的首席专家、顾问海蓝博士,另一个是这项计划的秘书长张联女士。
海蓝博士此前在美国一所知名学校里教书,她原本就有回国发展的打算,原定的回国发展地在北京。汶川地震发生后,她带着丈夫、孩子一起举家从美国迁往四川德阳居住,就是为了帮助那里的心灵受到重创的老师和孩子。她的孩子甚至同灾区的孩子们一起上课。
有一件事儿,她当做笑话讲来给我听,我却听得万分酸楚和感动。她的孩子在德阳上了一学期课以后,回家高兴地自夸,“我已经能听懂四川话了,以后不用妈妈做翻译了。”我知道,她的孩子体质过敏,事实上并不那么适宜在四川生活,她却特别乐观无私,她们全家在德阳居住了整整两年时间,没有丰厚的报酬,只有很少的补贴。
张联女士则不同,她是后来经朋友介绍加入到我们这个团队的,她不是项目的发起人,是一名真真正正的志愿者。她原来在家帮先生打理生意,照顾孩子,生活惬意。但她从2009年至今,把重心完全投入到了这份公益事业中,三年多来,分文未取。
我经常接到她打来的电话,告诉我项目的进展情况、善款的使用细节等等。她加入团队后,从没给过任何承诺,我们也从未向她提出过任何要求,但她把该做的和不该做的都一一做了。比如项目推进、现场协调、人事联络、与指导单位沟通等等繁琐的小事儿,她都主动做了,自己花时间写报告、花钱打车,从不计较。
我曾经问她,“为什么你要这样无条件地付出?”她回答说,这个付出的过程中她很快乐,“我可能没多大能力,但愿意付出时间。”
问:您自己是否亲身参与过一些志愿服务工作?感觉怎么样?
答:我现在每周二下午都要去朝阳区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给那里的初中学生上一堂活动课,45分钟,跟孩子们聊聊“我的偶像”、“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北京生活”等话题。有时很忙,去不了,但只要有时间,我一定坚持去。
那里的幼儿园、小学都很不错,校长尽量创造好的环境、条件让孩子们跟城里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但那儿的初中令人纠结,从初一到初三,班级、学生数逐年递减,因为外地孩子没法儿在北京上高中、考大学,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因此提前辍学,直接进入社会。校长和老师辛苦为孩子们编织的梦,编着编着就编不下去了。
这些孩子没有职业技能,缺乏必要的抗风险能力,进入社会后容易走偏。我想尽己所能帮帮他们,让他们在走向社会前,尽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前,我召集校友搞了一个暑期活动,带孩子们去北大、首博参观,中午一起吃了自助餐,孩子们高兴极了;春节前,校友和朋友们还一起到学校搞了一场书画义卖活动,孩子们的书画作品现场全部售罄,拍卖所得捐给学校做了一个图书室。
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的校友和身边的朋友,对于这类志愿者活动分外感兴趣,这种向善的力量传递地比什么都快。过去我们搞校友活动,一般就是爬山、郊游、踏青之类的,有人会因为身体不适、路途遥远等原因不参加,但后来我发现,只要是志愿服务活动,不论多远、多不方便、条件多差,绝对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出现,而且大家都主动带着家人一起参加。
我想,这也许就是志愿服务的魅力所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金钱资助,关乎透明、关乎管理;它只是一种行为,关乎用心、关乎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你投入的不是金钱,而是时间、技能、资源等无形的东西。志愿者本人,就是志愿服务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