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地方动态 > 正文

深圳首个“文化志愿宣讲团”赴川交流获点赞

走出去,宣讲深圳本土文化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6-01-14

来源:深圳商报

  ▲深圳博物馆志愿者在给孩子们讲解。

  ▲深圳博物馆志愿者组成的文化宣讲团。 (主办方供图)

  深圳商报记者 聂灿

  深圳“文化志愿宣讲团”近日结束了为期5天的赴四川文化交流活动。活动期间,由14名深圳博物馆志愿者组成的文化宣讲团队走进博物馆、艺术馆,与当地文化机构展开互动交流。

  深圳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王雯表示,此次活动旨在加强馆际间的交流合作,推进深圳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志愿者业务水平的提升。王雯介绍说,交流活动是受四川博物院的邀请,为首个深圳文化志愿者外出宣讲团队,主题为深圳本土文化宣讲。“走出去,不仅加强深圳文博系统与省外同行的学习交流,还能增进不同地域志愿者彼此间的了解,让他们更有自信和激情为观众服务。”

  不单单是讲解

  在深圳各类展览,或在文艺演出、电影展播活动中,或许你曾经留心到一群穿着志愿者服装的人,他们热情洋溢地向参观者讲解活动内容,或者汗流浃背地搬运器材、布置会场。他们,被人们称做“文化义工”。此次,深圳“文化志愿宣讲团”的成员就是由这些可爱的文化志愿者组成。

  活动首日,“文化志愿宣讲团”首先走入四川博物院讲深圳本土文化遗产,并与当地文化义工展开亲切会谈。随后,宣讲团队来到杜甫草堂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三星堆遗址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与文博系统工作人员及当地文化志愿者相互取经,收获颇丰。

  据四川博物院公众服务部副主任杨晓华介绍,四川博物院在2009年新馆建馆之初,即组建文化志愿者团队,至今在册人员已达100余人,从周二至周日,不间断为观众服务。

  “不单单是讲解,我们希望培养志愿者的家园意识,与观众、博物馆馆员互为家人。”杨晓华表示,2014年,四川博物院成立“志愿者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制度,从刚开始的单一讲解服务进而渗透到博物馆的每个岗位。“不仅是讲解,包括大型临展的主持、翻译、培训工作都由志愿者完成,颇受好评。”

  杨晓华介绍,四川博物院的文化义工分成人和非成人两个组别,成人义工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从18岁到70岁不等,既有上市公司的老总,也有教授、医生、律师,还有美甲店的年轻姑娘,“团队具体分为讲解组、活动组、巴蜀书画班教学组和临展组四个组别。组员有夫妻档、母女档,还有祖孙档,有的一家三口都是博物馆的义工,每个志愿者都有说不完的动人故事。”

  杨晓华表示,近年来,四川博物馆在看中展览的基础上,在教育及服务方面有所侧重,“展览固然重要,服务更为重要,让观众走进博物馆,成为常客,建立他们和工作人员互为家人朋友的关系是博物馆最大的成功。”

  从自愿到志愿

  王雯表示,文化志愿者是志愿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志愿者不同之处在于,文化志愿者的专业性更强,强调公益文化艺术服务。”

  深圳博物馆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张婕是一名设计公司的总经理,她从事文化志愿工作已有8个年头,既是深博最早的文化义工,也是累积服务时间最长的义工佼佼者。

  据张婕介绍,深圳博物馆文化志愿者已达2145人,其中小小志愿者340人,成人志愿者320人,团体志愿者1485人,位居全国前列。张婕说:“深博义工目前的全称是‘深圳博物馆志愿者自治管理委员会’,2011年正式注册,分有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民俗、改革开放和外语讲解组及咨询引导综合服务组,最年长的志愿者陈勉,行伍出身,今年78岁,最小的志愿者9岁。团队在深圳博物馆的支持下,实行志愿者自主招聘,自主培训,自主考核等一系列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管理机制。团队成员有深圳的白领,归国留学生,机关干部及普通的打工者,他们都把传播社会的文明文化为己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团员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张婕告诉记者,深博志愿者自治管理委员会不再流动作业,而在深圳博物馆的帮助下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并经过数年发展,日益壮大,市民都亲切地称呼她们为“深博红马甲”。“我们既有团歌,也有固定的培训活动,首个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走进博物馆》也在筹备当中。”张婕说。

  “致力于承传、弘扬、推广文化的志愿者,我们已经从自发自愿参与到以此为志愿,理想。”这是张婕对“文化义工”的定义,“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知识的吸收者,双向互动,相得益彰。”在她看来,“文化义工”并不一定非得要“科班出身”,因此不必在学历、经历等方面设置过高门槛,只要是有心、有兴趣的人,在接受必要的上岗培训之后,都可以参与其中。“当然,学有专长、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更便于开展工作。”

  文化志愿 服务先行

  记者了解到,早在10年前,深圳便成为国内率先在公益性文化场馆启用文化义工服务的城市。自2006年以来,深圳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图书馆等文化场馆都陆续组织成立了相对稳定、成型的文化义工队伍。以深圳博物馆为例,其组建志愿者团队已有8年,目前拥有的志愿者常规队伍,成为本地文化义工队伍当中的佼佼者。

  “文化义工”为何在深圳这么火?王雯表示,其中既有开风气之先的优势,也离不开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基”。深圳有许多管理运作成熟的大型图书馆、博物馆,对文化义工的需求量大,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近年来文化义工热潮在深圳不断升温、参与人群迅速壮大,从高校蔓延至社会各个阶层,成为城市文化生态中最具发展潜力的群体之一。

  然而,良好的发展势头下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文化义工良莠不齐,志愿者流动大,缺乏专业指导等。深圳博物馆“明星义工”雷镭认为,对于文化义工,人们首先亟须提高认识,特别是转变那种将义工视为“免费劳动力”的偏颇观念,改善志愿服务的环境。其次,考虑到大部分文化义工随意性、流动性大,稳定的招募和培训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责任编辑:李博晶】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