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聚焦 > 正文

两成志愿者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5-12-14

来源:新快报 沈逸云 通讯员 陈桂芳 曾凤迁

两成志愿者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

  在活动现场,志愿者将自己想象的瓶子画在纸上。

两成志愿者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

  志愿者分组后,每个人要向他人描述自己的“瓶子”。

  他们帮人,其实自己也很需要帮助;相关报告显示

  经常为他人提供帮助的志愿者,其实自身也很需要关怀和帮助。 昨日,“清零”——志愿者心理自我保护沙龙在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开展。活动上公布的《志愿者心理测评综合分析报告》(下称《报告》)显示,有近三成受访者面对一整天的志愿工作时会感到非常疲累,六成觉得志愿服务压力大,两成的身心症状处于亚健康级别。

  今年12月5日是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随着志愿精神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志愿者的队伍日益扩大。一提起志愿者,人们总是联想到满满的正能量,但他们并非“百毒不侵”。平日里,绝大多数的志愿者疏于自我的心理调节,且在心理亮起红灯时仍不自知。

  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通讯员 陈桂芳 曾凤迁

  调查

  61%的受访者感觉压力很大

  近日,广州市青年文化宫联合广州众慧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开展志愿者心理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面向参加助残服务的150名志愿者,通过工作压力水平、工作倦怠感和身心症状自评3个方向进行测评,了解其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状况,形成《报告》。

  调查显示,有2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擅长志愿服务工作,有20%认为自己完成了很多有价值的志愿服务,大部分志愿者都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解决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也有27%的受访者面对一整天的志愿工作时会感到非常疲累,61%的受访者对于整天从事志愿服务感觉压力很大。

  根据《报告》,在工作倦怠感总体情况方面,150名受访志愿者中有20名被分析出存在工作成就感低的情况,占13.33%。而在身心症状自评总体情况方面,有20名受访志愿者被检出有“明明知道却无法摆脱一些没有必要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它们在心中总是无法摆脱,感到焦虑、痛苦”的强迫症状;有20名有“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的睡眠障碍或“与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有关”的进食障碍;有20名出现人际关系敏感的情况;而抑郁、敌对、恐惧、偏执等情况也各有10名。根据身心症状检出人数分布统计,150人中120人的身心为正常,剩余30人为“亚健康级别”。

  分析

  太想助人者 不适合当志愿者

  本次调查均是助残领域的志愿者,是否会影响结果的客观性?项目负责人解释,相较于其他领域的志愿者,助残领域志愿者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助残志愿服务具有周期性,且因对象特殊不能经常换人”,负责人称,助残领域的志愿者每周至少与自己的服务群体接触一次,每次2小时以上,且面对的是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缺陷的人群,过程中更需细心与耐心。

  “最大的问题在于成就感低”,该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助残领域的付出与回报往往难成正比,助残的收效慢、周期长,且缺乏服务对象的“反映”与“回馈”,因此不易有成就感,“特别是帮助自闭症儿童”。一旦长期积累这种情绪,便容易造成休息不好或轻度抑郁,“年龄越轻的、志愿服务时间越长的,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有关人士认为,投身志愿服务的退休人员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部分人退休后想通过成为志愿者来寻回自我价值,或者有些在工作、生活中受挫的人想在志愿活动中找回自我认同感,这便很容易在志愿服务中出现压力,进而可能成为心理问题。”

  在活动现场,不少志愿者在被问及为什么要成为一名志愿者时均回答想要借此“提升自己”。是否每个人都适合当志愿者?有关人士直言:“当你觉得自己是非常需要去 乐于助人 的时候,就不适合做志愿者。”该人士解释,适度的乐于助人并无大碍,但过度需要助人的人则是将自我价值放在他人身上,当不服务对方就有挫败感或缺乏成就感甚至牺牲工作、家庭去服务时,“这人本身就是一个 病 的状态”。

  方法

  如何判断心理亮红灯? 最简单是看睡眠质量

  有关人士透露,在从事志愿者心理咨询辅导20年中发现大约七八成的志愿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可能或已经“得病”。

  志愿者如何判断自己的心理亮起红灯?“最简单是看睡眠质量”,市青宫负责人说,如果睡不好,突然有强迫症且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时,“这时候心理就可能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情绪有的会演变成抑郁,有的是狂躁,有的成为人格分裂。“目前我们了解的志愿者中还没出现狂躁、人格分裂的情况,但有的已经患有轻度抑郁。”他建议,志愿者无论是否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都要进行定期的自我“清零”。

  在活动现场,专家让志愿者们闭上眼睛、坐直身体、调整呼吸且不要跷二郎腿或将手搭在胸前以给身体施压。待平静后,志愿者需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喜欢的瓶子,瓶子要有具体的材料、形状、图案、颜色、触感,并试想掂量这个瓶子时的重量。“当有人朝你这个瓶子滴红墨水时,你是什么感觉?”他继续引导着,让志愿者将“瓶子”拿起来摇一摇,看里面装了什么东西,随后将瓶子里的东西悉数倒在面前的桌上,把不喜欢的部分分离出来,推到桌子的最远处,而喜欢的部分则装回瓶中。“倒空后的瓶子是什么样?清空了瓶子是什么感觉?与开始又有什么不同?”该专家表明,这种感觉没有所谓的好与坏,但一定要诚实面对自己。

  揭秘

  瓶子与心理状态 究竟有什么关系?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瓶子”。究竟瓶子的材质、形状、颜色等都代表着什么?在活动最后的提问环节上,志愿者纷纷向专家讲述自己的“瓶子”,希望老师揭开谜底。

  记者发现,不少人想象的瓶子是透明的玻璃瓶。专家揭秘,材质为透明玻璃意味着个人心理的安全感不足,在日后的服务、工作中需建立、加强自身安全感。“木质的材质可雕刻却也易磨损的,水晶材质则代表着这个人能自己给自己能量。”

  此外,瓶子的形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看得出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特质,“例如,说方形瓶子的志愿者,日常中个性可能比较刚硬,不容易变动。”专家说,滴墨水这个环节主要是测试每个人对外界的事物是否抗拒。如果在冥想过程中,大脑非常抗拒有人给“瓶子”滴墨水,或者墨水滴入后觉得不舒服、不适应,则说明这个人不太愿意接纳与自己意见不符的人事物,甚至有心理洁癖,在志愿服务或工作中更容易关注于自身的挫败感。

  “瓶子里装的东西是近期的回忆。”专家表示,全部倒空再装喜欢的回去,是留住最愿意接纳的回忆,成为日后的“正能量”。若出现倒不出的情况,则说明整个人处于封闭的状态,周围空间不能产生安全感。

【责任编辑:李想】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