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地方动态 > 正文

支教故事:在山的那边我和42个娃一起成长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5-11-25

来源:中国青年网

  我上初中的第一堂语文课就是《在山的那边》。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一切都是新的,至今仍是记忆犹新。

  初中课文《在山的那边》。资料配图

  我来到刘家洼学校本以为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也会是这一课,还没有发课本,我去借了旧的教材才发现,原来早都改版了,我们当时的第一课现在是第十九课,突然间有点小惆怅,我多想把自己当年的经历和回忆分享给如今正当年的娃儿们,于是我等待了十九课,今天,终于——《在山的那边》。

  我找了一个配乐朗诵放给娃们听。说实话,在我上学时,如果你让我有感情地、跟着音乐朗诵诗歌,我也会发笑,他们也一样。但是诗歌,就要读出声,有感情的读出来,体会了作者的感受才能真正的走进诗歌的意境。我并没有制止他们的“小动作”,当放到第三遍时我发现,开始有人“偷偷地”小声跟着朗诵了起来,表情也随着诗的节奏变化着,我知道,这段音乐奏效了。

  三遍放毕,我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准备,看谁有勇气能站起来给大家朗读。结果正如我所想,没有人举手,但是有人抬头看我一眼,没错,就一眼。有时候发现,当老师真的很有意思,揣摩学生心理,一眼就能看穿,其实他很想展示,只不过需要你轻轻推他向前一步,他就有了勇气,有了信心。通常,我叫这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我不会直接叫他的名字,我知道,他还会抬头再看我一眼,没错,抓住这个机会,我用眼神提示他,对,就是你,来吧。他呢,也不会再扭捏,会快速地站起来,他知道我就是在叫他。那么其他同学没发现我们用眼神交流的,自然会觉得他是主动站起来,定会佩服他。这样的“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何乐而不为呢?

  他开始了朗诵,可能是太紧张,一张嘴就破音了,大家都笑了,此时,我马上制止,让大家认真听,大家也都很配合。他清了清嗓子,继续饱含感情的朗读着,两节诗歌,第二节的节奏和感情明显比第一节好很多,他涨红了脸,但仍在继续。朗诵完,大家自发地为他鼓掌,接着,陆续开始有人举手了。掌声和鼓励所带来的喜悦,感觉真的是妙不可言,我知道,孩子们也知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郭璋为刘家洼学校学生讲读课文《在山的那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郭璋为刘家洼学校学生讲读课文《在山的那边》。图为课堂剪影。郭璋供图

  朗读过后,我再精读分析之前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自行朗读后,感觉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我以为他们会“信口开河”,但是,绝大部分人真的“听”、“读”进去了,回答的还算靠谱,只不过思维还需发散,需点拨。这比刚开始提问时他们表现的茫然,已经好了很多。他们的变化,真的让我激动不已。

  我很享受讲读课文的过程,所有人,我可以拿我的人格担保,真的就是所有人,42双眼睛渴望地看着你,你说,他们听;你念,他们记;你问,他们想。你讲到紧张有悬念之处,他们会跟着你屏住呼吸;你讲到有意思的地方,他们也会开怀大笑;你提出一个问题,有人在下一秒就能反应过来,这才是最妙!这说明你讲的,真的说到他的心里了。

  《在山的那边》我之所以喜欢,不单单是因为第一课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更多的是其中蕴含的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一座座“山”对于我们的人生,就像无数的困难,“山顶”就好比人生的目标,山的那边,就如妈妈所说的,是海,是信念凝成的海,那么这“海”就是我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后达到的理想境界。我希望孩子们能把这个道理谨记心间,毕竟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山,绵又绵。

  讲读完课文,娃儿们自行整理所学内容,我突然指向窗外的一座矮山,一个孩子下一秒就脱口而出:在山的那边!

  我希望,我能和这42颗心,这样默契,到永远!

  (郭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服务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学校。)

【责任编辑:李想】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