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地方动态 > 正文

捐助人详述做慈善 病童呜咽“好了吗”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5-11-23

来源:广州日报

  因为不耐烦,病童军军不断用小手揉眼睛。广州日报记者莫伟浓摄

  专家:慈善宣传应在细节上尊重受益人

  闷热嘈杂的小会议室里,4岁的白血病童军军,被话筒、摄像机包围。他坐在父亲膝上呜咽:“好了吗?可以走了吗?”身旁就是他的捐助者冯老伯,正侃侃而谈为何要出手相助。这一幕出现在昨日上午举行的广州市首场慈善基金设立人与受益人见面会上。见面会的初衷是让捐助公开透明,可安排却让受益人很不舒服。

  文/广州日报记者谭秋明

  “好了吗?可以走了吗?”4岁的白血病童军军,戴着口罩,坐在爸爸怀里呜咽,因为不耐烦,他不断地扭动身体,用手揉眼睛。他的爸爸略抓住孩子的手,半是安抚,半是控制。

  而坐在军军父亲另一侧的,正是他们的捐助人冯老伯、一家慈善基金的设立人。他曾捐助3000元救治军军。此刻,他正大谈自己为何要参与慈善,“即使少吃点,少穿点,也要多做点慈善。”冯老伯发言近20分钟,丝毫不察觉小小受助人和军军父母的局促不安。主办方也未作出任何调整,按既定议程进行。

  原来,受助人军军,今年4岁,今年6月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军军的父母都是外来务工者,因交不起医疗费,向广州市慈善会求助。市慈善会提供救助金1万元,其中3000元从冯老伯设立的基金中支出。军军目前仍在治疗中,已花费10多万元。

  慈善机构:拿捐助人宣传并不少见

  “见面会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没有关注细节,缺乏人文关怀。”一家知名儿童救助机构负责人分析,举行见面会的初衷是让公益慈善活动的双方见面交流,一则向捐助人证明慈善活动的真实性,再则通过个案宣传带动更多热心人士参与其中。

  这位负责人认为,“其实孩子可以不出现,而且让孩子出现是一件高风险的事。”他指出,军军正处在急性白血病治疗期,仅是戴上口罩,根本起不到有效保护作用。而且,军军正处于病中,被大量陌生人包围、询问,将加重其治疗的心理负担。

  “受助对象时常有类似的无奈,不得不配合捐助人的一些宣传要求。”这位负责人提到,在公益慈善活动中,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

  专家:让受助人享受有尊严的救助

  “我们应该让受助人享受有尊严的救助。”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研究员钟晓慧博士表示,“以前,领低保、领救助,要公示。有些人,宁可哑忍,也不去申领。”

  她分析,问题的症结和这一次见面会出现的状况有较大相关性。求助者期望自己的尊严和隐私得到保护,但政府部门则需要向市民群众说明这一项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双方的诉求,都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在细节上多下点工夫,既保护好求助者的尊严和隐私,又做好救助工作。”钟晓慧建议,今后公益慈善组织在开展捐助方和受助人互动的活动时,更注重细节,以尊重受助人尊严和感受为根基。

【责任编辑:李想】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