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李玥
由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主办、团四川省委、蒲江县委县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青年公益创业训练营11月12日在四川蒲江拉开帷幕。全国140多个公益创业项目入围,最终20个优秀项目突围进入决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创业离青年很近。而志愿服务更是许多年轻人崇尚的一种生活方式。把公益和创业结合起来,在全团层面尚属首次。
中国青年报:团中央志工部今年首次推出了中国青年公益创业大赛,如何定义公益创业?
杨松:党中央对共青团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各地有一大批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工作。他们或结合党政需求,成为各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的承接者;或结合各类社会需求,成功将公益项目与商业模式结合,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实现组织机构的可持续运转。这些用创新思维解决社会问题并作为事业,形成了长期可持续的项目,做公益的队伍实现了规范化、常态化、稳定化,我们就称之为公益创业。
公益创业应包含四个特点:第一,目标公益化,即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为目的。第二,组织规范化,主体不能是个临时团队,而应该是个稳定的组织。所谓稳定组织,就是在民政、工商等部门注册,具有法人身份,至少应该在团组织中获得认可。第三,项目常态化,所开展的服务活动是可持续的、长期开展的,至少在3年以上。第四,保障机制化,有稳定资源支持渠道,可以是社会捐助,也可以是政府购买,也可以是商业收费模式,要能保证创业组织的常态化运作。
中国青年报:公益创业与志愿服务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杨松:在志愿服务领域,有很多好的项目是草根自发的、源于爱心发起的,但往往会因为团队、保障没有跟进,第二年无法坚持下来,我们看到之后觉得很遗憾。如何保证他们发展?通过调研发现,公益创业是志愿服务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
志愿服务由原来搞活动的状态,变成常态化开展的状态,中间可能经历了公益创业的形式。把原来的一项活动固化为一项社会功能,把原来临时的小团队固化成为一个创业组织,把原来的一种募资、捐款、献爱心的方式,固化为一种稳态的筹资、营利方式,这可能会使志愿服务项目有一个常态化的发展。
中国青年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公益创业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杨松:通过公益创业,我们想聚集的是一批有公益心、有创业精神、有创新想法的年轻人。从我国的经济水平来看,GDP居于世界第二。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现代人不仅仅满足“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渐渐学会思考“我能为社会贡献什么”。在思考的过程中,每个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更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二个机遇是政府在提倡和鼓励。目前,我们不仅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机遇,还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社会治理创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而在青年社会组织中,公益力量是很重要的一块。
第三个机遇是信息科技技术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爱心不受时空的影响和限制,能够汇聚和流动。
同样的,公益创业也面临挑战。比如,公益创业理念有待普及,公益创业政策有待明晰,公益人才的成长路径和激励保障措施有待完善等等。
中国青年报:志愿服务项目的自我造血能力如何应对公益创业的挑战?
杨松:公益创业的类型有很多种,有一种类型是通过商业模式来解决社会问题,这种模式涉及商业投资,就需要有一定的回报。社会公众会对商业模式很关注,但这不是唯一的造血方式。公益组织还可以通过承接社会捐助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持续发展。公益创业跟普通的创业还是有区别的,公益性是前提,创业是支撑。在入围首届中国青年公益创业大赛的项目中,有不少项目形成了自己的营利模式。比如,辽宁省的一个公益团队重点做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服务项目。他们在结对的服务学校开展了“七彩周末”志愿服务体验营项目,邀请社会上没有固定时间参与志愿服务的人们利用周末参与体验,开展亲情陪伴、学业辅导、爱心捐赠等服务活动。志愿服务都是有成本的,一个周末的外出,吃住行都会产生费用。为了保持可持续运营,他们确定了一个300元的收费标准。100元用于给提供食宿的农户,100元用于购买开展服务所需的文体用品,还有100元用于招募一名专业志愿者参加服务的交通和保险等费用。这个项目开展以来,来自很多企业和志愿者家庭都带着自己的孩子或者亲友一起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像这样的项目,在公益创业大赛中还有很多,我们也希望和大家一起积极探索各种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