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 正文

志愿服务的改革与转型:中山的探索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5-09-07

来源:

    团中山市委自2014年初开始着力推进粤港澳社工义工合作试验区建设,力图通过试验区建设,借鉴港澳地区社会服务与义务工作的先进经验,探索中山本土社工义工联动与合作的有效模式,推动社工队伍的本土化、义工队伍的专业化,并为中山社会善治培养专业人才、创新服务项目、培育公益组织。经过近一年半来的探索,我们对这项工作有了一些认识,总结如下:

    一、青年志愿服务的挑战与机遇

    (一)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专业化挑战

    1、参与服务领域的专业化。由团市委组织管理的青年志愿者,以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人甚至是在校大学生为主体。该义工群体本身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很多甚至自身存在青年“五业”(家业学业置业就业创业)问题急需解决,其参与志愿服务形式上大多属于“体验式”参与,服务领域难以触及社区居民的深层次需求。

    2、义工本身的专业化。与港澳地区很多具有一技之长的中产阶层精英人士(如牙医、心理医生、律师等)深度参与志愿服务相比,中山青年志愿者服务“草根”特质比较突出,对生活优渥、拥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中产阶层参与志愿服务的吸引力有限。义工组织人员结构需要优化和扩展,让更多“有钱、有闲”的精英阶层参加一线服务。

    3、管理方式的专业化。长期以来,志愿服务在行政动员式主导下,其服务领域、服务定位、服务开展、服务管理等缺乏专业性引导,管理形式比较浮于表层,粗放式的管理阻滞了义工组织的科学发展,甚至导致志愿骨干的流失。

    (二)志愿服务体制改革带来的挑战

    1、志愿服务以文明办及相关部门牵头,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进行统筹,社工资源也由民政局主导,共青团志愿服务新的增量及传统阵地逐渐流失。

    2、志愿服务中的行政化动员色彩越来越浓。以中山的志愿服务发展为例,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让有关部门尝到志愿服务的行政化动员“优势”与“便利”,行政化干预的色彩愈加浓厚, 08年前后青年志愿服务发展呈现“分水岭”式的变化。

    (三)社工机构兴起带来的挑战

    近些年来,内地的社工机构以相对普通志愿者而言的“专业理论”高姿态身份横空出世,不可避免的带来原有志愿服务的社区阵地、服务领域、人才队伍的三个流失。

    (四)机遇。

    一位团中央领导曾经说过:“论贡献,我们共青团跟很多党政部门都不能相比”。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共青团确实比不过那些控制市场资源和要素的部门,但是当进入以全面深化改革,当社会体系改革开启大门的时候,论贡献,共青团完全可以比过其他党政部门,因为共青团作为群团组织,与社会体制、治理体系有着天然的联系,全面深化改革大门的开启,也是志愿服务的春天,这是大放异彩的最好机遇。

    二、在落实两个根本任务中推动志愿服务的转型与发展

    (一)共青团志愿服务工作的两个根本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与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指出:要提高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关键是要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要扩大团的有效覆盖面,关键是要把工作延伸到广大青年最需要的地方去,使团组织成为广大青年遇到困难时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这两个根本任务,也是目前共青团管理下的青年志愿者组织同样面临的战略性课题。从中山来看,志愿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实现全覆盖,但在新生领域没跟上;同时,传统志愿服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也在下降。

    (二)2个转型:理念的转型、动员方式的转型

    一是共青团理念引导的创新。组织再丰富,网络再完善,动员方式再多样化,如果没有归属感和认同感,那么这一切都是无源之水。当代年青人几乎自发地将公益精神作为集体追求,公益成为共有精神家园,青年人越来越成为现代公益的主体力量。以现代公益动员和凝聚青年。把现代公益作为青年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探索,把动员和凝聚更广大青年投身现代公益作为转型期共青团重要战略任务。

    二是共青团动员方式的创新。长期以来,共青团组织实行的是建制化的单一行政动员方式,通过开会、发文件,通过机关干部动员青年的方式来实现动员。团干部在原先熟悉的行政动员方式之外,迫切需要运用社会化的公共动员方式来动员青年,积极引导青年参与与志愿服务等现代公益,是社会化动员的最有效的练兵场。

    (三)志愿服务平台的搭建

    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转型有着较为清晰的发展趋势,更多不是面对单个的个体或者个案,或者直接去一线开展服务,而是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的组织找到服务对象,为需要帮助的对象找到志愿服务主体,将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打造为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免费”的公益平台,各方在这个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平台上各取所需,互惠共赢。

    (四)打造志愿服务生态圈,搭建跨界合作的平台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山志愿服务逐渐形成了“孵化培育——扶持成长——衍生发展”的循环发展模式。

    孵化培育,即初期在港澳社工的带领下,挖掘骨干人才,培育志愿服务人才,积极发挥壳外孵化、业务培训、政策咨询、评估监督等功能,搭建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培育新的公益团队及项目。扶持成长。措施有:

    一是政府及群团组织跨界搭台,确保志愿服务项目拥有合适发展空间;二是借鉴港澳社工义工经验,推动义工组织成长和壮大;三是以公益创投模式,遴选推广一批志愿公益项目,扶持一批培育项目;四是衍生发展。当一批志愿公益服务项目发展成熟,为其搭建横向发展的有机载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自身裂变,衍生出新的团队和项目。整个过程就像自然生态圈一样持续发展,延绵不息。

    以中山市应急志愿服务总队为例,总队成立于2011年12月,是中山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山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直属的一支特色的专业志愿服务队伍。总队的成立源于由中山共青团以志愿者协会等平台,密切联系的一些青年社会组织骨干“大佬”,有志于集合各家之长,以社会化的动员方式凝聚青年力量,成立专业化的队伍,为社会治理积极贡献。2012年,协会在市民政局的支持下,中山市应急志愿服务总队进驻到中山市灾害避护中心,实现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飞跃。

    志愿服务内容包括:应急知识宣传推广、自救自护教育、大型活动人群管理、一般群众性活动秩序维护以及应急救援辅助等。在经过了数年的发展,2014年应急总队正式筹建人群管理、应急通讯、应急运输、山地搜救、水上救生、医疗辅助等6大功能团队,打造专业型特色功能志愿服务队伍。

    应急总队将会在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将继续深化与各指导单位的密切联系,针对相关单位的职能和业务范围,承接政府服务,开展应急志愿服务工作:一是争取政府购买服务。二是继续推动专业化队伍的建设。三是应急理论知识培训基地。四是打造总队户外训练基地。五是申请建立广东救援联盟。

    三、以社工义工联动作为青年志愿者组织转型切入点

    2013年底,为推动社工+义工联动发展,团中山市委制定粤港澳社工义工合作试验区(中山)建设总体方案(2014-2016年)并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经过一年来的探索,依托青年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A区(位于石岐民生社区居委会内),建成粤港澳社工义工合作试验区总部并投入使用。其总体目标是解决义工专业化、社工专业化和本土化、社工义工联动以及志愿服务扎根社区。

    (一) 联动领域的问题

    1、联动的发展需要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起源应该追溯到17世纪。20世纪初至上半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开始,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形成,以及继慈善组织之后出现的社会工作者协会等专业组织确立社会工作服务标准伦理,至此,西方社会工作基本形成。

    香港的社会工作建立和发展,起始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工作的教育也是在20世纪50 初开始。20世纪70年来,香港社会工作发展迎来黄金时期,社会工作成为政府推动“小区建设”的重要伙伴,并且颁布行政指令,规定所有的进入政府资助的社会工作职位的员工都必须接受专业训练,这成为香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一个转折点。此后香港社会工作才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上升阶段。

    中山市已初步构建了广覆盖、宽领域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全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累计资金达1亿多元,推进社工服务项目达50多个。2014年,中山市被确定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地区,但社工队伍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目前,中山市考取了社工资格证的有2500余人,有民办社工机构47家,但真正在一线开展服务的社工只有400名左右,专职从事青少年服务的社工更是屈指可数。

    2、社会工作与团的工作领域结合。

    对于共青团主导开展的社工义工联动,经过前期的探索,我们发现,以青少年群体成长成才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将合作扩大到助老、助学、社区活力激发等多个领域。尤其在青少年社区矫正、青少年戒毒、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等涉及青少年权益维护上,需要非常专业的社工手法切入,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跟进,社工、义工联动大有可为,也容易见效。

    3、正视联动领域的有限性。

    建立社工、义工“两工联动”机制,其现实意义是弥补人力资源、服务资源的不足,解决现有“社工”、“义工”服务的“质”和“量”双轨发展的问题。以社工运用专业方法,联动义工服务,确保有限的服务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同时义工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改变人力不足的社会服务现状,分担社工繁重的工作负担,最大程度实现社工、义工、居民、政府的“四赢”。

    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是鲜活的个体,联动的关键是落实到个案,在实际开展工作中因项目制宜。如倡导网络文明行动等行政色彩浓厚的志愿服务项目,不宜开展联动。

    (二)怎么联动

    1、摒弃门户之见。

    以目前的现状来看,社工和参与联动的志愿者,都不同程度存在活动开展的制约因素。如社工只是本专业的毕业生或者只是拥有从业资格证,实务能力及支撑活动开展的社会阅历严重不足,由于群众对社会工作认可度不高,大多从事社会工作的是外地人员,本地的人脉资源欠缺,对本地的风土人情也不了解,难以深入社区回应居民需要,更遑论围绕共青团工作主动开发设计项目。而志愿者由于大多参与体验式的志愿服务,由于专业理论及实务知识的缺乏,对有难度的志愿项目,存在畏难情绪。现阶段两者的磨合中,存在 “门户偏见”,其互相认、互相适应、互相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应鼓励双方摒弃门户之见,开诚布公进行联动合作。

    2、联系感情,产生交集。

    目前社工机构的主管部门是民政系统,但缺乏维系社工机构和主管部门的感情纽带,社工机构普遍存在心理真空。“建设关系要趁早”,目前的社工机构,是共青团通过组织培训等一系列交往措施来与其培养感情的最佳时机,服务社工机构的成长,也是共青团履行“联系青年、服务青年”最有力的抓手和工作落脚点。在服务社工机构的过程中,帮助社工、义工建立联系,发展感情,有了解才有认识,有认识才有合作, 有合作才能迸发出深厚的感情,甚至激发一批有“利他”人格的志愿者专职从事社会工作。

    3、策划联动的公益项目,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工作局面。

    目前,各地共青团组织在资金、专业水平、服务能力等各方面受到不同程度制约。在项目开发上,应积极通过承接政府采购服务、开展公益创投等各种形式积极争取资源,并针对性的开发社工义工联动的项目,在项目联动实施中增进了解,实现“社工、义工、服务对象”的三方共赢。

    (三)如何扎根基层

    在项目设计上,试验区从设立之初整体性方案规划,经历“引进来、走出去”的项目设计及人才培养模式,引入社工义工合作项目(“億未来”儿童成长家庭教育计划)实施社工义工联合运作,到引进香港导师采用社工专业中的社会工作研究视角,以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督导研究团队以社工专业知识理论及方法,实行居委会人员、社工、义工的“三工”联动的志愿调研行动,出台粤港澳社工义工合作试验区——《中山市石岐区民生社区社工义工需求报告》,更有效地发现社区显性及隐性需求,最终以回应社区居民服务需求立足于社区,开展联动工作。

    在人才培养上,试验区注重从义工队伍内部发现培养社工人才,培养最懂社工、最懂志愿者、最懂社区需求的三个“最懂”人才。在今后的项目实施上,引进外来社工时,更加注重招聘有一定实务能力并且能长期扎根本地、稳定发展的社工,着重提升社工发挥项目策划、理论指导、资源链接等综合能力,实现社工本土化。

【责任编辑:李博晶】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