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日报
记者从山东团省委了解到,截至目前,全省注册志愿者近550万人,其中青年志愿者达338万人,各类青年志愿服务组织11.7万个,累计提供超过9008万人次、共计13.8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如今,山东省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多彩,但也面临常态化水平不高、资金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告别“打散弹”
“之前的志愿服务多局限于扶贫济困、助老助残等领域,服务内容也比较简单。而现在,根据社会发展实际,我省青年志愿服务领域不断延伸,已涵盖扶贫济困、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生态建设、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管理、文化建设、西部开发、海外服务等10个领域。”团省委纪检组长、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长谢宁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志愿服务理念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以前的志愿活动,像打散弹,不够精准,不一定能很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现在,多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的服务。”谢宁说,“针对留守儿童,我们开展跟踪性的志愿服务,按照‘结对接力’的项目实施模式,实施‘牵手关爱行动’,采取一个志愿者或一支志愿服务团队与留守儿童结对的形式,为每个留守儿童提供每年10次、每次2小时以上的亲情陪伴和心理疏导、心愿达成、学业辅导等帮扶服务。”
据了解,为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我省组建了青年志愿服务讲师团,举办各类培训班和交流分享活动,针对不同服务领域特点,建立专业化志愿者队伍。
摆脱“一次性”尽管日常生活中志愿者身影随处可见,
但我省青年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水平依然偏低,固定、长期的服务项目少。
对此,济南市天桥区北园街道志愿者李玲云深有体会,“我们这边外来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特别多,但此类志愿服务活动不固定,多围绕六一、寒暑假等展开,志愿者来源和服务内容也不固定。”为破解常态化服务难,北园街道在两个社区推出了“小泉娃关爱四点半课堂”项目,每天下午4点半准时开课,孩子们不出社区就能接受辅导。
为此,省里建立了品牌志愿服务和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库,通过项目的形式,及时推广做得好、适合当下需求的青年志愿服务。
志愿者组织与社会需求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志愿服务常态化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去年我省启动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站项目,在社区、城市公共文化场所、窗口服务行业等领域,建成有固定场地、有结对志愿服务团队的青年志愿服务站,方便志愿者和服务对象对接,开展持续性、常态化志愿服务。首批已建成91个,今年再建244个,服务站点将覆盖17市的145个县(市、区)。同时对青年志愿者网站升级,实现网上志愿者注册、供需对接、交流沟通功能,今年还将推出青年志愿服务手机APP。
建立回馈嘉许机制青年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如何保障,也是现实问题。
“志愿服务是无偿的,但却是有成本的。”谢宁说,“现在,我省青年志愿服务资金保障与实际需求相比,缺口很大。”
据了解,我省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有限的财政资金支持和个别企业的资助,缺乏志愿服务基金会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同时,由于鼓励资助捐赠的优惠政策和法规不够完善,企业资助和社会捐赠积极性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志愿服务的发展。
谢宁表示,“下一步,打算探索将志愿服务与文明创建挂钩,把志愿服务情况纳入各级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考评范畴,探索志愿者升学、就业、晋升的优先激励机制,加大对志愿服务的表彰力度。同时,建立青年志愿者回馈嘉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