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李润文
做了6年代课教师后,米吉提·马木提考上了特岗教师,现在他很自豪,不仅是一名正式在编教师,还是学校骨干教师。
2004年,他从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做过保安,后来回到家乡——新疆阿克苏乌什县亚曼苏乡中心小学做了一名代课教师。2012年,他考上了特岗教师,当年4月,阿克苏地区306名特岗教师到浙江师范大学进行为期两年的培训,这是对口援疆的教师培养计划的一部分。
和他们一起学习的,还有来自国培计划的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老师,从2010年起浙江师范大学承担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和中西部项目62个,培养学员4629名。
“学习收获很大。”米吉提感慨地说,以前上课只有黑板、粉笔、教科书三种教学工具,在浙江师范大学学到了许多前沿的教学方法,最后一个学期,他还被安排到了浙江省衢州市最有名的小学——大成小学实习一个学期。
这几年,米吉提所在的学校变化也很大,这个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小学盖起了二层教学楼,有了机房、班班通等教学设备,低年级都是小班化教学,学校有7名特岗教师,音乐、体育老师也都齐全。
米吉提说:“现在每天都要学习,思考怎么上课,怎么才能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米吉提和他所在学校的变化是中西部农村教师和乡村学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中西部地区乡村教育。
2006年,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特岗计划),招募合格的高校毕业生担任特设岗位教师,到西部“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2012年,“特岗计划”已经扩大到中西部地区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
截至2014年,全国共招聘特岗教师43.2万人,中央财政共安排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资金236.1亿元。9年来,服务期满留任的特岗教师超过了85%,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不高、数量不足的问题。
此外,教育部自2010年开始实施“国培计划”,开展大规模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5年来,共培训中小学教师600多万人次,大幅提升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力素质。
教师待遇也不断提高,中小学老师工资纳入财政保障的范围,中央通过一般转移支付支持中西部地区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
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在村小和教学点长期从教,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对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连续3年中央财政下达补助资金43.9亿元,惠及604个县的94.9万名乡村教师。
在中西部农村许多地区,“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校园”得到了群众的公认,截至去年,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了6.85平方米,初中达到了11.99平方米。
2006年到2013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从3305亿元增加到12617亿元,年均增长21.1%,中西部农村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达到了600元、800元。
乡村教育条件在得到有效改善后,一些乡村学校不再紧盯着分数,转身开始推行素质教育,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
6月25日,在江苏省泰州市召开的全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现场交流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国家总督学刘利民宣布,截至2014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6%,所有适龄儿童不但“有学上”,而且越来越多孩子能够“上好学”,义务教育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全面提升质量、促进均衡发展的新阶段。
在总结成绩时,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也提到了目前乡村小学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任务艰巨繁重,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过大或不够规范,导致部分学生失学。
“义务教育均衡弱在农村,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下不去,留不住’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刘利民坦言。
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均经费标准偏低,特别是寄宿制学校运行成本高,入不敷出,少数地区经费被侵占挪用。尤其中部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不高,导致中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均衡水平出现“双重塌陷”。
农村教师队伍亟须加强,很多农村中小学缺少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及信息技术老师,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教师待遇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
农村教学点仍是农村教育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仍有380万学生在教学点读书,教学点缺少老师、教育器材设备,复式教学缺少教材。
为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力量,今年3月,教育部再次下达特岗教师计划,计划招聘7万名特岗教师,优先满足村小、教学点的教师补充需求,进一步提高村小、教学点特岗教师招聘比例,加强体音美、外语、信息技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