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微志愿 > 正文

助残一小步 志愿服务升级一大步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5-06-29

来源:广东志愿者

    在我国,残疾青少年群体约为465万人,今年19岁的陈家俊是其中一个。

    在街坊邻里眼中,这个孩子真不幸。4岁时被诊断出患有进行性重症肌无力,8岁时双腿瘫痪,医生说他的生命可能只延续到18岁。

    而就在3月28日,陈家俊和陪伴他近10年的志愿者哥哥姐姐一起,过了他的19岁生日。“这么多年了,我们青年志愿者就是家俊的兄弟姐妹,我们和家俊共同成长。”重庆工商大学的志愿者犹俊洁说。

    “像家俊这样需要关爱的残疾青少年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应该和我们共享阳光。”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部长杨松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中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关注的就是陈家俊们。

    “团队帮扶+结对接力”

    让爱心不断电志愿者李倩每次离开时,陈家俊都会问她同一个问题:“姐姐你还会来看我吗?”每一次,李倩都回答的斩钉截铁,直到她大学毕业时选择去外地工作。那时候的李倩很自责,觉得自己答应家俊的事可能要“泡汤”。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把李倩的担忧搬上了会议桌。残疾人需要的是365天的志愿服务,这种服务并非集中在某天——学雷锋日、助残日,搞个活动跟风庆祝。运动式、活动型的助残服务,在一阵风过去之后,对残疾人往往造成伤害。

    “解决志愿者轮转、轮换的问题很重要,一个志愿者管一个残疾人好几年,并非易事,需要有团队提供支持。”在讨论中,团中央志工部形成了共识,“结对+接力”的方式才能让残疾人得到常态化、具体化、长效化、有针对性的务实服务。

    中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开展一年多来,结对持证残疾青少年人数达212.2万人,覆盖残疾青少年比例达45.5%。

    在江苏、福建,通过将残疾人服务机构与高校志愿服务团队对接,建立了省级示范基地。湖南开发了“湖南志愿地图”网络系统,构建常年开放的志愿者招募平台。广东省通过建立50个省级联系点,打造“社工+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残疾人机构”的结对模式。重庆市动员青少年校外教育机构、青企协、NGO等与97个康复示范社区进行结对。而李倩所在的重庆工商大学成为她的“大后方”,“天使之约”阳光助残公益行动持续为陈家俊提供服务。

    配置资源搭建供需对接平台

    李倩担心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作为接替李倩团队的一员,犹俊洁每次去看望陈家俊时,路上需要花费40分钟。而家俊的期待,提前好几天就开始了。

    虽然没法走路,家俊的声音还是老远就迎出来。

    这段时间,家俊迷上了下五子棋。犹俊洁发现,虽然不能动、也没有办法用清晰的语言表达,但每次赢棋时,开心的家俊呼吸总会变得很急促,用手背轻轻敲打着轮椅。

    这样的时刻,也让犹俊洁心里满满的都是成就感。他迫不及待地跟朋友们分享志愿服务里微小简单的幸福,常引得千里之外的朋友表示“羡慕、嫉妒、恨”。时常有人问他,怎样才能成为助残志愿者?

    而那些在志愿服务中的“小心酸”,却是不足为外人道的。

    探望家俊时,买点水果、带点营养品、甚至是教家俊画画和手工制作的教具材料,都需要志愿者自掏腰包。在对家俊的爱心接力帮扶中,同学们乐于奉献、尽己所能,可毕竟还是学生,时间一长也吃不消。

    这些问题犹俊洁不大会去提起,但他知道自己也还是学生,每分花费都不容易。可是,这样的费用能找谁来埋单呢?

    “残疾人大部分生活在社区里,社区里的志愿者少,志愿者在高校里多,需要团组织把高校的志愿者配置到社区。这样人和需求对接上,才能提供常态化的服务。志愿组织还需要考虑,志愿者虽然不求报酬的,但是志愿服务本身是有成本的。给他们负担志愿成本,就要整合社会资源。”在杨松看来,去年12月举办的首届全国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出发点就是破解志愿资源在哪儿配置、志愿者去哪儿服务、需求去哪儿对接这三大问题。

    2014年首届项目大赛设立了助残志愿服务专项类别,339个阳光助残类项目进入全国赛,评出金奖项目22个,犹俊洁所在的重庆工商大学“天使之约”阳光助残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自己参与服务的项目获得了金奖,被犹俊洁形容为“最有成就感的事”。

    每年一次的全国性交流平台作为顶层设计,却无法满足常态化需求。团中央志工部尝试打造志愿服务地图,做到“志愿服务交流会永不落幕”。杨松表示,未来将建立志愿服务阵地库,变为移动终端上的志愿服务地图。他举了个例子:一位希望在北京成为志愿者的青年人,系统定位会告诉你离你500米就有七彩小屋,需要什么样的志愿者,联系方式是什么。通过阵地的不断增加,来解决志愿者去哪儿服务的问题。

    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准

    在为家俊提供了近一年的志愿服务后,犹俊洁要开始带新人了。

    家俊患有重症肌无力,身体无法支撑,哪怕是挪动椅子这么一个小行为,也要将家俊的身体与椅子完全贴合,否则就会滑到地上。

    照顾家俊的很多小细节,犹俊洁都记在心里。一方面,由于专业所限,他苦恼于无法为家俊提供除了按摩之外更专业的志愿服务。另一方面,他也希望新志愿者能得到更多、更专业的培训。

    早在助残“阳光行动”启动之前,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助残志愿服务队队长王雅婷和她的同学们一起,作为一名“新手”志愿者接受过半小时的助残志愿服务培训。

    当时,王雅婷的任务是中国盲文图书馆的导盲志愿服务,需要引领残疾人从图书馆门口走到阅览室。而这样一项健全人觉得“简单”的导盲服务,操作起来并不能想当然。

    “没接受培训前,我们都觉得引导一位盲人朋友可能需要拖着他的手,哪里有台阶告诉他,再简单不过了。”而事实上,正确的做法是志愿者走在盲人的前方,让盲人拉住你的手肘,可以保持一步的距离,这样既能让盲人调整自己的步伐,也能根据手肘的摆动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拐弯。甚至,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行为也并非妥当。王雅婷拿见面时习惯性的“握手”举例:“比如提供服务之前,握手对于盲人朋友来说是没有安全感的,因为他看不到。见到残疾人时,敲手背是他们的‘握手’方式。”

    那一天,王雅婷走到她服务的盲人面前,手背碰手背,告诉对方“我是雅婷,我来做你的志愿者,引导你去看书”,完成了她的导盲志愿服务。

    “其实一个很简单的助残动作,我们以为人人可为,但是专家一讲解,我们才知识不能想当然。”听到雅婷的分享,团中央志工部的同志们有了更多的思考。“助残是很专业的,每一类残疾人的需求都不一样,包括视力残疾在内,还有言语和听力的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光从残疾人的分类来看,五大类各不相同,对于专业性的要求很强。”杨松说。

    志愿者们有热情,但是专业性不强,解决这个问题,团组织试图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在助残中实现专群结合,即专业性和群众性一起发挥;另一方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认志愿者的能力范围,立足于能为、可为的基础性服务,重点围绕日常照料、就业支持、支教助学、文体活动、爱心捐赠五项内容力所能及地开展助残志愿服务。

    在全国,像李倩、犹俊洁这样的“阳光行动”助残青年志愿者一共有126.8万人。他们形成的6.7万支志愿者团队正在一对一帮扶需要帮助的残疾青少年。

    尽管如此,在杨松看来,志愿助残这项事业才仅仅迈出了一小步。把志愿助残的理念推而广之,召唤出社会的良善价值,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具体化、常态化、可持续化的服务中来,才能画出一个温暖的圆。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由志愿君整理发

【责任编辑:李博晶】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聚焦
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