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峨眉七中的志愿者和孩子们在“七彩小屋”里。
本报记者 李玥摄
14岁的四川姑娘若曦在“七彩小屋”里和志愿者姐姐学木刻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件“小作品”竟然有叔叔愿意花“大价钱”买下来。她笑嘻嘻地接过写着“巧手能匠”的卡片,骄傲地展示给周围的同学看。
为了得到这样一张卡片,峨眉七中的同学每一个周末都在“七彩小屋”里“搞创作”,那些田间地头的泥土和树桩,都变成孩子们手里温暖的太阳、奔跑的小鹿、盛开的鲜花,源源不断输送给七彩小屋里的爱心超市,孩子们等待着自己的作品快快上架,变成“抢手货”。
四川省峨眉山市七中的这间“七彩小屋”与占地3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仅仅一河之隔,2.6万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随迁农民工子女多在七中读书,占在校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2010年共青团中央启动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以来,团峨眉山市委在峨眉七中建起关爱阵地,每周末都有志愿者在这间“七彩小屋”里,和孩子们一起描绘七彩梦想。
在“七彩课堂”上,和志愿者哥哥姐姐学会的剪纸、木刻、陶艺,都被孩子们骄傲地展示在这间屋子里。有爱心人士实在喜欢,想花钱买下来,七彩小屋的管理员和孩子们商量后,设立了这个爱心超市。小手工都不标价,给多给少都是心意,这笔钱作为爱心捐赠善款统一划入“七彩小屋”,其中的20%奖励作者,40%用作“七彩小屋”运营经费,剩下的40%专门用于建立专项基金,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同学。卖掉小木刻的若曦算了笔账:刚刚得到的500元钱,自己可以留100元,200元可以给每次来支教的哥哥姐姐们买点水喝,剩下的200元可以帮助一个自己班里的小伙伴。想到这儿,若曦比拿到那张“巧手能匠”的卡片还要开心。
自2011年5月峨眉七中“七彩小屋”里的爱心超市“挂牌营业”以来,孩子们从自己的得意作品中投票选了128件输送给爱心超市,截至2012年8月,超市共卖出作品28件,总计4320元。在千亿慈善捐款面前,这个数目,实在是不值得一提,可是这笔钱可以让每一个来支教的志愿者都踏踏实实地喝到由小朋友们“挣”来的水,可以凑够8个贫困孩子一年的生活费,也可以让争先恐后等待作品“上架”的若曦们慢慢发现,自己的努力原来也可以很有力量。
爱心捐赠从最开始的以捐赠善款、学习用品为主的“授人以鱼”模式,到志愿者教授孩子知识、技能为主的“授人以渔”模式,再到由爱心人士购买孩子的手工作品,从而达到捐赠目的的“售人以鱼”模式,这看似细微的变化背后蕴含志愿服务的智慧。爱心人士通过在爱心超市选购孩子们的手工作品,既实现了公益捐赠的心愿,又鼓励了孩子的创造热情。团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廖恳在参观峨眉七中关爱农民工子女“七彩小屋”时,拍下爱心超市并发微博称:“七彩小屋”的爱心超市里,孩子们制作手工艺品,社会爱心人士自愿购买,所得经费主要用于“七彩小屋”运行和资助困难的学生,这是“爱心捐赠”服务内容的一种创新。
(文中未成年人为化名)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