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重返校园发挥余热 创新扶贫模式 为教育“造血”
“常青义教”悄然改变农村学校
从去年7月起,市社会扶贫促进会联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在我市开展了“常青义教项目”, 和林县作为首个试点旗县目前正在推广此项目。“常青义教项目”是指将愿意贡献自己余热的退休教师组织起来,到贫困山区支教,不仅给学校“输血”,更重要的是给学校“造血”,从而促进学校自身教师队伍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日前,记者前往和林县的几所常青义务支教学校采访时了解到,一年来,“常青义教”模式引来社会各界的关注,农村基层学校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义教”意义深远
在城乡接合部的和林县第五小学,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站在讲台上一边写着板书,一边和讲台下的教师进行交流。这位老人就是“常青义教项目”第一批入驻学校的志愿者陈国琨。
今年已70岁高龄的陈国琨是和林县的一名退休教师,但他退而不休始终关心着教育事业,闲暇时他总喜欢到学校里走走看看,2011年,当得知“常青义教项目”将在家乡和林县启动时,有着40多年教学经验的陈国琨立即报了名。随后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每天清晨,在和林县第五小学一个骑着自行车的老教师成为了该校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听年轻教师讲课,然后再把讲课中他们出现的问题指出来,或把自己在多年教学中的经验传授给那些年轻的教师,这就是我的工作。”陈国琨对记者说。入驻学校近一年来,陈国琨与另外两名志愿者与和林县第五小学的7名教师结成了师徒帮扶对子,并签订了帮扶协议,还制定了具体的帮扶时间及措施。
志愿者支教给学校带来新活力
在和林县公喇嘛小学,年轻女教师陆秀钦是内蒙古师范大学一名大二的学生,作为“常青义教项目”的志愿者,她到这里义务教学已经有近两周的时间了。由于她负责教学的班级是学前班,所以每天早晨7点半前她就得前往教学楼为学生们打开教室的房门,迎接每一位同学的到来,而从这一刻开始也预示着她一天工作的开始,拼音、汉字、弟子规……她的教学模式颇受学生的喜爱,因此,孩子们对这个新老师格外亲近。为期两周的义教将要结束,而这段难忘的义教经历给大学生陆秀钦留下了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表示,“常青义教”是一种“造血”而非“输血”的支教模式。山区学校老师各种培训机会较少,自我提升教学能力手段有限,而已退休的志愿者们又有爱心、有时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两者各取所需。支教点学校老师教学水平整体提高了,志愿者们就能抽身而出,全心扑到其他支教点去。
市社会扶贫促进会牛存强认为,过去学校的青年教师得不到有效得法的指导,通过支教志愿者对青年教师的具体指导和到对口学校的学习,显著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使青年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成为了学校的教学骨干,有力地推进了学校课堂教学的改进。
来源:正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