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老家在山西大同,现为丽苑小学六年级学生的王禹韬来说,这个“六一”他得到了一份不同寻常的特制大餐——“新心希望之星”荣誉称号和一份包括学习机等在内的学习大礼包。
近日,由共青团河东区委员会、中共河东区教育党委共同举办的新心希望之星、园丁评选结果揭晓。10名品学兼优、自立自强的进津农民工子女获得“新心希望”之星称号,10位在进津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获得“新心希望”园丁称号,另有10名优秀进津农民工子女和5位教师分别获得获得“新心希望”之星、园丁提名奖。
此次评选活动是河东区团委开展的新心希望关爱进津农民工子女项目的支撑子项目之一。按照新心希望项目的整体安排和“平等、励志、融合”的理念,今年1月份以来,在全区12所进津农民工子女比较集中的学校里开展了此项评选活动。获奖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山西、河北、河南、安徽等各个地方,他们随父母打工来到天津市,就近选择学校入学,除了上课之外,他们还承担起照顾父母和兄弟姐妹的任务,放学之后需要先打扫房间为父母做好饭之后才能写作业;他们学习条件艰苦,学习资料匮乏,也缺乏家庭辅导;他们过早的成熟,感到难以融入社会,希望在逆境中绝处逢生……但他们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也有梦想:“我想成为一个画家”、“我想成为一个科学家”“我想成为一名教师”……他们的身上还有很多城市里孩子所不具备的美好品质。“我们就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挖掘进津农民工子女身上的闪光品质。他们吃苦耐劳、朴实坚强、坚韧不屈,我们要从传统活动中把他们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来关爱,变成挖掘宣传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让他们的美好品质成为城市里孩子的精神补给。”评选活动的组织者、河东团区副书记王雪冬介绍说。
与这些孩子成长密不可分的还有进津农民工子女所在班级的老师们,尤其是班主任们。由于这些孩子的父母多从事卖菜卖水果等小生意或者建筑工地上打工,工作起来早出晚归,自身文化素质又相对较低,“承担这些孩子教育的一线教师往往扮演起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角色,付出更多,任务也更重,这部分教师也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与理解。”王雪冬在介绍新心希望园丁评选活动的初衷时说,“而他们的事迹让我们体会到一个人民教师对于孩子深深的爱、理解和责任,不是父母,胜似父母。”大桥道小学的李爱华老师拉回被父亲带到工地打工的儿子,供孩子吃喝,为他补习,让他成绩最终名列班级前三;三十二中的张华平老师,在工作中时常把“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孩子”这样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九十八中的高颖老师为班里每一个进津农民工子女健全了个人档案,成立“进城子弟互帮小组”,每月颁发孩子的喜报给家长……进行赏识教育,赋予成功体验,充分给予爱和信任,帮助打开心扉,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放而不纵”成为各位一线教师的共识,而帮助孩子们洗脸、洗澡、洗衣服、剪指甲等家常小事则成为每一位老师的必做功课。
除了新心希望之星、园丁评选活动外,新心希望“成长的故事”主题征文活动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共收到85篇征文。文章真实反映了河东区进津农民工子女自强自立的成长经历和教师关爱帮助进津农民工子女的典型事迹。
近期,新心希望项目还将举行现场表彰会,届时,将安排由进津农民工子女合唱团和新心希望志愿者带来的精彩节目,进津农民工子女和老师也将现场讲述他们的感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