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农民工子女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减少社会排斥造成的不良影响,体育馆路街道团工委与北京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共同携手,采取社会工作专业小组模式的心理调试方式,为永生小学农民工子女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此次活动内容具有专业性特点,社会工作专业的4名大学生志愿者运用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方法,设计小组工作方案,为12名农民工子女开设为期一个月的心理调试小组活动,旨在帮助农民工子女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扰,正确的认识和感受“快乐“与“烦恼“等情绪,建立自信心、增强自我认同感,适应小学的生活和学习,健康生活、快乐成长。
一、主题——“让爱驻我家”心理调适与疏导
活动目标:
(一)帮助农民工子女认识自我
(二)学会与朋友交流、沟通
(三)建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提高自我认知程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与烦恼
(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提高自身成就感,学会与他人的沟通交流。
二、主要思路与做法——以社会工作小组的专业方法介入并开展相应活动
(一)小组性质:农民工子女心理调试与疏导小组
(二)工作对象:6-12岁农民工子女
(三)小组人数:12人
(四)小组周期:为期一月,每周三下午活动一次
(五)活动分为四次进行,每次活动确定不同主题。
(六)支持理论:
1、首先,从年龄上来说这一年纪的孩子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处于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因此,在对待这一阶段的儿童是要尽量鼓励他们,要他们更多的产生勤奋感和成就感,使他们能够产生更多的自信。
2、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多多少少会受到社会不公正的对待,因为他们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会与其他孩子比较更容易被认为是“坏孩子”的代表,是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坏孩子,从而做出“坏孩子”所做的事情。正如标签理论所说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标签理论主要探究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而非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认为一个人所以成为越轨者,往往是因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在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组织处理个人的越轨行为时,被贴上诸如坏孩子、不良少年的“标签”,而这些标签是一种社会耻辱性“烙印”,它将越轨者同“社会的正常人“区分开来。而被贴上“标签”的人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形象”,逐渐接受社会对其的不良的评价,并开始认同他人的观点,确认自己是坏人,进而被迫与其它的“坏人”为伍,进行更加恶劣的越轨行为。久而久之,越轨行为者愈陷愈深,最终无法自拔。标签理论强调社会对越轨者的反应,包括训斥、责骂、歧视惩罚等,认为社会的反应是促使初级越轨者最终陷入“越轨生涯(deviant career)”这一无底深渊的重要原因。
依据贝克尔的观点,世界上并无“越轨行为”的本身,而是人们通过社会规范的界定之后,某种特定行为才成为越轨行为。社会团体制定了规范,并把破坏个规范的人界定为越轨行为者,然后再以标签将他们公开地标示为“越轨者”,从而是“圈外人”踏上“越轨生涯”。因此,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的成因来自于社会反映,越轨行为是被社会建构而形成的。
并且,标签是有选择性的。换句话说,标签的张贴是依人、依事、依地、依情况而有所差异的。同样的行为或事件在一些社会中被视为正当的,而在另一些社会中则被视为问题;就是在同一社会中,对于同样的现象,人们也会贴上不同的标签。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贝克尔在解释这种现象时引入了一些冲突论的思想,他指出,原因在于贴上不同的标签会分别有益于不同社会中的社会势力,或有益于同一社会中的不同社会势力。贝克尔认为,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因此,这种贴标签经常是不公平的。
同样,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做出同样的事情就会被贴标签。对于这一点,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在学校中对教师的言行进行控制。因为打工子弟学校中的学生70%都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同学之间贴标签的可能性不大,多数的标签都是社会和老师贴上的,我们很难控制社会的言论,但我们可以通过对老师言行的控制减少贴标签的行为。如果已经产生了标签效应,那么就要去标签。
3、在活动中,我们尽量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认识自己的优势,这一观点是基于优势视角的理论基础上的。优势视角相信人可以改变,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即便是处在困境中倍受压迫和折磨的个体,也具有他们自己从来都不曾知道的与生俱来的潜在优势。并且,在社会工作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该是案主个人及其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于案主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优势视角强调要把注意力聚焦于案主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他们的世界以及从他们的经验里找出意义。运用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观点思考案主问题时,并不是要刻意忽略其痛苦或是不足之处,而是期待以另一种角度出发,协助案主以另一种态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与改变的机会,使得问题对于案主或其他人较不具威胁性,当危险性降低时,案主与他人愿意解决问题的动机便会提高。
通过对他们优势的挖掘和外现增强他们的自信,从而在生活学习中更好的更勇敢的去行动。
三、活动方法——共四次聚会
(一)聚会内容
第一次活动主要以“快乐”与“烦恼”为主题,通过交流互动及相关游戏的进行,发掘其心中的烦恼之处,并指导其如何正确调试内心烦恼。
第二次活动主要以团队合作和成员角色认同为主题,通过分组游戏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在自己小组中的角色认同和分工。
第三次活动主要以培养成员成就感和自我突破与发展的勇气为主题,通过户外活动,让小组成员减少自我设限对自身的负面影响,增强其自身的能力培养及成就感。
第四次活动主要以认识自我、面对自我、肯定自我为主题,通过进行类比类的游戏,让成员体会自身个性的重要,从而增强自我认同感。由于是最后一次小组活动,因此,会加入回顾和总结之前活动的部分,结合ppt(播放之前的照片或视频),进行回顾和总结,最后进行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估。
(二)工作时间表
活动时间 |
活动主题 |
5月16日-5月22日 |
小组建议书讨论及撰写 |
5月23日-5月25日上午 |
小组建议书修改,及第一次活动的宣传和准备工作 |
5月26日-6月8日上午 |
通过分析小组聚会记录内容,总结上次的活动,找出不足进行活动方案的改进,准备第二次活动所需材料和物资。 |
6月9日-6月15日上午 |
通过分析小组聚会记录内容,总结上次的活动,找出不足进行活动方案的改进,准备第三次活动所需物资。 |
6月16日-6月22日上午 |
通过分析小组聚会记录内容,总结上次的活动,找出不足进行活动方案的改进,准备第四次活动所需物资,制作成员评估用问卷。 |
6月23日、24日 |
针对评估问卷进行小组的评估与分析报告的撰写。 |
(三)聚会计划表格
第一次活动——5月25日下午1:45-2:30 地点:永生小学
题目 |
“快乐”与“烦恼” |
时长 |
45分钟 | |||
工作员之角色 |
于彤——leader 任彦伶——观察者 李鸿飞——记录者 李珺——观察者+拍照等 | |||||
活动目标 |
1、学生与志愿者之间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对彼此进行初步的了解并建立初期的互相信任关系。 2、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面临的烦恼,并通过交流分享的模式合理解决他们的烦恼。 3、通过分享与交流帮助学生寻找快乐、创造快乐,并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行动去调节和保持快乐的情绪,从而在一定层面上达到心理调适的作用。 | |||||
活动重点难点 |
1、让学生学会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以语言沟通方式来调试学生的心理状态。 2、帮助学生加深对快乐的感受,同时引导学生如何做个快乐的人。 3、由于学生自身特点的限制,活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积极参与其中的情况,志愿者要利用相应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其敞开心扉、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关系,使其能够参与到讨论与交流的话题、游戏中,分享其自身的经历与感受等。 | |||||
对象分析 |
1、农民工子女对陌生人存在距离与排斥感,性格朴素单纯,在交流时可能会有些羞怯与抗拒。 2、农民工子女知识面可能相对较窄,思维有些固定模式导致不太活跃,因而在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上可能较为困难。 | |||||
活动环节 |
志愿者活动 |
学生活动 |
活动目标 | |||
自我介绍(10-15分钟) |
1、志愿者做自我介绍(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等) 2、让学生们分别作自我介绍(志愿者作相应记录) 3、强调课堂纪律 |
1、听志愿者作自我介绍后,对自己进行简单的介绍。 2、仔细聆听,对有疑问的地方提问或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 |
使学生能对志愿者有简单的初步了解,并互相建立初步的信任关系,同时志愿者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简单的了解与认识,以便为下面的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 |||
话题讨论(20分钟左右) |
志愿者以10位左右的学生为组员创设一个焦点小组,以生活中的烦恼为话题进行讨论。 1、向学生说明此次讨论的主题。话题导入:每个人都喜欢笑,都喜欢无时无刻处在一个快乐的情境之中,但尽管如此,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上这样或那样不顺心、令人生气与烦恼的事情。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遇到过令你不愉快的事情吗?请举例进行简单的说明。(志愿者可以先举例自己烦恼的事情,以便让学生不产生排斥感的同时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说明) 2、引导并指导学生围绕此次话题进行互动与交流,互相倾诉烦恼、分享彼此心中的不愉快,同时,适当地发动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打开心扉,互帮互助,让同学互相之间帮助解决烦恼。(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志愿者进行记录与观察每个同学的烦心事与其述说过程中的表情变化、语言流利程度及心理状态等,同时,回答积极或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给予其适当的奖励进行激励) 3、针对同学们相互的讨论与交流,及相互为其思考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适当的总结与归纳,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然后志愿者过渡到做使自己快乐事情的讨论话题上,引导学生接着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与交流,即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哪些事情可以使自己感到快乐、快乐的来源等等。(同样,在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志愿者进行记录与观察每个同学喜欢做的事情、述说过程中的表情变化、语言流利程度及相应的心理状态等,同时,回答积极或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给予其适当的奖励进行激励) |
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分享: 1、分享自己的烦恼以及为他人的烦恼积极献策。 2、分享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以及能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 3、配合志愿者进行讨论与交流,转动脑筋,积极参与其中。 4、彼此间互相敞开心扉,消除隔阂,积极参与交流在快乐的事情以及烦恼的事情中所体会到的感受与内心想法及当时处在那个情境中是如何面对与解决的方法等。 |
实现志愿者与学生之间的初次互动,活跃课堂氛围,通过畅谈自己的烦恼、帮助别人解决烦恼、回忆与分享自己快乐的往事等,使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快乐的简单意义以及烦恼面对与解决的方法等,从而达到让其快乐做人的目的,同时,志愿者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初步的良好的沟通互动与信任关系,为日后活动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 |||
游戏1: (与“烦恼“讨论同时进行) |
1、确定问题:每位成员4张小纸条,写上自己目前生活中的烦恼及麻烦 2、选出记录员一名 3、成员不记名的将纸条投入团体中央 4、领导者收集烦恼和成员讨论类别,在烦恼图上属于哪个区 5、领导者选出成员共同之烦恼,用脑力激荡法找出解决策略完成问题解答 6、团体分享本活动后,讨论今后如何面对烦恼 |
协助成员了解自己的烦恼及解决方法,集思广益,彼此相互思考来解决问题,同时达到分享或交换自身宝贵的经验的目的。 | ||||
所需资源:一张大海报(画上烦恼区分图),每人4张小纸条(共约40张左右),笔约10支 | ||||||
游戏2 (5-10分钟左右,以备时间富裕时使用) |
缩小包围圈 时间:5分钟,人数:10人左右 步骤: 1.让队员们紧密地围成一圈,包括你自己。 2.让每个队员把自己的胳膊搭在相邻同伴的肩膀 上。 3.告诉大家我们将要面临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这 项任务是大家要一起向着圆心迈3大步,同时要 保持大家已经围好的圆圈不被破坏。 4.等大家都搞清楚了游戏要求之后,让大家一起开 始迈第一步。迈完第一步后,给大家一些鼓励和 表扬。 5.现在开始迈第二步。第二步迈完之后,你可能就不必挖空心思去想那些表扬与鼓励的词语了,因为,目前的处境已经使大家忍俊不禁了。 6.迈第三步,其结果可能是圆圈断开,很多队员摔倒在地。尽管很难成功地完成任务,但是这项活动会使大家开怀大笑,烦恼尽消。
安全:在迈第三步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不要让有些 队员摔得过重 |
旨在通过游戏互动活动,使小组充满活力,创造融洽的气氛,为后续培训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让队员们能够自然地进行身体接触和配合,消除害羞和忸怩感。 | ||||
总结指导(10分钟左右) |
1、回顾及总结刚才进行的讨论活动。 2、总结归纳后,引导每个学生分别对此次的活动所带给他们的收益、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对活动进行的建议与想法进行表达与彼此间互相交流与沟通。同时,志愿者对每位学生分享与交流的信息进行记录与观察,以便下次其他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与进行。 3、进行总结陈述,谢谢每位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参与,布置相应的爱心作业等。 |
1、和志愿者一起回顾刚才的活动,并且认真倾听志愿者的总结。 2、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每个人分别对此次活动的感受、收获及意见、想法等进行表达与分享交流。 3、记录志愿者所留作业,认真完成。 |
巩固讨论的相关内容,切实体会快乐的真谛,并掌握相应令自己感到快乐及解决自身烦恼的方法,以便于日后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做到真正的抛弃烦恼、寻找快乐、健康成长的目的。 | |||
爱心作业 |
运用活动中所获得的解决烦恼的方法,解决自身目前面临的一件令自己感到烦恼的事情,并同时做一件令自己能够感到快乐的事情。 | |||||
第二次活动——6月8日下午1:45-2:30 地点:永生小学
题目 |
画猫游戏 |
时长 |
45分钟 | ||
工作员之角色 |
任彦伶——leader 于彤——观察者 李珺——记录者 李鸿飞——观察者+拍照等 | ||||
活动目标 |
1、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使其认识到合作对任务的重要性。 2、在小组中体验自己的角色,建立自我认知。 3、在小组中感受归属感。 | ||||
活动重点难点 |
1、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融入到活动中,通力合作完成任务。 2、让每位成员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与收获,将自己的感受提升到意识层面。 | ||||
活动环节 |
志愿者活动 |
学生活动 |
活动目标 | ||
1、介绍此次活动的内容及画猫游戏的规则。(10分钟) |
1、介绍此次活动的内容以及流程。 2、介绍活动前的分组方案和画猫游戏的活动规则。 |
1、使学生了解此次活动的大致流程和规则,是活动顺利进行。 | |||
2、分组并取队名(15分钟) |
1、通过抽签的方式按抽签的方式将全体成员分成2-3个小组,每组3-4名成员,并为其所在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并选一名组长。 |
1、给小组取队名。 |
1、将成员分组,以便更好的进行游戏。 2、为小组取名,使小组成员加强归属感。 | ||
3、进行游戏(5-10分钟) |
画猫游戏:每个小组通力合作将已经准备好的猫的各个部分组合起来,组长戴上眼罩帖猫,其他成员负责指导并协助组长确定位置。贴的最快最好的小组每位成员有奖品。
|
1、组长带上眼罩。 2、小组成员指导成员帖猫。 |
通过10-15分钟的时间每组将猫的各个部分组合完成。 | ||
4、讨论活动进行后的感受和收获。(10-15分钟) |
激发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认真听取并予以回应。 |
发表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发言踊跃者有奖品)。 |
通过反思式的表达是小组成员了解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 ||
5、总结(5分钟) |
Leader总结活动的意义,以及此次活动进行的状况。 |
使成员进一步了解此次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 |||
6、补充游戏 |
1、把组员分为两组(每组4-5人) 2、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每一组先派出一位代表抽出一名组员的名字,并在30秒钟之内模仿组员惯用的表情、小动作、说话的方式、身体姿势等等,让其与组员猜是谁,才期间不能说话。最后给组员20秒钟的时间讨论得出一致答案。 3、两组轮流进行。比哪一组猜的准确。 |
注重考察组员对其他人的观察力,对别人的了解程度以及组员之间的合作程度。 | |||
所需用具 |
1、纸质猫的组合品3份(5元) 2、眼罩3个(15元) 3、A4纸5张(2元) 4、奖品若干(20元) |
第三次活动——6月22日下午1:45-2:30 地点:永生小学
题目 |
“帮助别人 认识自己” |
时长 |
45分钟 | ||
工作员之角色 |
李鸿飞——leader 李珺——观察者 于彤——记录者 任彦伶——观察者+拍照等 | ||||
活动目标 |
1、让小组成员发现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优点。 2、让小组成员认识到,自己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到对方,也能够通过他人更加充分地认识自我。 3、培养小组成员与他人交往的勇气和积极性。 | ||||
活动重点难点 |
1、让每位小组成员充分参与到活动当中。 2、让每位小组成员都能认识到与他人交往的积极意义。 3、让每位小组成员都能产生与他人交往的勇气和积极性。 | ||||
活动环节 |
志愿者活动 |
学生活动 |
活动目标 | ||
1、活动介绍及个人分享(10-15分钟) |
1、向小组成员讲述本次活动的主题:与他人的交往既能帮助别人,也能认识自己。 2、鼓励小组成员分享自己与他人交往的经历与感受,并作出分析。 |
1、聆听志愿者对活动主题的介绍。 2、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并参与对他人分享的评价。 |
让小组成员了解本次活动的主题,并对本次活动进行热身。 | ||
2、游戏进行(15-20分钟) |
1、请工作人员帮忙给每名小组成员发放20个糖果。 2、向小组成员讲述游戏“送糖果”的规则,并给大家3分钟的思考、提问时间。 3、游戏正式开始后,请出一名成员作为评价对象先说出自己的优点,然后其他成员依次指出在与他\她的日常交往中发现的他\她的其他优点(不可重复)。每指出一个,指出者就给他\她一个糖果,以此类推。游戏进行过程中记录下每个成员被他人指出的优点、收到的糖果数以及送出的糖果数。 4、游戏结束时总结出每个人的优点,再发给每名成员送出糖果两倍数的糖果,作为对发现他人优点的奖励。 |
1、聆听志愿者对游戏规则的介绍。 2、按照游戏规则积极参与游戏。 |
让小组成员认识到与他人交往能够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帮助作用,同时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
| ||
3、活动总结(5-10分钟) |
1、请小组成员分享对游戏的看法和感受,由志愿者总结活动的意义。 2、感谢大家的参与和积极配合。 |
1、积极发表自己对游戏的看法和感受。 2、聆听志愿者对活动的总结。 |
让小组成员认识到与他人交往的积极意义,进而产生与他人交往的勇气和积极性。 | ||
所需用具 |
1、糖果400个左右 2、黑板、粉笔 3、桌椅若干 | ||||
第四次活动——6月22日下午1:45-2:30 地点:永生小学
题目 |
“自己的苹果”游戏 |
时长 |
45分钟 | ||
工作员之角色 |
李珺——leader 于彤——观察者 任彦伶——记录者 李鸿飞——观察者+拍照等 | ||||
活动目标 |
1、让小组成员了解人与人交往中,怎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欢迎。 2、体会个性的重要性 3、教会成员面对自我,肯定自我。 4、通过回顾自己之前参加的活动,体会自己这几次活动后的变化。 | ||||
活动重点难点 |
1、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融入到活动中,体会自己个性的特点及重要性。从而达到自我认同,减少社会排斥对其造成的不良影响。 2、让每位成员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与收获,将自己的感受提升到意识层面。 3、回顾四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发现自己的进步与改变。 | ||||
活动环节 |
志愿者活动 |
学生活动 |
活动目标 | ||
1、介绍此次活动的内容及“自己的苹果“游戏的规则。(5分钟) |
1、介绍此次活动的内容以及流程。 2、介绍 “自己的苹果”游戏的活动规则。 |
1、使学生了解此次活动的大致流程和规则,使活动顺利进行。 | |||
2、进行游戏。(10-15分钟) |
1、请工作人员发给全体学员一人一个苹果 2、将苹果全收上来并当着学员的面将这些苹果打乱混在一起 3、志愿者将苹果收集回来全放在桌子上, 4、工作者可知道学员如何认领自己的苹果,如果大多数人失败,可视为一种失败,并须以此为基础进行接下来的讨论,激发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认真听取并予以回应。 |
1、让组员认真观察自己的苹果,可以揉它、挤它甚至抚摩它,但不能在苹果上做记号,重点是要记住自己的苹果是什么样的。 2、让组员来认领自己的苹果 |
1、通过10-15分钟的时间每位组员先要认识苹果的特点,寻找到自己的苹果。 2、利用类比的方法,将组员自己比作苹果,认识自我个性,体会个性的重要性。 | ||
3、游戏分享及总结(10分钟) |
向组员发出疑问: 1、有多少人在认领自己苹果时非常有把握?询问他们的经验 2、让学员说出在众多苹果中,自己的那个和别人的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3、启发学员讨论,为什么我们认人时远没有认苹果迅速 4、这个游戏告诉了我们哪些交际沟通的准则? |
1、确认自己是否领回了自己的苹果。 2、说出自己认领苹果时的感受与想法。 3、思考为什么有人很快就认出了自己的苹果。 4、体会交际沟通的准则 |
1、让组员通过分享游戏感受经验等巩固学习成果,提升组员对自我个性的认识,提高组员树立新形象的动力。 | ||
4、回顾、重温之前的小组活动,总结活动收获(10-15分钟) |
1、向组员发纸条和笔,同时介绍活动内容。 2、收集纸条,并选择性的读给大家听。 3、邀请组员分享:a最感兴趣的一节活动;b收获最大的一节活动; c参加这次小组活动的感受与收获 4、评估小组成效
|
1、请每位组员分别在纸上写上其他组员的改变或是新发现,也可以写上鼓励的话,写完后交给工作者。 2、分享感受a最感兴趣的一节活动;b收获最大的一节活动; c参加这次小组活动的感受与收获 3、填写问卷 |
1通过反思式的表达使小组成员了解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让组员重温小组内容 3、让工作者了解组员对小组的感受 | ||
总结(5分钟) |
Leader总结活动的意义,感谢大家参与与积极配合. |
| |||
所需用具 |
1、苹果15个 4、相关ppt 2、彩纸10张,彩笔10支 5、音乐 3、问卷 6、桌椅等 | ||||
四、活动实施效果
(一)“快乐”与“烦恼”
志愿者通过游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生活中面临的快乐与烦恼,合理解决他们的烦恼,帮助学生寻找快乐、创造快乐、抛开烦恼,并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行动去调节和保持快乐的情绪。10名小学生通过破冰游戏、自我介绍、头脑风暴等环节说出了自己的快乐和烦恼,各种话题写了整整一黑板,通过叙述发泄了自己的情绪,初步认识到快乐的简单意义以及烦恼面对与解决的方法等,达到快乐成长的目的,从而在一定层面上达到心理调适的作用。通过“缩小包围圈“的游戏,让学生们体会“快乐”,并且调动他们参加以后活动的积极性,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
(二)团队合作和成员角色认同
志愿者通过“画猫”的分组游戏要求每个小组通力合作将已经准备好的猫的各个部分组合起来,组长戴上眼罩贴猫,其他成员负责指导并协助组长确定位置,引导农民工子女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认同和分工。志愿者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农民工子女,经常运用鼓励的方式来激励青少年,培养农民工子女的自信与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的能力。
(三)帮助别人,认识自己
通过“我的优点”游戏及讨论,志愿者请农民工子女说出自己的优点并互相评价其他同学日常交往中发现的优点,用糖果记录自己获得的优点数量,让农民工子女认识到与他人交往的积极意义,并培养其与他人交往的勇气和自信心。让每个青少年都认识到与他人交往能够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帮助作用,同时了解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
(四)面对自我、肯定自我
通过认领“自己的苹果”游戏让农民工子女学会发现自己身上的个性特点,志愿者引导孩子们说出自己与别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让同学们意识到个性的重要,并且通过讨论让孩子们了解到何种性格能够赢得别人的欢迎,增强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达到自我认同,减少社会排斥的不良影响,增强自我认同感。学会交际沟通的准则,赢得别人的欢迎,并进行活动的回顾和总结。
在活动中,12名农民工子女能够认真听从小组志愿者的指导,积极地参与到游戏当中。志愿者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心理调试小组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寻找快乐、创造快乐,发现自己和他人身上的优点,并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行动去调节和保持快乐的情绪,使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快乐的意义以及面对烦恼的解决方法,学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了与他人交往的勇气和自信。每次游戏结束后的讨论中,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感受,并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对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意义产生了新的认识。为期一个月的活动,让农民工子女在轻松快乐的氛围里学到了自信和快乐,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正确面对自己生活困境,用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成长生活动,此次心理调试小组活动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了有效的积极作用。
五、活动延续——成立小天使爱心社,开展让爱驻“我家”专题心理调试活动,鼓励外来务工子女学会感恩,热爱生活。
在小组活动结束后的第三个月,开展一次活动延续,关注外来务工子女的改变。
通过学生交流、现场展示、社区老艺人讲述、北工大志愿者志愿服务介绍、播放ppt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以及新东城、新北京的发展和繁荣面貌。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热爱生活,助人为乐,帮助学生树立好好学习、立志为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信心与决心。
学会更多本领和技能,为“我家”服务,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与自然更加和谐。
(一)幸福家庭
我们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五个漂亮房子的绘图,我们分别认领了幸福家庭、快乐社区、和谐永生、魅力东城、美丽北京五个大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我们喜爱的家,好不好?
学生分别介绍自己家的成员(爸爸、妈妈、老人、饲养的动物、种植的植物……)
交流:你为什么想让这些都在你的家中呢?
使学生明白并懂得:我们的家中老少同堂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才能家庭和谐相处;同时,植物、动物也是我们大自然的一员,要爱护、保护它们,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快乐社区
你居住在那个社区?都到社区参加过什么样的活动?有什么感受和收获吗?和我们大家说一说。(重点启发身边的优秀党员的表现)
学生阅读剪贴《虹桥报》的展示,突出讲述图片和文字中我校的活动和学生的特色,启发学生的自豪感,感受社区这个家对我们少年儿童的关怀和爱护。
请社区布贴画老艺人陈奶奶展示自己的布贴画作品,开阔学生的眼界。这位老人是我校毕业生的家长,多年前就将自己的优秀作品赠送给我校老师,同时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尊师重教,感谢师恩,给现场的学生以真实、深刻的教育。
老艺人将自己的小幅作品送给现场的学生,寄语希望。
(三)和谐永生
启发:你在永生小学几年了?你的绘画房子里都写了什么?说说你最欣赏的老师和喜欢的同学吧。
我们永生开展的很多实践活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吗?
在各种活动中你一定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吧?来。给我们大家展示展示。(奖状、证书、作品等)
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真实的表达,体现出永生小学这个家健康向上、和谐发展的分为与面貌,学生们在这里除了学习知识,增长本领,更能通过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浓浓真情。
(四)魅力东城
利用ppt呈现新东城崭新的面貌:东城老胡同、老四合院、古观象台、北京火车站、前门商业街、新东方购物广场、地坛公园、中国美术馆、全聚德老字号店、东城立交桥、王府井天主教堂、首都博物馆、天坛……
交流谈话:你是外来打工子女,你去过东城的哪里?美在哪里?还想去哪里?
(五)美丽北京
导入:其实,我们居住的首都北京更美丽。今天我们也请到了北京工业大学的志愿者,让他们来给我们说说他们志愿北京服务的情景,好吗?(志愿者对北京的介绍和自己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感想体会)
志愿传递活动:学生穿上志愿服务的标志服装,演示情景剧《我做盲人的眼睛》《我们应该这样做》,通过现场的模拟表演,让学生们观察、体会、解决、互助,进一步体会在北京这个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让爱驻“我家”
全体朗诵自编童谣《让爱驻“我家”》
我有一个家,老少同堂屋檐下,知心贴心多温暖,幸福生活笑哈哈。
我有一个家,社区邻里多融洽,互帮互助齐携手,快乐活动人人夸。
我有一个家,和谐永生你我他,师生努力争荣誉,教育教学都不差。
我有一个家,东城处处美如画,老城新区共发展,同心建设蓝天下。
我有一个家,美丽北京多繁华,文明公民我做起,比比谁的贡献大!
六、基本经验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进城务工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新群体,与本地儿童一样,他们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应该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权益容易被忽视。通过蓝天行动让这些孩子和北京的孩子一样,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平等地享受着首都的优质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些家长把孩子带到北京读书最主要的原因是老家没有人照顾孩子,并没有考虑孩子来京是为了接受较好的教育,所以他们并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身心发展,更谈不上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所以50%左右的孩子的学习只有靠老师来抓,家长基本不管。他们大部分都属于流动的打工族群体,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良好的习惯,更没有始终如一的学习历程,经常是家长打工到哪里,孩子便跟随到哪里。因为我校紧邻全国有名的红桥市场,前些年,大部分打工子女都是那里商贩的孩子,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还比较高,也在内心有一定的培养目标。随着红桥市场的大力改造,这样的生源已经没有,这些年不断入学的孩子的家长都以个体经营为主维持生计的小商小贩为主,多数是在学校附近卖水果、蔬菜、早点、修车、修鞋、超市服务、街道清洁等,较好一些的从事销售水产、玩具或做保洁员工作。所有外地来京务工子女都租住在学校或经营点附近,95%为窄小的平房。由于住房条件差,大多数孩子没有自己的书桌,更谈不上良好的学习环境。因而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学习自觉性偏低。由于家长忙于生计,又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对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的眼界基本不关注,所以这些学生明显表现为眼界窄,课外知识贫乏,没有健康向上的阳光心理状态,在展示自我、调整自我等方面比较胆怯。
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我们提升学生素质,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健康成长为目标,成立了“永生小学小天使爱心社”,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开展“阳光成长在东城·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很好的举措 ,它将以多种方式的活动,拉近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距离,沟通两类孩子们之间的内心,强化和谐的理念与快乐成长的氛围。成立“一帮一或一带一”小组,利用互联网、电话、通信等多种方式,发挥高校优秀农民工学生的互助作用、引领作用、激励作用,将他们的成长经历与面对困难时调整自我的方法和小学生进行交流,面对面的让学生有一个真实的感受和学习的榜样,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在内心强化信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面对生活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北工大志愿者开展的专业心理调试小组活动,在“快乐与烦恼”、“团结与信任”、“帮助别人,认识自己”和“面对自我,肯定自我”四次主题各异的活动中,志愿者运用社会工作学中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巧,按照精心设计的活动步骤和游戏内容,与同学们进行了丰富多彩的互动。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不仅度过了一段高兴快乐的时光,更在一次次分享、一个个游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增强了自信心、自尊心,学会了更好地与家人、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活动的成功开展以及其中所体现出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得到了永生小学和体育馆路街道团工委的好评,也为未来青少年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范例。
以幸福我家、快乐社区、和谐永生、魅力东城、美丽北京五大板块,通过讲述我家社区故事、座谈我喜爱的老师同学、学生剪贴作品呈现、社区名人现场展示、北工大志愿者支援服务、本校打工子女支援传递等丰富的活动,学生通过讲、看、学、展、悟,了解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树立了团结助人、文明守法、志愿服务、建好家园的决心和信心。
随着工作着经验的积累,我们将继续在更多的农民工子女中推进快乐、轻松地心理调试小组活动,依托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智力资源,为农民工子女开展心理辅导、心理疏导,开展心灵沟通的小游戏,引导农民工子女拥有阳光健康的心态。创造机会让更多高校学生走进校园,或着手拉手一同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活动中增进交流,学会如何更好的与人相处,培养自己受挫的能力和乐观向上的良好意志品质,进而形成强不骄横、弱不气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健康向上的氛围。从而在心理上摆正自己的位置,以消融城乡竞争不平衡带来的对立与矛盾,为人际和关系和谐、家庭团结和谐、邻里社会和谐创造有利的条件,建立良性的健康心理循环。
永生小学 金梅
体育馆路街道团工委 孙婷婷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系 于彤等
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