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边同学考虑是找工作还是读研时,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张振东却从容坚定地决定:“走,去西部支教!”谈起大学毕业时的这个决定,他仍然觉得十分有意义。
对张振东来说,去西部支教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从电视、网络上了解到的西部教育的现状,师兄师姐口中描述的西部地区敬业的老师和淳朴的学生,内心积蓄已久的从事志愿行动的愿望,都是这一决定的原动力。
有人不理解,难道你不怕苦、不怕累吗?“参加支教的目的就是锻炼自己,艰苦的条件更能磨砺人的意志。”张振东回答,“若想享受生活,我不如留在北京。”
经过选拔,张振东成为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并被大家选为团长,前往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峡民族学校支教,一段新的人生旅程正式开始。
东峡民族学校坐落在一片原始森林脚下,尽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支教工作开展的难度还是让张振东始料未及。学校的食堂常年只有面片,生活用的是山泉水,即便夏天也冰冷刺骨。生活条件的艰苦还在其次,语言不通和学生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是工作开展的最大难点。
面对现状,张振东放弃了原本设想的教学计划,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开展教学的第一步。他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式,通过幻灯片、影视教学等方式,激发孩子们对语文这门课的兴趣。尽管起步并不简单,“但这是我在西部学到的第一课,理想要与实际联系起来,并在实际基础上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西部学到的第二课是通过家访得来的。张振东利用周末和假期去家访,好多学生家里不通车,只有靠走路。在家访过程中,他真正感受到了西部农村的相对落后和人民的淳朴以及对知识的尊重。“有一次我们步行了3个小时去一个叫阿顺贤的小姑娘家里家访,她的聪明上进,她父亲对于知识的尊重都让我十分感动,也更坚定了我做好支教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一年的支教经历,让张振东变得更加成熟稳重。他重新回到北大燕园,选择在教育学院学习。而且,他仍然活跃在北大研究生支教团的队伍里,参与下一届支教团志愿者的选拔、培训、管理和服务,“我能做的,是立足于现实,从做一名志愿者,从号召更多的人做志愿者开始,尽自己所能,为那里的孩子带来哪怕是一点一滴的希望与改变。”(赵婀娜)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