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
2017年4月28日,中华儿慈会理事长王林兼秘书长在“十亿爱”感恩大会致辞。(资料图)
2010年1月12日,多家媒体播发了一条消息: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简称:中华儿慈会)在北京成立。像是初生的幼鸟,中华儿慈会发出第一声微弱的啼鸣。
当年出席成立仪式的很多人,包括首任理事长魏久明在内,都没有想到,这只幼鸟会在7年以后一飞冲天,成长为募款超过十亿的慈善组织。
而为了这一天,魏久明和一众同仁已经努力了14年的时间。
出生于1933年的魏久明是中国第一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主要起草人,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从事青少年工作。他在工作中发现,由于我国家底薄弱,人口基数大,青少年中仍有一些人面临困惑,如无人监管扶养的孤儿、流浪儿、问题少年等,他们需要得到帮助。
1996年,魏久明和曾经共同从事过青少年工作的李启民、袁正光、王林等人决定共同创办中华儿慈会。
以个人名义发起成立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之前并无先例,启动资金也没有着落,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经过多方努力,终于有一位旅居泰国的爱国华侨愿意出资1000万元玉成此事。
就在一切顺风顺水的时候,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启动资金到不了位,筹办中华儿慈会的事业暂时搁浅。
事情在2008年遇到了转机。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全民爱心捐赠高潮涌现,中华儿慈会的筹备再次被提上日程。
2009年9月10日,中华儿慈会获国务院批准,上海鑫成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基金会的成立捐赠原始资金2000万元。
水到而渠成。
对于一个初生的公益基金会来说,中华儿慈会的成长速度可以用“狂飙突进”来形容。善款从0到1亿,中华儿慈会用了908天。从1亿到2亿,仅仅用了372天。
募款额飞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困境少年儿童得到救助,烈火烹油一般,更加激发了员工的公益热情,也暂时掩盖了机构发展过程中的弊端。
2012年12月10日,周筱赟微博举报,中华儿慈会2011年的账目上,一项“支付的其他与业务活动有关的现金”金额为48.4亿元,远远高于当年接受捐赠收到的现金8000多万元,怀疑可能存在洗钱行为。
当天晚上,中华儿慈会发文澄清,财务人员的重大失误将账目中一项本应为4.75亿元的金额,写成了47.5亿元。
2013年一年,中华儿慈会接受了国家相关部门审计13次,最终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捐赠者用捐款表达了信任。从“小数点事件”发生后第五天开始,中华儿慈会的筹款应该从之前的平均每天23万涨到42万。
之后,中华儿慈会开始了全面整顿。重装上阵,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
2017年3月23日,中华儿慈会募款额突破十亿元,其中个人捐赠占总捐款额的61%,企业捐赠占总捐款额的39%。
“有时候花钱比筹钱还难。”中华儿慈会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林在接受新华网公益频道专访时说。
2015年8月31日,中华儿慈会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林做客新华访谈。(资料图)
新华公益:万事开头难,开创之初的中华儿慈会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王林:刚开始,中华儿慈会只有12名员工,基本都是一些离退休干部,凭自己的热情和爱心去做事情。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是“热心有余,专业不足”。很多项目都是拍着脑袋决定的,觉得这个事情对孩子们好,我们就做。项目开展之前没有做可行性论证,有的甚至连执行方案都没有。
当时的办公经费也很紧张,我们曾经想花6万块钱买一个财务软件,这样财务报表就可以自动生成。后来觉得6万块太贵了,就没买这个软件,用人工去填算。结果就出了问题。
新华公益:2012年发生的“小数点事件”是中华儿慈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事件,但是对于机构的负面影响并不是那么大,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王林:那时候我们全年资金总流量最大流出额为5.88亿,根本不存在48亿的资金流量规模。
所以这件事情,第一,我们自身没有问题,自身没有问题就好澄清。第二,我们的管理存在问题,于是我们就正视问题,并且要加以解决。我们把2013年定为管理年,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避免再犯这样的错误。
我们每年的12月10号,都要开全体会议反思这件事。我们感谢爱心人士的帮助,感谢公众对我们的监督。正是因为有了那次事件,我们才会警钟长鸣。
新华公益:您曾经说过“小数点事件”是中华儿慈会的一剂清凉剂。之后中华儿慈会做了哪些调整?
王林:这一事件后,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从项目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建设进行了反思和整改。
2014年初,正式施行考勤制度,加强队伍纪律管理。为每个项目都制定了详细的执行手册、运营手册,做到有章可循。更新了一半以上员工,队伍的平均年龄从过去的50岁变成了30多岁。
不仅队伍要变,观念也要变。如果还是用老一套的观念来做公益,就会限制基金会就发展。我们要提高服务意识,明确我们的任务是为捐赠人和被救助者服务的。
还有就是要讲究效率。公益也要和市场一样讲究投入和产出,要把每一分钱都花好,把每一分钱的作用都发挥到极致。
新华公益:不仅募款不容易,花钱也不容易。
王林:是的。所以现在筹款多了,我们没有一味乐观,因为有时候花钱比筹钱还难。如果你花不好这个钱,它带来的影响不只是筹款下降的问题,还有公众对整个机构的的质疑。
建立一个公益品牌是需要时间沉淀的,毁掉了一个品牌却很快。对一个这个公益机构来讲,信誉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生存,一旦失去了信誉,失去了公众的信任,公益机构就很难生存了。
新华公益:中华儿慈会募款额中个人捐赠占总捐款额的61%,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互联网在线募捐平台。您觉得互联网募捐平台会成为公益机构募款的“富矿”吗?
王林:去年的互联网大会上有已经有专家提出,互联网的人口红利阶段已经基本结束了。虽然现在我们每年都能从互联网募捐平台募来大笔善款,但是万一互联网募捐平台本身出了问题,或者平台战略调整不做了,基金会的摊子已经铺这么大了,留下的资金空洞我们靠什么填补?
未来是大数据、云计算的天下,我们需要居安思危、提前布局,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募款渠道,形成一个庞大而具有较强价值认同感的捐赠者社群。这才是未来公益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慈善法实施后,公益行业将面临越来越强的竞争,如果缺乏核心竞争力,将来是会被淘汰的。
当然,建立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所以我还希望大家能宽容,给公益机构尤其是一些有想法的年轻人试错的机会。
新华公益:中华儿慈会还有将近四成的募款来自于企业,对于拓展企业捐赠渠道您有什么想法?
王林:过去,公益机构跟企业就是伸手要钱。但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自身也面临着很大的下行压力。公益机构应该重新认识和企业的关系,和企业一起成长。
企业发展到哪里,公益就应该做到哪里。但是企业做公益不专业,公益组织可以从专业角度提供帮助,承接企业的公益项目,拉近企业跟当地民众的距离。这样企业得到了认可,公益机构也得到了发展,形成一个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
(郭士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