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晨报
尚丙辉是广州一废品收购站老板,多年来他扶助了不少流浪者。今年,他的生意亏了十几万,手头十分拮据。他请流浪人员吃饭,每个人派了100元红包。老人却生气地说:“你以前都是五百五百地给,是不是名气大了,看不起我?”(12月28日《新快报》)
帮助他人做慈善,是值得鼓励的社会行为。但不得不指出,如今很多慈善目的是好的,但方法上都是有欠缺的。比如,直接给需要帮助的人金钱或者物品,在国外早已经淘汰。前两年陈光标到纽约送钱的遭遇也已经证明了。另一种,那就是很多本身并不富裕的人,省吃俭用去帮助他人,这样的行为令人感动,但这样的人毕竟能力有限,更何况,牺牲自己和家人的善举也难以让更多的人去学习和模仿。
多数人认为做慈善的方式就是捐钱,但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捐的钱到底是不是真的做了好事,或者最后有没有用到实处。而通过尚师傅以及很多的事件证明,接济式慈善救急不救贫且不说,最终,往往会使懒人更懒成为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其实,以专业的视角来说,慈善在社会的落地生根,需要慈善专业化。简单来说,一者,慈善需要专业的机构来经营。目前中国公益慈善组织为40万个,而人口数量仅有中国四分之一的美国,这一数字为190万个。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富人有钱捐不出去、穷人没钱得不到资助。二者,能力有限的普通人应该去做的是志愿者。2012年全美有超过6450万人参加过志愿服务,几乎每4名美国成年人中就有一人当过志愿者。相对来说,我国的志愿者较少,更多的人喜欢像尚丙辉一样搞个人慈善。结果是,帮助他人有限,做慈善的人却备受消极结果的打击。慈善要想良性发展,必须脱离这种苦情、接济式的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