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李博晶
20天,一支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帮助果农网上销售15000单、75000斤大樱桃,助果农增收30万元——在2015年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交流会暨首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烟台市“乡约青春”大学生农村电商志愿服务项目晒出的成绩单,让人颇为意外。
“平均每天增收1.5万元”的成绩,源于该团队发起的“我为家乡代言”活动。活动的核心是,让各地烟台牟平籍大学生志愿者“扎堆儿”网销家乡大樱桃、苹果等农产品,给存在销售困难的果农拓宽销售渠道。
曾几何时,一些青年志愿者热衷于“周末上街摆摊”“节假日慰问孤寡老人”等简单服务活动,虽然也有一定意义,但既零散、随意,难以形成品牌,又千篇一律,无法持续吸引青年参加。有的志愿服务甚至存在专业性问题,屡屡受到学者批评。
但这一次,类似“乡约青春”这样兼具创新和技术含量的获奖项目涌现了很多,在团山东省委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谢宁看来,这正折射出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处于转型期:“服务理念上,从简单的好人好事向社会化融入转变;管理机制上,从分散自主型向专业规范型转变;服务方式上,从简单劳动型向专业服务型转变。”
不仅要满腔热情,还要有专业知识
“请顾问团进行微课程授课,教师指导团进行专业指导,是必不可少的。”鲁东大学机械专业大三学生王子一是“一米阳光”临终关怀微公益的负责人之一,他认为,专业化的培训课程是参加志愿服务的第一步。
由于服务对象的身心较为敏感,这项志愿工作必须细致再细致。王子一的团队每学期都设置了一个课程体系,每个体系有5次讲座和实践,主要有医学伦理学、心理学、护理学、社会学等,“我们会学习临终关怀的历史及国内外对比,学习如何快速有效沟通,学习如何给老人进行基本护理、喂药喂饭和翻身等”。
有效沟通的课程,让王子一的团队明白如何有的放矢地疏导被关怀对象。王子一说,由于部分对象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沟通较困难,于是,他们决定排练“微文艺”唱歌曲、讲笑话,或者手工制作“微礼物”,手栽小绿植、叠纸玩具,或者开展“微服务”,捶捶背、洗洗衣,用有温度的实际行动与老人产生情感共鸣。
在他看来,专业化源于对每位老人情况的了解。活动之前,他们把每一位被关怀对象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兴趣爱好、从业经历、个人需求等记录整理,建立专属档案,从而实现志愿服务的“私人定制”。
从2013年创建至今,“一米阳光”临终关怀微公益团队已经组织277名专业志愿者,结对45名临终老人,王子一表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较欧美国家发展滞后,现有临终关怀机构备受社会压力,专业从业人才匮乏。我们也希望吸引更多更专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业”。
如何把志愿服务做得专业些,这也是团山东省委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谢宁关注的问题。谢宁带队在基层调研时曾经发现,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很高,接受服务培训的需求也很旺盛,但是缺乏专业师资力量的问题非常突出。
“我们决定,先从志愿服务培训人才队伍的组建上破题,着手组建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讲师团。”谢宁介绍,讲师团从全国范围选聘青年志愿服务的专家学者,组成讲师团顾问委员会;从全省17市、20余所高校中选拔出志愿服务兼职讲师200余人,其中包括大学教师、专业志愿者团队负责人、优秀志愿者代表、相关行业领军人物,“授课内容涵盖志愿服务理念、志愿服务技能、团队管理等5大领域18个类别,基本满足志愿者受训需要”。
结合当地资源挖掘创新项目
山东曲阜志愿者协会会长宋娟在走访时发现,当普通人家的孩子假期在夏令营、补习班度过的时候,留守儿童却无处可去,甚至经常听到留守儿童溺水身亡的消息,“留守孩子感情缺失,情绪无处宣泄,很容易悲观。在假期,没有学校老师引导,更容易出现事故”。
“怎么能让这些孩子有人管?怎么能聚拢这些孩子?怎么能让他们在假期中既玩又学?”这几个问题在宋娟心中挥之不去,于是,“留守儿童国学圣地游”的项目诞生了。
项目化运营,这已是山东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趋势。谢宁发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别是2009年山东全运会后,山东青年志愿服务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局面,志愿者数量急剧增加,服务领域越来越广,工作机制越来越完善,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扩大。但是,分散自主的活动仍然亟待转变。
宋娟认可这一点。她说,与此前没有成项目的、零散的活动相比,现在的项目受众面更广、影响大,每一期都接收100个来自全国各地的留守儿童参加活动,“孩子们来到孔子的故乡可以学习中国的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更加长远”。
把关爱留守儿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利用当地儒学资源融合在一起,这并不只是简单的加法式创新。“国学是博大精深的,是需要我们的下一代进行传承的,我希望留守儿童们都可以走出自己的家乡,多去学习。”宋娟说,4年多来,她的项目从未间断实施。
在此次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一系列创新的志愿服务项目摆在评委案头,相较以往,它们更注重提炼出模式、制度及运行规律。例如,“牵手留守儿童,关爱放飞梦想——牵手关爱行动”项目探索形成“纵向横向”模式,纵向,建立上下衔接的三级管理队伍。横向,根据专业特长,成立了心理咨询、学业辅导、法制宣传、交通安全自护知识宣讲等7大专业志愿服务队,提供差异化服务。
“放牛班的春天”项目也是如此。该项目创新出更实惠、更短期的“温心咨询法”形成1 2模式,即一个主心理咨询师,一个家庭心理辅导员,一个辅助心理辅导员,从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面同时解决青少年的困惑、困难,帮助迷失青少年尽快回归社会。
引入社会资源带动项目起飞
魏亚楠难以忘记,2015年春节,她所负责的“小泉娃关爱”项目走进商河县为贫困的孩子建立图书室。这是她第一次接触留守儿童,“他们与一般的孩子好像区别不大,特殊的是有些留守儿童的眼神看上去很空很呆,不知道在想什么,很腼腆,什么都不爱说”。
在泉城济南,像亮亮这样的农村留守儿童以及被父母带在身边的外来务工子女还有2599名。魏亚楠把他们叫做“小泉娃”,并以此命名了志愿服务项目,由济南市志愿者协会组织发起,并于2014年正式实施,形成“结对关爱成长服务”项目运作模式。
项目早先并不完美。他们曾开办“四点半课堂”活动,吸引孩子们每天4点半到社区青年服务站由志愿者辅导做作业,甚至免费接受音乐、舞蹈培训。不过,由于没有社会资源的注入,活动开展相对零散,效果也不明显,“我们只有体制内的资源,这些并不能满足我们开展全部的活动”。魏亚楠说,他们一直在尝试吸引社会资源投入。
慢慢地,项目和63家社会公益组织形成了长期联系和合作,保障了项目能常态化开展更有效多样的活动。在资金来源上,项目前期还入选了首届济南市公益创投项目以及山东省优秀公益组织项目,获得8万元专项资金,在经济上确保了结对活动以及各项服务的开展。魏亚楠还希望,通过希望工程向社会爱心人士募集更多资金,全部用于“小泉娃”的成长。
人员方面也是如此。魏亚楠实现志愿队伍多元化,建立起由项目专员队伍、组织社团队伍和爱心人士队伍为主导的“小泉娃关爱”志愿服务队伍,累计参与服务76765人次。
“我们采用的是立体式结对模式。一方面,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为项目的运作提供资金、资源保障;另一方面,引入更为专业的志愿服务队伍和公益组织,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形式。”她总结道。
据介绍,截至目前,项目已与济南市2.9万名农民工子女及2599名6~14周岁贫困的留守儿童形成有效结对,实现对这两类群体的结对全覆盖。
不仅是济南,烟台市也在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源。团烟台市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主动对接爱心企业、有关社会组织,在全市范围内挖掘培养志愿服务组织资源。青年志愿者医疗支农服务队、科技支农服务队、文化支农服务队、“一助一”服务队、政策宣讲服务队,先后都成立了。
地方和高校两大平台同样成为团组织合作的渠道。截至目前,烟台已有4所驻烟高校、23个街道、98个社区参与了“校地共青团共建”试点工作,各级团组织累计发动近万名大学生参与了教育、文化、科技、法律、卫生等社会公益服务以及社区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以此带动高校教育资源、科研力量,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以大赛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
此次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交流会现场共颁发志愿服务金奖30项,银奖70项。大会共达成签约项目31项,金额达537.9万元,单单是烟台的青年企业家,就成功与参加志交会的17个志愿服务项目对接,达成金额94.2万元。
其实,2014年,团中央、民政部、中国志愿者联合会已经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交流会,社会反响有目共睹。
“志交会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志愿者与困难群体的供需对接平台,志愿者、志愿者组织之间交流学习平台,志愿服务和社会热心人士的资源配置平台,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的展示推广平台,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推广平台。”谢宁说,他们希望通过这5个平台实现“以展促工作,以赛提水平”,提高青年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谢宁的另一个希望是,能通过项目大赛传授专业技能,教授科学方法,进而传播志愿服务的正确理念,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顺利完成专业化转型。
对于赛会举办地烟台而言,志愿服务转型的一个例证就是试点“志愿山东”App,志愿者可以在App中输入当日爱心行动情况,浏览下周志愿服务预告,并实现活动管理。待该系统软件在全市启用之后,志愿服务工作将离集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更近一步。
“过去人们常说,志愿服务三月来四月走,雷锋叔叔没户口。这当然也是志愿服务项目发展初期的一个通病。但是,这次获奖的项目,要么是已经持续开展了很长时间,在服务地拥有了很好的口碑,要么就是已经形成了长远的项目规划,若能坚持下去,定能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谢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