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常奶奶为观众指路。本报记者 饶强摄
志愿者历来是世界大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京田径世锦赛共招募了2760名志愿者,大部分来自首都高校及社会各界,还有港澳志愿者50人,国际志愿者、社会志愿者120人。在鸟巢内外,志愿者们答疑解惑,热情服务,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也许,你不知道他们每个人的名字,但他们忙碌的身影和热情的笑容,你一定见过。
常奶奶的故事:
北京冬奥会,还当志愿者
“您好,请出示门票,我为您指路。”昨天下午,鸟巢A1入口处,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身穿蓝色运动衫,手持小喇叭,精神矍铄,嗓门洪亮,为观众送去一句句温馨的提示。老人叫常志复,今年已经73岁高龄,是本届世锦赛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也是志愿者中的“大明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常奶奶”。
常奶奶的职责是为观众提供引导服务。找不到看台、卫生间、电梯,想买纪念品和食品,不知道在哪儿坐公交车和地铁,无论观众有什么问题,常志复都能帮忙解决。为了做好本届世锦赛的志愿服务工作,常奶奶用心记下了鸟巢里每个饮水处、卫生间、急救站、餐饮销售点和特许商品销售点的位置,简直就是赛场的“活地图”。
虽然每天的晚场比赛傍晚6时多才开始,但按照规章制度,常奶奶下午4时30分就上岗了,常常忙活到将近夜里11时才能回家。“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很充实,被人需要、为人解忧是一种幸福。而且我觉得我的体力比很多年轻人还好,我经常鼓励年轻的志愿者,大家一起加油。”常奶奶笑着说。
有的观众不敢相信常奶奶是志愿者,就上前询问,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都纷纷向她竖起大拇指。有不少观众上前和常奶奶合影,还请她签名,一时间她仿佛成了赛场上的大明星。常奶奶说:“如果有人和我合影、让我签名,我一般都婉言谢绝了,因为我不是明星,我只是志愿者,我要抓紧时间为大家服务。”
男子百米“飞人大战”当晚,看台上人声鼎沸,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距离看台咫尺之远的A1入口处,常奶奶一直在坚守岗位,“听到里面那么热闹,我心里很痒痒,真想看一眼比赛啊!但我不能这么做,我不能忘了志愿者的承诺和职责。”
“等2022年北京举办冬奥会时,我就80岁了,希望那时我还能成为一名志愿者。”常奶奶憧憬着未来。
小张展的故事:
破格录取的“小大人”
提起常志复,为本届世锦赛服务的志愿者几乎都知道。“我知道常奶奶,她年纪比我奶奶还大呢。”说这话的小女孩叫张展,也是本届世锦赛的志愿者,在G1口提供引导服务。张展还未满16岁,在本届世锦赛志愿者中属于“小不点儿”,是破格录取的。
昨天下午,张展和她的同伴拿着一把印有世锦赛吉祥物的小旗子,分发给前来观赛的观众。张展身材瘦小,面庞稚嫩,很多观众都不相信她是一名即将上高中的学生。“我听到不少人说‘呦,小学生都当志愿者了’,我真是哭笑不得。”张展说。
在家,张展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在志愿者岗位上,她却是一名“小大人”。“有的观众走错了路或者走了很远的路,很着急,我给他们指路之后,他们免不了跟我抱怨几句。遇到这种情况,我会耐心解释,最大限度地理解他们。”张展微笑着说。
别看张展年纪小,她已经有过一次当志愿者的经历。去年,在妈妈的帮助下,张展到加拿大的一个乐园做志愿服务。她说:“我当时是抱着试试的态度,当我帮助别人后,别人都很高兴,都对我报以微笑。那次经历让我明白了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后来就喜欢上了志愿服务。”
本届世锦赛对志愿者的年龄要求是满18周岁,张展是破格通过审核的。她说:“我当时做了一份简历,介绍了我以前的志愿者经历和外语优势,然后发到组委会的邮箱里,后来真的通过审核了,我简直高兴坏了。”
正值暑假,张展的同学有的去旅游了,有的补习功课,而她每天准时到鸟巢上岗,很晚才能和同事搭伴儿回家。“虽然很辛苦,但能为家门口举行的比赛服务,我认为很值得,也感到很骄傲。”
国际志愿者的故事:
漫游世界的感觉,真好
“除了母语法语,我还会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和希腊语。”“我嘛,来自巴塞罗那,会说西班牙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荷兰语。”来自法国的玛蒂尔德和西班牙姑娘奥尔佳,是本次世锦赛的国际志愿者,主要负责比利时队的随队翻译工作。
“当志愿者能够真正参与到赛事中,还能帮助别人,比单纯当观众有意思多啦。”玛蒂尔德说。玛蒂尔德是一名翻译,2002年开始参加体育赛事的志愿服务,由于工作时间相对自由,每年都能作为志愿者参加几次比赛。“田径是我最喜欢的运动,几周前,我在网上看到北京世锦赛招募志愿者的信息,就报名了。”国际志愿者来京参加志愿服务没有酬劳,还要自己负担全部费用,寻找住处,“但这很有趣,也很有意义,而且你会在不同城市见到之前结识的朋友,这种感觉非常好。伦敦奥运会我就参与了,明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希望还能作为志愿者参与。”
作为志愿者,玛蒂尔德去过很多国家,不过这是她第一次来到中国,陌生的一切让她十分兴奋,“北京太大了,看地图以为步行能到达的地方,动不动就要好几公里,在欧洲可不会这样。”
和玛蒂尔德一样,奥尔佳也是首次来到中国。她是一名设计师,曾参与过奥运会和冬奥会的志愿服务。“2008年,我看到北京举办的奥运会,非常美妙。这次当我身临其境,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拍照留念。”说着,奥尔佳笑起来。
别看两位姑娘语言天赋出众,却对中文一窍不通。“我曾经试图掌握最基础的中文,但是太难了,跟欧洲语系有很大不同。”奥尔佳说。玛蒂尔德10年前就曾接触中文,如今依然只会说“你好”“谢谢”而已,“我很喜欢中文歌,但是学不会。”
本报记者 高炜 王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