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公益时报
公益人、公益组织要交流的话可以去哪儿?除了办公室,公益公共空间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早在2006年,广州的“807公益图书馆”就曾以“公益人集结地”闻名于公益圈内,由一群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运营管理。它最初的创办,就是希望给无钱无活动场所无身份的草根公益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场所。2013年,在租金等问题的压力下,“公益图书馆”不得不选择闭馆。两年后,调整了发展思路和方向后,“807公益图书馆”重新开张,并在今年7月拿到民办非营利企业资格,成立了“广州市越秀区捌零柒社会服务中心”。
北京的圆恩空间和鸿芷咖啡是另两家知名的公益空间,它们不仅仅是可以提供咖啡的实体店,更是行业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大本营。
那么这些公益公共空间是如何运作的,又能给公益提供什么呢?
807公益图书馆:
打造平等交流的公共空间
开馆活动:马拉松读书会
6月21日,以“马拉松读书会”这种特殊的开馆形式,807公益图书馆开始了它新的征程,慕名来参加读书会的人,来自各行各业,他们相聚在一起,从彼此陌生到互相交流,体会阅读和分享带来的乐趣。
在开馆日当天,除了“马拉松读书会”在“807公益图书馆”的主场活动外,还有另外11场活动在分会场同时举行。这11场活动中,既有其他公益机构举办的工作坊、沙龙秀,也有公益达人分享公益路途上的艰辛与不易,还有行业精英讲述各种奇思妙想,总参与人数达到300人以上。
这也正是“807公益图书馆”在图书借阅之外的另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免费为其他公益机构或者艺术、文化达人提供举行分享会或小型活动的场所。
在已经举办的分享会中,有自由公益人阅读《村上春树》的文字,有WHYHOW团队举办的拾房子空间改造工作坊,也有来自台湾的李志强老师跟大家分享应用剧场与社会回应等等。“我们是想实现807图书馆的一种转型,转换成为公益人从文化和艺术的角度分享自己的东西,向普通公众传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从而影响更多的人。”贾蔚说,不管是公众的活动还是公益人的分享,都必须遵循一条底限,那就是与公益相关,并且不谈民主运动、不谈宗教、不谈独立的话题。
对于捌零柒服务中心来说,除了发起网络众筹外,如何找到一条适合“807公益图书馆”的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图书馆的运营,从购书费、房租、水电,到人员的工资、志愿者津贴等等,一年所需费用大概为10万元。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项目运营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我们自己开创了慢生活·公平贸易茶水间,既能帮助大家享受到更健康的产品,也能帮助到直接生产者,同时也能让我们自己获得持续的造血能力。”捌零柒服务中心项目主管陈欣说。
在“807公益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挂着“公平贸易茶水间”的牌子,这是陈欣和她的小伙伴们打造慢生活的主要阵地。陈欣说,她会和同事们在各地搜寻合适的产品和品牌,然后通过下午茶、分享会的方式推荐给慕名而来的参与者,“比如坚果,现在市场上大多都是加了很多添加剂的产品,但我们找到原产地直供,并且只经过简单的竹盐料理原生态食品,可以追溯产品的源头,对健康更加有利。”
圆恩空间:
让公益人找到内心的归属感
初次踏入圆恩空间的小院,与想象中的四合院感觉不太一样,从门口的老树和挂在墙上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为“中国青基会”)的牌匾依稀能感受一些到它的历史,前院的简单陈设可以看出是刚整理过不久,而后院似乎在零乱中,还未开发使用,这个占据着绝佳地理位置的院落整体给人百废待兴的感觉。
讲到这个院子与公益的渊源,圆恩空间的总干事刘文华介绍,1991年中国青基会搬进了这处小院,这一待就是20年,这个小院也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公益项目——“希望工程”的发祥地,成为中国公益史上的重要地标。在中国青基会第一届理事会中,李克强任副理事长,春节团拜也会来这个小院慰问。去年,“希望工程”成立25周年之际,李克强总理给第一所希望小学师生欣然回信,赞扬希望工程已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来自全国各省青基会的老秘书长们重聚圆恩小院。所有的这些印记也都彰显着圆恩空间不平凡的公益历史。
除了为公益活动提供场地,圆恩空间还能提供什么服务?刘文华说,提供场地当然是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圆恩空间有很好的环境,而租用的费用是较低的。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这里是一个公共空间,是一个能量场,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交流机会,从环境和氛围来讲,这里的优势是写字楼的会议室或商业咖啡馆所不能比拟的,而对于公益人最大的价值是,这里让他们成为主人,让他们找到一种内心的归属感。
刘文华说:“其实我们就像一个中介机构,连接公益人,也连接各行各业的人。之前也为企业和公益项目之间做过对接,但圆恩空间的愿景是成为一家社会企业,为整个公益行业服务,也连接起行业内外,用现代的方式,把市场、公益等相结合,形成一个公益生态圈。”
刘文华也表示,圆恩空间尚处于创业初期,还有不少问题,比如市场营销方面做得不够,现在基本是靠大家的口口相传做传播,接下来也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入进来。
鸿芷咖啡:
连接职业公益和爱公益的大众
每次活动总会有大批公益人参与
鸿芷咖啡位于现代感十足的繁华地带写字楼内。店内同样充满设计感,也能看到环保、艺术等等各类信息的融合。每个月二十多场的活动,经常是座无虚席。很多公益人都把这里当作会客室或第二办公场所。
2013年初,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资助下,鸿芷的创始人伟亚和小柔完成了从意愿到现实的抵达。“我希望做环保的人能在固定的空间里和社会常规地互动,为环保行业与社会建立起频繁的联系。当然,我不奢望所有人都关注环保,只想在众多活动中挑选出对环保感兴趣的公众,慢慢积累。只要他感兴趣,他会来一次来两次。我们举办沙龙会选择有趣的、能和公众拉进距离的活动,通过持续的活动,形成一个社群,让支持环保公益的人有一个活动交流的平台。”做过五年环境记者的伟亚并不急于求成,他说鸿芷的气质和韵味需要不断地积累。
霍伟亚称,鸿芷咖啡的受众有两类,一类是职业公益人,在公益机构工作,另一类是热爱公益的人,来自各行各业。对于公益从业者,活动、社交、信息是主要服务,但鸿芷将来要考虑的是,怎么更好地服务热爱公益的、来自各行各业的人。鸿芷的工作是要连接公益和公众,具体一点儿就是连接职业公益和爱公益的大众。
根据去年捕捉到的新的公益需求,霍伟亚表示,现在正在筹备升级到3.0,这个升级的过程,一方面体现在自足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公益服务能力和范围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