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博文 > 正文

每5位居民就有一名志愿者

中国青年志愿者网: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2-04-23    

  246.39万人!今年3月1日,“学雷锋志愿者我报名”活动开始报名,截至4月14日,报名参与的市民已经达到246.39万。正如活动办公室在“致学雷锋志愿者朋友们的一封信”中说的那样:成百上千的志愿者团队、成千上万的人们通过多种渠道踊跃报名,表达着自己对雷锋精神的崇尚、追求、传承的强烈意愿……事实证明,首都市民的道德热情从未削减,雷锋精神始终在我们内心深处回荡!

  在北京有这样一个地方,居民们中的注册志愿者超过1万人,平均每5位居民中就有一名志愿者。他们用日复一日的不懈坚持,用每个人一点一滴的“小善”,积累起社会与时代的“厚德”。

  这里就是天桥街道,今天,我们就走进这片幸福社区。

  探访1

  72岁理发师和她的9本工作日志

  每到双休日,西城区宝心敬老院就会挤满志愿者,他们来自天桥街道留学路、先农坛和永安路三个社区。

  敬老院一层走廊上,79岁的张连青系着围裙,蹲下身来,把轮椅车轮的内胆卸下来,仔细查看。一旁,52岁的李国亮正拿着气筒,给另一辆轮椅打气。更换螺丝、拧紧,给气门芯抹油,补胎打气……不一会儿,两人就修好了十多辆轮椅。

  与此同时,敬老院一层大厅的地面上,已经落了一层厚厚的白发。6位居民一字排开,当起了“理发师”。这次他们要给三十多位老人理发,“让老人家看起来更精神”。6位“理发师”中年龄最大的是李淑琴,今年72岁。这个双休日一早,她就拎着边角都已磨白的旧书包来到敬老院。掏出白大褂,双手一抖,然后穿好,接着她拿出一个铁盒,打开盖子,拿出了一把掉齿的梳子和一个手动的推子,开始为张大爷理发。一边理发,李淑琴一边和轮椅上的张大爷聊天。“我们住得不算远!”张大爷知道李淑琴的住处后,立刻向她打听起老街坊。“您打听的两位老人走了”,李淑琴凑在张大爷耳边说起了这两位,80多岁的赵大爷每次就等着李淑琴上门,因为别人理不出那种特殊的弧度;为李大爷最后一次理发、刮面的还是李淑琴……她已经送走十多位老人了。

  每年,李淑琴都要买一本大台历,因为这就是她的“工作日志”,从2003年至今已经攒了9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为老人们理发的时间、地点和老人的联系电话。记者粗略地数了数,多达1400人次。记者发现,每月的16日是李淑琴理发最忙的日子。原来,这一天先农坛社区举办“志愿服务一条街”。每次活动,李淑琴都去为老人理发,一站就是一上午,有时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

  李淑琴的右手中指有一个特别厚的老茧,这是长期用推子理发磨出来的。她说,虽然自己已经72岁了,但只要是有需要,她就会坚持,因为被别人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探访2

  小白子和他的“胡同120”

  63岁的白凤祥家住正阳胡同17号院。这是一条不到5米宽的小胡同,多年来,胡同里经常会响起“叮、叮、叮”的铃声。每当听到急促的铃声,街坊们都知道,这又是白凤祥蹬着三轮车,送生病的老人去医院看病……

  1998年,白凤祥搬到了正阳胡同。那时候,他的三轮车就很“抢手”,谁家需要买菜、换煤气,都找他借车。“您老甭管了,菜我来给您买,气我来给您换!”每次,只要有老人张嘴,白凤祥都会主动把活儿揽下来,老人们都亲切地叫他 “小白子”。

  当时,申大爷住在白凤祥家后院,儿子常年在外工作。由于半身不遂,申大爷瘫在床上动弹不得。于是,白凤祥和爱人一起,主动帮着申大爷洗衣做饭,翻身、清洗床单。

  有一次,申大爷突然喘不过气来,白凤祥将申大爷抱上三轮车,然后骑上去、飞快地蹬起来,边蹬边按铃,直奔附近医院。从那以后,白凤祥和他的三轮车,成了胡同里的120。

  “小白子,快!我妈不行了,赶紧上医院!”一天夜里,白凤祥睡得正香,就听到后墙外传来了求救声。这是街坊智大妈的女婿在“搬救兵”。顾不得睡梦香甜,白凤祥急忙披件衣裳,提上鞋,推着三轮车就往智大妈家跑。

  智大妈足有140多斤重,她家的门槛又高,因此每次将智大妈抬上三轮车后,白凤祥都会累得满头是汗。可是,他总是顾不上擦擦汗,骑上三轮车飞一般的直奔医院。就这样,智大妈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每次出院回家后,她总是含泪拉起白凤祥的手说:“小白子,这次多亏你了!”“没事儿,大妈,这不是我该做的嘛,谁没有老的时候啊。”白凤祥总是这么笑着回答。智大妈去世后,康大妈和徐大妈又成了三轮车的“常客”。

  寻因1

  这里为啥有那么多志愿者?

  邻里互助有深厚土壤

  天桥街道地处西城区东南部,面积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3万人。这里是典型的南城老旧城区,有1015个平房院,1045名独居老人,1876名残疾人和近80名孤寡老人。

  早在1983年,针对居民们的服务需求,天桥街道团委提出 “学雷锋综合包户”活动,发动团员青年与孤寡病残及军烈属签订了《综合包户服务协议书》,为他们提供送医送药等义务服务。

  1988年,街道向居民发出调查问卷:“你需要别人帮助什么?”“你能为别人提供哪些帮助?”结果显示,有1152人希望得到帮助,愿意提供帮助的人竟然达1443人,超过了当时辖区人口的一半。

  1989年8月19日,北京市第一个邻里互助协会在这里成立:为双职工照看孩子,为大家理发、修理灶具、家电,为孤寡老人送煤换气……从此,学雷锋志愿者在胡同深处扎下了根。

  寻因2

  这里志愿服务为何长盛不衰?

  制度创新鼓励居民参与

  2004年,天桥街道社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在辖区8个社区都成立了“社区志愿者之家”,聘请了“专职秘书长”,负责宣传和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同时,他们还引入注册登记、储蓄回报等激励机制:坚持多年服务的志愿者可以接受年轻志愿者的服务,这更加激励了居民广泛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这些“秘书长”每月召开一次例会,相互通报本社区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和特点。近日,记者参加了一次“秘书长会议”。49岁的客素蕊是太平街社区志愿者之家秘书长,她在总结报告里这样写道:“每年我都在自己身边有意识地发展60余名志愿者,由一个人带动一户,一户带动一楼,一楼带动一片,一片带动一个小区的格局。”正是这种带动作用,太平街社区连续18年都没有发生过治安案件,成为不折不扣的安全社区。

  J010 李刚摄J221

  手记

  这种幸福与金钱无关

  王琼

  从经济上来说,天桥街道的居民们并不富裕,其中不乏老弱病残。但是,每当记者踏进这里,就会发现居民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

  “帮助别人,收获快乐。这种幸福不是金钱能买来的!”在宝心敬老院,这句话无数次被志愿者提起。连日的走访中,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保吉巷的赵文田。赵文田今年58岁,是一名残疾人。但每次你看到他,他总是呵呵地乐个不停。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他就会从家里端出一盆水,轻轻洒在胡同里。然后,他回到院里,从墙角下扛起那把大扫帚,开始清扫这条胡同,哪儿脏就扫到哪儿,嘴里还哼着小曲儿。

  “文田,不是有清洁工打扫吗?你还扫个什么劲?”每当有人这么问起他,他都会冲着人呵呵一乐:“我再扫一遍,大家伙儿不是觉着更干净嘛?”扫完大街后,赵文田还会经常去香厂路社区居委会,帮忙打扫卫生、倒垃圾。每周五下午,这里都要举办“阳光课堂”,为外来务工子女免费授课。每到这时,赵文田总会帮着孩子们摆放桌椅。当孩子们甜甜地说一句“谢谢您”时,他会笑得合不拢嘴。看到儿子忙碌的身影,赵文田的老母亲会说:“别人帮了他,他就想做更多的好事儿回报大家。”

  这时你会发现,幸福与金钱的多少没有关系。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立德扬善的首善品质,早已使这里成为一个高幸福指数的社区。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何欣】
相关文章:
分享到:
上海青年志愿者:

上海青年志愿者协会正式启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中国青年志愿者招募工作。[关注]

精彩图片更多>>
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发展,既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也是共青团重要工作内容。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通讯
第二期

查看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