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开创记者:陈征 第一篇周末关爱报道,出自他的手 参与时间:2007年3月-2008年11月
现任常州晚报总编办副主任
最易动情记者:朱春燕 除了报道,她经常参与到帮困当中 参与时间:2007年3月-2011年8月
现为晚报全城热恋栏目记者
承前启后记者:姚黎惠 生产前一周还在采访“周末关爱” 参与时间:2008年11月-2012年1月
现晋升“妈妈”职务休养在家
现任栏目记者:谈必行 职业经历,需要用爱来丰富 参与时间:2011年8月-现在
现任栏目记者:吴燕翎 刚刚入戏,感动与责任初体会 参与时间:2011年7月-现在
5年,不长也不短。
5年,可以做很多事,“周末关爱”为3000多个贫困家庭完成心愿;
5年,也可以一晃而过,我们始终坚持;
5年,物是人已经非。最早的栏目记者,已经换了岗位,现在的记者已经经历5任。但变换的是记者,不变的是责任,是晚报对社区贫困家庭的爱心。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5年“周末关爱”的5位记者,他们分别是:陈征、朱春燕、姚黎惠、谈必行、吴燕翎。
最难忘记,“用手走路”的张国强
没有双腿,用双手撑着一张板凳“走路”,脸上还带着淡淡的笑容。时隔5年,我对张国强“用手走路”到社区求助的情景记忆犹新。接受“周末关爱”的采访,张国强要了一只微波炉,年过半百的他,还想开一个修残疾车的铺子,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铺子里需要这样一个做做简单饭菜的炊具。当时,张国强的自强让我印象深刻。
2008年3月5日,在芦墅公园学雷锋现场,我邂逅正在为残疾人修车的张国强。就在受到“周末关爱”帮助后的半年之后,张国强开了一家小铺子,并成了全市残疾人专用车的特约维修点。他要用助人的方式,进行感恩。
为了做“周末关爱”报道,先后采访了40多个社区,与400多个贫困家庭“零距离接触”,其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那些无助的眼神,凄悲的哽咽,而是像张国强这样“面对困难,真的很想自己扛”的坚韧。
正是在这种感动中,我们采写出的一篇篇报道,进而感动着读者,让更多的好心人参与到帮助别人的活动中来。而这种帮助对于我们而言,仍是一种深深的感动。
周末关爱原栏目记者 陈征
感染着,那份简单的快乐
三月,春暖花开。前不久,新北区春江镇白血病少女贾静给我发来短信:阿姨,我刚验完血,指标一切正常,谢谢你们救了我!
记忆犹新。当初,贾静那封泪迹斑斑的求助信摆到了我的桌面,之后,一条“阿姨救救我!”的求救短信又发到了我手机上。这个可怜的女孩又是幸运的,借助“周末关爱”这个平台,近43万元爱心款纷至沓来,这是“周末关爱”开办以来获得个人捐款最多的一次。去年3月9日,贾静顺利实施骨髓移植术出院,如今,她度过了术后最危险的一年。从帮助贫困户完成一个小小心愿到拯救其生命,“周末关爱”再次成为受捐者的人生拐点。
5年来,从“周末关爱”这个平台中所得到快乐的,不只贫困户和捐助者,我也有一份。这是一份意义不同寻常的快乐,如从播种到丰收的过程,她成就了我新闻生涯的幸福感。看到贫困户完成心愿时那份开心,我常常为之激动,他们的快乐如此简单,却能感染我很久……
周末关爱原栏目记者 朱春燕
不留名的好心人,给我最多感动
最近才升级成为妈妈的我,还清楚记得年前挺着肚子去采访我休假前的最后一次“周末关爱”——那是一个不过34岁的妈妈,想为患上脑癌的儿子筹一些医药费。这位妈妈后来得到几千元捐款。那么多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她觉得难以想象、感激万分。
经常骑电动车去社区,以妙峰、妙芳捐钱的一对老夫妻,好多社区工作人员常常会提及他们。就在去年下半年,那位老先生给我打来电话,很不好意思地说,今后的“周末关爱”恐怕不能经常参与了。他家里不宽裕,儿子买房借的钱还没有都还上,自己80岁了,家里人也不放心他出门。
“周末关爱”采访中常常遇见像谈先生夫妇一样的好心人,他们不求回报地无私付出,使每次周末关爱关注家庭期待的目光得以满足,也使我的工作有了和其他采访不一样的价值。
周末关爱原栏目记者 姚黎惠
最怕看到他们的眼泪
去年8月,第一次参与周末关爱的报道,去戚墅堰河苑社区采访贫困家庭。第一次直接面对这样的故事,是和读报道完全不同的感觉。
那是一个疾病拖垮的家庭。熟悉的社区干部让身患肿瘤的母亲“先讲讲家里的情况”,可是她几次开口,都只说了几个字就讲不下去。回忆自己和家人经历过的折磨,实在是件痛苦的事情。
类似的情况,在采访过的贫困家庭中很常见。看着他们的表情,我常常不忍心继续提问。也因此,每一次做完周末关爱的采访,回程路上心情总是低落。
最怕遇到、但又最常遇到的,是采访对象的眼泪。有时候,只是说到中午吃了什么,孩子今天穿了什么去上学,就会引来泪水决堤。每到这时候,总是有种不知所措的无力感:与他们的困境相比,我们每次能完成的心愿实在是微不足道。连安慰的话,都不知该怎么说。
每次回访上一期心愿完成情况时,也经常会看到受助人的眼泪。只是一点米和油、一只微波炉、几条被子,已经让他们热泪盈眶。这时候最能体会到,虽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生存困境,但传递爱、关心和温暖,是“周末关爱”更大的价值。
周末关爱栏目记者 谈必行
传递爱,更学会爱
刚刚接触这个爱心栏目,我就听到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栏目记者,眼看着贫困户的心愿没完成,好几次都是自己掏钱帮他们完成了心愿;还有的时候,也顾不上路远,好心人捐来轮椅、被子,她就立马开着车给人家送去。那时候,我觉得“周末关爱”有一股热情。
每次走进贫困家庭,自己便不光是一个记录者,更是一个倾听者了。丁堰村委的一对夫妻,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那次刚走到采访地点门口,就看见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女人,烦躁地“啊啊”直喊。这时候,从里面跑出来一个男人,握起她的手,又像安抚孩子一般摸摸她的头和脸,女人立马安静起来,咯咯地对着男人笑。
因为高血压突发脑溢血,原本健康貌美的妻子变成了半身瘫痪、智商只有3岁的大孩子,男人辞了工作在家照顾她,承诺陪着妻子到最后一秒。他一直挂在嘴边的“我们是夫妻”和紧握妻子的手,让我突然领悟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另一层含义。
那一瞬间,我觉得“周末关爱”还有一份强大的爱。以前,我只是在传递爱,现在,他们教会我,如何去“爱”。
来源:常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