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全球各地,志愿服务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已经融为一体。志愿服务代表了人类的同情心和公民参与,也是社会每个成员关爱他人、关爱世界的内在责任的体现。”近日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志愿服务交流大会上,作为开幕式的第一位致辞者,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执行协调员丁查德的发言充满热情,“雷锋的事迹让我们想起了西方国家那些具有奉献精神的公民。雷锋牺牲时年仅22岁,但是他的精神还活在今日中国,鼓舞着年轻人进行志愿服务,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这也是一种激励。”
国际志愿服务交流大会由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BVF)共同举办,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五大洲27个国家及国际志愿服务组织的负责人,以及我国6个省市的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专家学者近百名参会。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关于志愿服务领域的多边会议。
“越来越多的国家都认识到志愿精神是政府解决发展挑战方面的一种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实际上,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动员志愿者方面每投入1美元就会带来5美元等值的回报。这些回报包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实物资本。”丁查德充分肯定了我国在志愿服务方面做出的成绩:“打造了各地坚实的志愿服务基础架构,促进社会的公民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创造了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
交流大会之所以在北京举行,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北京积极参与国际志愿服务交流合作关系密切。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与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先后实施了“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促进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合作项目”和“通过公民参与、地区及国际合作加强北京志愿服务发展合作项目”,通过加强志愿服务人员培训、完善项目管理、开展国际交流等举措,提升了北京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北京不断优化志愿服务项目运行体制。根据残疾人、空巢老人、农民工及其子女等群体的需要,设立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孵化培育环境保护、城市运行、社区服务、扶贫开发等12个类别的志愿服务项目5万余个,形成了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组织运行网络。
北京市政府先后出台志愿服务地方立法、设立志愿服务基金、建立志愿者保险制度等举措,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志愿精神得到广泛普及,志愿者的微笑已经成为北京一张亮丽的名片。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已达307万人,注册志愿团体近5万家。
此外,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已经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43个志愿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交流大会的全体会议上,代表们回顾了近60年来志愿服务发展历程,并就推动中等收入国家国际志愿服务的政策性架构、国际志愿服务项目成功案例与经验、志愿服务对国家公共服务的影响等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部长、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松在大会发言中,总结了我国青年海外志愿服务工作13年的发展历程。
我国从2002年开始启动海外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已累计向22个国家派出650名青年志愿者,在13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些标志性的时间点——
2002年5月,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始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自筹经费选派5名青年志愿者赴老挝服务,正式开启了我国青年海外志愿服务工作;
2005年8月,12名中国青年志愿者首次前往非洲服务,标志着我国青年海外志愿服务范围扩大至亚洲和非洲两大洲;
2005年10月,团中央会同商务部将海外志愿者服务工作纳入国家对外援助工作实施范围,共同开展援外青年志愿者工作;
2006年11月,我国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3年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截至2009年11月2日,已圆满完成300名青年志愿者的派遣工作;
2007年5月,9名中国青年志愿者首次前往拉丁美洲国家圭亚那服务,我国青年海外志愿服务范围扩大至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三大洲。
目前,我国派往老挝、缅甸、文莱、埃塞俄比亚、塞舌尔、突尼斯、毛里求斯等9国的志愿者还实现了接力派遣。
据介绍,这些援外的青年志愿者,均是受援国急需的专业人才,他们在汉语教学、医疗卫生、乡村建设、工业技术、文化发展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志愿服务工作。如在老挝服务的志愿者,改良甜瓜种植法,当年就使果农获得了大丰收;培养的当地运动员在东南亚运动会散打比赛中获得银牌;带领的球队在老挝全国篮球锦标赛选拔赛上一举创下3个历史性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