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开始,记者在采访中又听到不少关于学生身体素质的信息。据一位中学校长介绍,新生开学典礼上,不到20分钟台下“倒了好多学生”。
前不久,在一个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动中,开场仅20分钟左右,领导还在勉励志愿者们发扬志愿精神、做好志愿服务时,台下已陆续有学生晕倒。此景不能不让人忧心大学生的体质——志愿者是从众多报名学生中选拔出来为别人服务的,身体素质等方面一般不低于平均水平,自己身体堪忧,如何服务他人?
《中国青年报》9月16日一则消息透露的细节引来热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说,今年北京大学二年级学生军训,两周之内,近3500名受训学生看病的人次达到了6000。
这种情况并非北大独有。另一所高校的负责人开玩笑说,今年该校新生开学典礼一个晕倒的都没有——“我们都是坐着的”。
大学生为何“站不住”?重庆一位大学教授对记者评价,这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对青少年“摧残”的结果。他形容,同欧美国家相比,我们的青少年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被“搞死在起跑线上”。
记者不完全赞同这位大学教授的说法。大学生的体质问题不能完全归罪于中小学。北京大学接受军训的是二年级学生而非新生,如果说新生身体素质不佳,那么在北大求学一年能够参加足够的体育锻炼,身体也该“补”回来了。
1985年以来的第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相较2005年,2010年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身体素质却继续呈缓慢下降趋势。19~22岁年龄组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
与2005年相比,19~22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29、0.23厘米,10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3.09秒;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72、0.92厘米,8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1.87秒。
面对调研结果,大学校长们还能继续怪罪中小学吗?王登峰司长指出,很多人说高校学生的体质状况不是高校的原因,是中小学就没打好基础。的确有这方面因素,但是,“不管是谁的责任”,高校应该考虑如何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要为孩子们以前落下的“补回来”。
记者去很多高校采访过,校方往往愿意介绍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了多少科技奖项,出了多少院士,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多么显著,极少有人会谈到学生身体素质。如王登峰所言,“我们现在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都没有把体质健康列入其中”。
诚然,体育在中小学仍然面临“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由于升学的指挥棒,“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奥数等各类辅导班。一些学校没有开足体育课程,课外活动也能省则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玉凤对记者表示,很多学校不敢搞体育活动,也不敢搞春游,即使要搞也要让学生带家长来,生怕出事说不清楚。因此,她建议制定校园安全法,厘清学生意外的责任问题。
就连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永志也不无忧虑地指出,为了防止安全事故,部分学校取消了跳箱、鞍马、单双杠、足球等等。野外考察、标本采集、天文观测等有益于少年儿童成长的课内外活动也都能少则少。
一个也许费尽力气通过了中考和高考、却在开学典礼上晕倒的学生,真的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吗?
大学校长和中小学校长应该停止互相指责,尽快互通有无,研究对策。家长也不应把责任都推给学校。甚至增加体育课的课时,也不是那么重要——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爱好和习惯,比增加课时更难也更重要。
更应反思的是每一位青少年:我们“宅”在家里发胖,中国也将是个虚胖的孱弱国家。我们在开学典礼上晕倒,中国又怎样“站起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