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 重建家园
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1-12-31 来源:
“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的一次地震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从灾情发生的第一刻起,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做出果断决策,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灾区群众自强不息,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历史篇章。目前,救灾抢险工作已基本完成,抗震救灾工作的重点已经转向了灾后恢复重建。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统筹考虑,坚持规划先行,在规划的指导下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为科学编制规划,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及时做出工作部署,抓紧推进各项工作,明确了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为确保灾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一、及时做出工作部署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5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十三次会议指出,灾后重建工作必须及早规划、抓紧实施。会议明确用三个月时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编制,编制一系列灾后恢复重建专项规划,研究制订支持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并决定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具体负责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灾后重建规划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任组长,四川省省长蒋巨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任副组长,成员还包括甘肃、陕西两省和国务院30多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在当时应急抢险还处于最紧张的状态下,党中央、国务院就高瞻远瞩,及时做出工作部署,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灾后重建规划组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立即全面启动了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编制数量如此多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没有多少先例可循。我们在工作中始终注重坚持以人为本,从灾区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听取灾区干部群众意见,充分依靠灾区人民政府,注重调动和发挥政府各部门、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力量,有力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
1、建立工作机制。灾后重建规划组相继召开了若干次全体会议和专题工作会议,对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专项评估报告、规划范围、总体规划大纲以及规划衔接协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分工,保障了规划编制的顺利进行。6月初,灾后重建规划组办公室正式成立,具体组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编制及专项规划编制的衔接协调,各成员单位也相应成立了专门的规划编制工作机构。
2、打好规划基础。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有其特殊性,灾害范围评估、灾害损失评估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等内容都是编制规划的重要基础。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审议通过《汶川地震灾害范围评估报告》,明确将10个极重灾区和41个重灾区共计51个县(市、区)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范围;《汶川地震灾害损失汇总与评估报告》综合评估了汶川地震的灾害损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报告》研究提出了灾区适宜重建、适度重建和不宜重建区域的范围,为规划最终确定不同区域的产业导向、城镇布局和人口合理容量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3、加强政策研究。政策措施是规划实施的重要保障。这项工作由规划组成员单位分头提出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汇总平衡,形成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筹集意见,提出了财政、税费、金融、土地、就业等方面的政策建议,估算了恢复重建所需的资金规模,以及政府投入、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市场运作等不同渠道可能投入的资金规模,并提出了通过创新性投融资方式募集资金的建议。
4、制订指导文件。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规划组成员单位先后起草了一系列指导灾后规划编制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文件,报经党中央、国务院审议批准后实施。指导性文件的及时出台,为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起草规划文本。按照工作分工,规划组各成员单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克服规划时间紧、任务重,基础工作和衔接工作量大等困难,保证了规划文本起草工作进度。规划组会同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形成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初稿,将广泛征求部门、地方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修改完善。
6、广开建言渠道。为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体现民主公开的原则,规划办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人民网、中国网开辟了“灾后重建规划建言献策”专栏,为各方面人士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出谋划策提供了便捷畅通的渠道,有利于规划更好地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根据群众建言献策,编辑印发了《灾后重建建言献策摘编》,其中部分建议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批示,在规划中得到了采纳和体现。召开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向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介绍灾后恢复重建思路和进度,及时公布有关文件,加强舆论引导。编辑了《灾后重建规划组简报》,介绍规划进展情况,报道成员单位工作动态,刊登相关研究报告。
三、明确规划指导思想
要编制好的规划必须首先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我们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按照中央的要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着眼长远、科学重建的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要贯穿抗震救灾工作的始终。这也是规划编制工作要把握好的首要原则。规划编制要从灾区群众的生活生产需要出发,要把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前提,兼顾生活质量和生产发展,兼顾现实需要和长治久安,把灾区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听取灾区群众意见,发挥灾区群众的主体作用,保护灾区群众的合法权益,优先解决与灾区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问题。
2、坚持科学重建,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汶川特大地震对人类如何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再一次敲响了警钟。灾后恢复重建必须建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之上,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尊重规律、运用规律,以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做好灾害评估和地质地理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析等基础工作。要全面调研,科学评估,组织专家对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论证,广泛借鉴国内外灾后重建的有益经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灾后恢复重建要从灾区实际出发,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尊重民意,注重实效,科学界定适宜重建和不适宜重建的区域,调整优化城乡布局、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生产力布局。要充分尊重和调动当地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恢复重建工作。
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既定的工作方案,加紧工作,争取编制出高质量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规划。
来源: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