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装部职工失去6亲人仍坚持救灾
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1-12-23 来源:重庆晚报
这几天,位于任家坪的北川县城封锁线前,每到夕阳西下,总会有一个身着迷彩装、略微有些谢顶的年轻人,神情呆滞地凝望着已是一片废墟的曲山镇。
驻守这里的特警对他已经很熟悉了,他们都不会来打扰他,让他安静地凝望,哀痛地下跪,甚至呆呆地听他伤心欲绝的号啕大哭。
他叫郑植耀,北川武装部一名普通职工,在12日的那场地震中,他全家7口就只剩下他一个。但从那时开始,他却一直战斗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
在北川,这场大地震之后,许多家庭支离破碎,全家遇难的也不少,但在好多熟悉情况的人眼中,很难有比这位叫郑植耀的年轻人更悲惨的。全家7口,就只剩下他一个,6个亲人,除了爹妈岳父岳母和妻子外,儿子才刚刚两个月……
幸福的人都是相同的,不幸各有各的不同。离开的人或许可以在天堂得到解脱,但留下的那个却承受了无尽的哀痛。郑植耀说,他宁愿和他们一起离开,大家可以继续在另外一个世界享受团圆生活,“一个人活着是一种煎熬”。
但郑植耀仍然顽强地活着,从12日地震中脱困到今天,作为北川武装部一名普通职工的他,就一直战斗在抗震救灾的最前沿。从废墟救人到转移伤员、弹药,再到为救灾部队当向导,以及下乡入户,他在所有人面前是刚强的,用北川武装部罗部长的话说,谁都没看到他掉一滴泪。但大家都知道,他扛得很累,害怕他哪天会突然崩溃。
把悲伤悄悄留给自己,只有郑植耀知道自己是怎么挺过来的。每天,他一个人悄悄到任家坪大哭一场,他会觉得好过一些;更重要的是,至今还未找到亲人遗体的他,仍然幻想着还会有奇迹……
一个幸福的小家
今年27岁的郑植耀是一名退伍军人。从1999年入伍兰州军区某装甲团,到2005年转业到北川武装部成为一名职工,郑植耀很满足。当然,他最欣慰的是,在转业当年,他和相恋多年的女友组成了一个幸福小家庭。
郑植耀的妻子是北川人,在北川县城外一个旅游景点工作,小日子过得甜甜蜜蜜。作为“80后”,小两口也有很多想法,比如算好了在今年要个孩子,“我们结婚后就商量好了,要制造一个奥运宝宝”,至今回忆起甜蜜往事,郑植耀凝滞的眼神瞬间闪过一丝亮光。
今年3月13日,都是独生子女的他俩如愿得到一个胖儿子。这个宝贝儿子自然成为了两家人的宠儿。爷爷奶奶为了天天能和这个乖孙子在一起,举家从绵阳三台搬到北川,和他们一起住,住在镇上的外公外婆也每天必来抱抱外孙。一家人天天在一起,其乐融融。
有些迷信的双方老人还请人给孙子算了命,结果是“五行缺火”,所以老人给小孩取了个有些拗口的名字“郑燚木”。但有谁能想到,幸福原来是那么短暂。
七口之家仅剩他
大凡能够在这场大地震中逃生者,都是万幸的。郑植耀也是,地震发生时,他在家里午休起来上洗手间,准备马上去一墙之隔的办公室上班。
“轰——”一声,天崩地裂,一股足以摧毁一切的力量将郑植耀晃晕过去。很快,郑植耀苏醒过来,被压在洗手间的他发现自己还活着,而且手脚都还能动,身上压着的也不过是些碎石砖瓦。郑植耀顾不得庆幸,他马上想到都在床上午休的妻子、儿子和爹妈,一种不祥的预兆冲上脑门,眼前一黑,他又晕了过去。
郑植耀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被武装部幸存的10多个人从废墟中救出来的。满脸是血的他意识到,自己受的只是皮外伤。回头望着原本4层、如今已经塌成一堆没有两层高的废墟的宿舍时,郑植耀像疯了一般,歇斯底里地冲向废墟,“快救救我的亲人——”
还没等他冲到废墟前,又一阵强烈的余震袭来,郑植耀眼睁睁地看着残存的两层楼垮塌成一层,他家所在的二楼被重重压到底下。
听不到他们的喊声,听不到他们的呼吸,多年的军旅生涯让郑植耀意识到,亲人们已经很难生还了。在旁边有更多人需要救援的情况下,他暂时放弃了对自己亲人的救援,而是与武装部其他人一道去抢救其他人。“别人救了我,我也得去救人,我曾经是一名军人,这是我必须有的觉悟。”当时全身是伤的郑植耀说。
承认现实很残忍
那几天,郑植耀一直不停地在救人,但他也没有放弃过寻找自己的亲人。13日一大早,他就拎了一把铁锹回到埋着亲人的地方,希望有奇迹发生。
郑植耀一锹一锹地挖,直到挖钝了铁锹头,两只手虎口流血,他仍然没有放弃。
但最终留给郑植耀的只是失望,他什么也没挖到,“他们埋得太深了。”无能为力,郑植耀更加痛恨自己,一锹砸在自己的左脚上,鲜血直流,郑植耀连哼都没哼,那个时候,悲伤的他对什么都没有感觉了。
迟迟没有挖到亲人们的遗体,郑植耀说服自己相信他们还活着。他托人到处寻找线索,近到绵阳,远至成都。尤其是有天听说有人看到了自己的岳父岳母后,他让同事和朋友各个医院挨个寻找。但最终,他等到的还是音信全无。
直到15日,北川武装部一位副部长告诉他再次挖掘废墟一无所获时,郑植耀似乎意识到了最坏的结果,但他还是不愿承认现实。面对领导同事的劝慰,郑植耀很坚强地点头。他们离开后,郑植耀才跑到偏僻的菜地,趴在地上大哭了一场,“那个时候虽然我不愿承认,但我心里知道,他们已经很难生存下来了。”
郑植耀的亲属大多在绵阳三台,通信恢复后,他接到了很多电话,“我的爷爷奶奶都还健在,他们最开始问我时,我没有告诉他们,直到后来实在忍不住了,我才说了……”霎时间,空气凝固了,两个70多岁的老人半晌才回过神来,“奶奶哭得很伤心,那么大岁数了,肯定无法承受丧子的噩耗,爷爷很坚强,还在安慰我。”
郑植耀一直没敢将噩耗告诉自己80多岁的外婆,外婆身体不好,他很担心她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而造成新的不幸,“能瞒多久就瞒多久吧,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告诉她好。”郑植耀喃喃自语。
成了最不幸的人
承认现实总是很难的,尽管郑植耀仍旧希冀着,仍旧每天去凝望祈祷,但他内心多少开始逐渐承认了这个必须直面的现实,“他们离开了,我感觉自己是生不如死。”
郑植耀发疯地用工作来麻醉自己,“我一旦空闲下来,就会想到他们,就会伤心,就会难过。”郑植耀说,这几天常常在梦中哭醒,“我不想让别人看到我的脆弱,我好想一天24小时都有事干。”
郑植耀说,最开始几天,他不知不觉都会想到儿子,因为他手机桌面上就是儿子的照片。“虽然他才刚刚两个月,还不会叫爸爸,但每次我抱他,他都会亲热地哇哇叫,特别是他那闪烁的大眼睛让我觉得特别亲……”郑植耀眼圈红了,他轻轻将头转过去。看得出,他是在强忍伤痛,这是一个在别人面前永远宁折毋弯的男人。
对郑植耀来说,每当闪现出亲人的音容笑貌时,他就像是在煎熬。他现在很怕夜深人静,害怕一个人独处,因为那种时候他总会陷入回忆。“儿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才两个月,就带给我那么多美好的记忆,更不用说爹妈和老婆了。人一旦分开,美好的回忆就成为痛苦的梦魇,我只是默默地祷告,如果还有来世的话,我肯定还要和他们在一起,而且永远都不分离。”
为了不让自己睹物思人,他决定将手机上儿子的照片换掉,他不想一直在悲痛的回忆中无法自拔。“但我没有勇气将照片删除,这次地震,相机什么的都没带出来,手机里的相片是儿子给我留下的仅有的一点纪念……”郑植耀鼻子酸酸的,他说,现在他不会再去看这些相片,等以后能够有承受所有一切的心理之后,再翻出来看。
救灾的无名英雄
地震后那两天,郑植耀就没有合过一分钟眼。从第一时间抢救废墟中的其他幸存者,接着又冒死返回弹药库转运弹药,还不忘组织民兵搬运伤员和转移群众,在伤亡惨重的北川武装部,郑植耀俨然成了暂时指挥员。
不过,郑植耀天生不是那种发号施令的人,当时和他一起战斗的同伴们都说,浑身是血的郑植耀总是冲在最前头。北川武装部罗部长告诉记者,郑植耀那些天做了太多默默无闻但足以记大功的工作,比如将第一支进入北川救灾的正规部队带入的,就是郑植耀。
北川武装部的领导很担心郑植耀的精神状态,曾经建议他去成都的医院休息调整一段,再好好包扎一下身上的伤口。不少在外地的战友也打电话过来,让他过去呆一段时间,但都被郑植耀一口回绝了,用他的话说,他必须战斗在北川,战斗在一线,因为他想离废墟中的爹妈妻儿更近一些,能够感受到他们还在自己的身边,更何况,北川还有好多像他这样失去亲人的群众需要他帮助。
下乡进村赈灾,搬运救灾物资,转送伤员,搬运掩埋遗体,北川抗震救灾的许多角落留下了郑植耀的足迹。记者那天在北川等了半天也没等到他,连续多个电话联系之后,才在安县武装部门口跟正拉物资过来的郑植耀碰了头。
连轴转了10多天,郑植耀面色蜡黄,说话都显得有些吃力。郑植耀并不想更多的人知道他的遭遇,他只是选择默默地去做事,去做他觉得应该做的事。
让所有认识他的人感动的是,对这一切,郑植耀的解释是那么平淡,没有高大的话语,也没有任何名利要求,以至于最近几天军分区和军区才了解到他的事迹。但当北川武装部有心给他报功时,郑植耀却婉拒了,他没把自己当英雄,他说自己不想出名,因为他无法面对很多人都来让他反复不停地翻起过去,“我不想用亲人的死难为自己去赢得别人的同情,更不想沾他们什么光,我觉得那是对他们在天之灵的亵渎。”郑植耀说这番话时,在场者无不动容。
郑植耀继续忘我地忙碌在第一线,继续每天去任家坪为亲人祭拜,他只是希望北川县城的封闭能够尽快解除,他能够重新回到亲人们身边,天天守候着他们。
手记
记者
平凡中的伟大
最平凡的人,往往能够给人最大的感动。
27岁的郑植耀就是那种自始至终能够让人肃然起敬的平凡人。
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但他除了哀痛逝者,从不怨天尤人,也不会有任何要求,他把自己置身于最艰苦的抗灾第一线,竭尽所能地去帮助那些像他那样受灾受难的乡亲。
心底无私天地宽。不得不承认,郑植耀的内心像白纸一样一尘不染。跟他遭遇相同的蒋敏、郑强,都已经成为了全国人民尊敬的英模,而他呢?除了默默地继续强忍伤痛奉献,他什么都没有得到,他每天只有靠啃干粮、喝矿泉水充饥。即便本报作为第一个采访他的媒体,也是无心插柳的巧合。如果不是北川武装部长无意说出他的遭遇,相信郑植耀的事迹还会长久埋在地底。
不能用高风亮节这样的词来形容郑植耀的品质,对郑植耀来说,他认为这些是他应该做的,也是为自己死去的亲人所做的。最能给人震撼力量的,是郑植耀那种平凡人的境界,不为沽名钓誉,更不想沾死去的亲人的光。但就是这样的平凡,却让我们由衷地充满敬意。伟大,往往就诞生在平凡当中。
这次抗震救灾,其实好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都是由平凡人串接起来的。他们没有私心,没有杂念,他们的所作所为往往是最质朴、最纯粹的,诠释了什么叫真正的奉献。他们才是最值得我们歌颂、值得我们去尊重、最能净化社会风气的群体。相信这样的人也是我们取得这场抗震救灾胜利的脊梁。
来源: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