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灾区恢复重建应遵循就地就近原则
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1-12-19 来源:
羌笛是羌族人特有的民族乐器。然而地震灾区何时能重建家园?何时再闻羌笛声?多位专家30日在京举行的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抢救和保护座谈会上建议,应尽快制定重建规划,在灾区重建中,应当尽量遵循就地重建原则,不宜轻易移民。
四川受灾严重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已基本确定是原址重建。但对于受灾最严重的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新址,目前有两个方案,一是在其邻近的安县安昌镇,距北川县城20公里左右,另一个选择是北川县擂鼓镇。
“当我听说到安县建县城,第一个感觉就是我们要移民了,要离开自己的家园了。”西南民族大学羌族教授、来自北川的羌族人侯斌说,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新的北川县城不仅应满足安全与面积的条件,还应具备传承羌族文化的作用。“一个民族存在的一个重要要素是有共同民族气氛的地理环境。如果离开了羌民族世世代代生长的地域环境,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对羌族文化会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他还建议,即使对于羌寨萝卜寨这样一些损毁较严重的村寨,还是应该遵循原址重建、原样重建的原则,而不能因为环境恶劣而移民,否则民族文化必然会受到很多影响。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羌族博士黄成龙说,在重建羌族家园时,不宜大规模迁移,要细心听取当地老百姓的意见。解决安置问题的同时,应考虑如何体现羌族文化的问题,要重塑他们的信心。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教授张海洋说,一个民族一离开自己的家园,他们的知识、社会结构和文化就会贬值,他们的人也就会处于弱势。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葛全胜、席建超认为,保护文化赖以生长发育发展的土壤和环境是实现羌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未来恢复重建中应遵循“就地、就近集中安置”原则。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蒋彬说,保护文化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是实现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群众安置过程中,要尽量注意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尽量做到就近、集中安置,充分保护羌族文化特有的存在环境,保护文化存在的人文环境。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平指出,作为山地农耕民族,羌族人对家乡有强烈的依恋,更依赖传统的血缘、地缘关系,除个别地方因地质灾害严重不得不搬迁外,原则上应鼓励就地重建,即使要搬迁也应整体搬迁,不能轻易打破他们的社会关系和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他指出,在本次地震中,羌族聚居区传统的垒石为屋、依山而建的民族建筑,是历经上千年地震的考验形成的建筑方式,比我们想像的坚固。反而一些投入不够而又追求所谓现代化的自建楼房,毁损较为严重。因此,重建应该仍旧以传统的建筑方式为主,就地取材,农民自主建设,成本低见效快,又保持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绍明也指出,羌族的传统建筑穹庐事实上有很大的抗震性。当地处于历史地震高发带,因此这种建筑是适应历代地震的发明,具有很高的技艺。
此外,专家指出,文化保护应是灾后重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专家分别提出尽快抢救挖掘文化资料档案、进行文化遗产普查、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加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建立羌族文化数据库等建议。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