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80后”的青春光华——记三一抗震救灾青年志愿突击队

http://www.zgzyz.org.cn/   日期:2011-12-13    来源:中国路面机械网

  在蜜罐中长大,掉得起泪,吃不起苦;浮躁功利、浮而不实;自我膨胀,集体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难以肩负重任……这些,曾经都是人们对于“80后”的印象。当“垮掉的一代”成为这个被时代赋予丰富特点群体的代名词时,我们似乎感觉得到上一代对于年轻一代隐隐的担忧和痛心。

  而汶川大地震的发生,却让人们看到“80后”闪耀的青春光华,他们以真实的情感、无言的行动表达自己、证明自己。屡获殊荣的“三一抗震救灾青年志愿突出队”就是这个群体的突出代表。

  在全国仅有的四家“抗震救灾英雄志愿服务集体”中,三一抗震救灾志愿者突击队是名副其实的“80后”突击队。三一的成立只有19年,员工平均年龄29岁,25000多名员工中,90%以上是青年。而本次出征灾区的这支救灾队伍,平均年龄26岁,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勇敢地承担起了共和国公民的责任。

  危险和孤独让我们意志坚强

  5月14日起,三一7台挖掘机、8台起重机以及80多名具有设备操作经验的青年员工组成抗震救灾志愿者突出队,受命开赴灾区。在接下来的10多天时间里,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承担起打通生命线、救援被困群众的重任。

  进入重灾区北川县城的关口,很多重型设备停在路边。前方,一块两层楼高的巨石横在道路右侧,左侧是数百米深的山谷,中间只留下刚好容一台机身挤过的空间。更要命的是,紧挨这道险隘之后的就是一个急转弯。“稍有不慎,就是车毁人亡。那种危险,怎么形容都不过分。”突击队前线总指挥朱丹描述着当时的险境。

  三一人来了。年轻的操作手刘勇二话不说,爬进起重机驾驶室,点着了发动机。这台长达13米、能吊动52吨重物的庞然大物咬着路面,一点点挤进险隘。通过急弯最险段时,许多在场的人别过脸去,不敢再看。

  “当时一心想着过去,没时间考虑别的。”加大油门,起重机终于顺利驶过弯道,紧张注视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刘勇的行为鼓舞了在场的操作手,在他们胆大心细的操作下,一辆接一辆重型机械顺利通过险关,第一时间投入抢险。

  危险随时都会面对。不到20岁的三一挖掘机操作手王林,在挺进埋了上百台车、已经成为毁灭性路段的安县雎水至高川路段时,山体仍在塌方,他驾着机械,硬是顺着坡底河道开辟出一条新的通道。而在另一条塌方路段,正在通路的突击队员夏文博与队友,是迅速躲进坚硬的装载车斗下,才逃过被塌方下来的巨石掩埋的厄运。

  与危险并存的往往是孤独。地震先期,在受灾严重的平通镇,三一服务工程师田裕宝只身一人驾着挖机清理垮塌房屋,找寻受困群众。这个淳朴的绵阳江油青年隐瞒了家中遭灾的情况,在家人生死未卜的情况下,随公司救援队奔赴灾区。在现场,从早7点到晚上10点,田裕宝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没有大部队的呼应,没有后勤支持,通讯中断,食物告急……忍受着孤独和寂寞,田裕宝在平通镇坚守了四天四夜。

  而在那段时间里,最早进入北川的三一机械化救援部队,在围堰面临冲垮、所有人都往外撤的时候,一直战斗到封城的最后一刻……

  当三一救灾突击队完成任务回到公司以后,许多人都感觉到队员们身上的些许变化。每每回忆起救灾的过程,队员们谈得最多的就是亲历救灾对于人生的收获。许多人表示这次抗震救灾对自己的磨练是永生难忘,终生受益的。

  团结与合作让我们众志成城

  在机械化救援队未进入灾区之前,救援主要靠手和铁锹等简易工具,进展十分缓慢。三一机械化救援队的到来,给在黑暗中等待救援的生命带去了希望。在抵达灾区后,三一救灾突击队就被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派到重灾区,承担通路和救人的工作,任务比一般的救援队伍更加关键和艰巨。

  5月17日,由于三一设备成功吊运起垮塌的钢筋混凝土,被埋117个小时的北川神州矿业副总经理季中山得以救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在一条条被堵道路前,在一栋栋垮塌楼房前,有了三一设备的援助,各种供给、药品才能迅速运抵灾区,部队救援官兵才得以深入展开营救。

  在灾难面前,三一救灾突击队员紧紧拧成一股绳,没有人言苦,没有人不服从。每天收工后,大家总要坐在一起总结当天工作,讨论下一步救援方案。

  “由于机械有限操作又不可替代,他们的工作量非常大,我们轮换休息的时候他们还必须持续作业。”与三一突击队组合救援的武警战士说:“很专业,他们总是研究出最好的救援方案,便于我们深入救援。”

  三一的合作精神感动了很多人。5月14日,安县交通局长高进听说三一挖机来了,激动得从抢险废墟跑出来亲自引路。地震发生后第一个跑出来报信的北川交通局运保科科长荣志兴,自愿加入了三一抗震救灾志愿突击队,引导大型机械,与团队配合抢险。这位勇敢的人说,他从三一的反应速度和合作态度上看出了三一的品质,看出了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精神。

  创新与实践令救灾卓有成效

  由于机械和专业操作人员的紧缺,三一的志愿者们一到灾区,就投入到连续作战的救援中。白天实施救援作业,晚上制定路线计划,没地方睡觉,就整夜坐在机械驾驶室里,有的干脆日夜施工,好几天都没有合过眼睛。

  随着救援的深入进行,很多操作手都累倒在机器上。繁重的灾区现场清理,使得设备操作手的后备力量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针对这个情况,三一救援队提出召集当地志愿者,现场培训机械操作手的计划,得到四川团省委的赞扬与支持。

  就这样,三一突击队员在救灾的同时,担负起了培训操作手的任务,先后有20多名当地青年通过培训成为熟练的机械设备操作手,投入到救灾工作中。“这样做的好处是,设备能在救灾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也能在企业的救灾队员撤离后,继续正常使用。”三一团委副书记、抗震救灾现场指挥部负责人李标志说。

  在特殊时期,三一年轻的志愿者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除了培训操作手,他们还根据现场救援工作的体会和灾后重建的需要,建议公司改装部分工程机械。在他们的建议与直接参与下,三一已研制出多种特别适合救援和灾后重建的机械设备。如在挖掘机前端加上巨型剪刀可用于拆除废墟,X支腿泵车更有利于狭小空间的施工……

  “我们采纳了小伙子们的意见,改造了那些机械,在灾后重建中将大有用武之地。”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说。

  责任与担当让我们扛起未来

  巨大的灾难面前,三一的年轻员工表现出大担当、勇无畏的英雄气慨。

  “出征之前,主动报名要去灾区一线抗震的员工把电话都打爆了,现场的人更多,由于名额有限,他们就站在报名处不肯离开,还要求阶段性的轮换奔赴灾区……”公司负责组织抗震救灾工作的团委有关人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感动不已。

  前方的志愿队员日以继夜的勇救生命,后方的员工同样在为灾区尽心尽力。没能去前线的员工仅管一直深感遗憾,但自愿为前往灾区的同事代班。而在公司为灾区组织的捐款献血活动中,他们自发地排着队,捐出自己的一片热情。

  也许灾难面前更能凸显人的境界。在年初的抗击冰雪中,同样是三一年轻的志愿者们在第一时间开着专业设备抗冰除雪,为被困在高速公路上的群众送去急缺的食品和药物。23台平地机、3台起重机、20多辆救援车、51名年轻的志愿者,坚守十个昼夜,破冰总行程近一千公里,为有效除冰通路、确保群众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灾难磨练,我们这代年轻人会更加成熟,是值得信任的新一代,也是有作为的一代。我们能够担当起民族振兴的重任。”共青团十六大中央委员、担任三一抗震救灾总指挥的三一集团团委书记梁冶中说。

  的确,透过三一抗震救灾青年志愿者突击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80后”这个朝气蓬勃的群体里,绝大多数不仅不是垮掉的一代,反而正逐渐走上时代的大舞台,以责无旁贷的勇气和能力,成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中坚。

来源:中国路面机械网

【责任编辑:蒋琰】